全文长 19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几何时,歌曲“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在每个人耳畔萦绕。但随着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劳动教育逐渐被人们忽视、看轻。自国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以来,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科学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各地各校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真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为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全椒县第二实验小学积极探索“1+3+1”的劳动教育模式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课程学习增强劳动意识

作为国家规定课程——《劳动教育课》是学校劳动教育主渠道、主阵地。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却有着其独特的规律,又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

劳动课上,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现实生活,给学生讲劳动的目的意义,让他们认识到劳动能够创造财富、创造价值,能为人民谋幸福。如学习用品、教学用具、课桌凳、衣物、手机、电脑等,都是劳动的成果。如果没有这些劳动成果,整个社会就没有财富,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前进和发展。从而引导学生从小要热爱劳动,学会劳动,掌握劳动本领。同时让他们懂得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长大乐于做一名光荣的劳动者。

校内基地营造劳动氛围

劳动教育是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第一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是增强学生爱农情感,陶冶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学校利用有限的场地,开辟了“开心农场”——校内劳动基地。各班都有自己的“自留地”,于是,每班老师在班上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划分任务,轮流实践,挂牌管理,并积极进行劳动前的技术指导,形成“人人参与劳动,人人快乐劳动”的良好氛围。

家务劳动培养生活本领

再好的学校教育都无法替代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是生活教育,培养孩子的生活本领。生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劳动教育,而检验家庭教育成败得失的关键指标,就要看是否重视劳动教育,是否培养了孩子的生活本领。任何离开生活的教育都是伪教育,都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在当前这样竞争激烈的现实生活中,家长变得只关心学习成绩,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现象比比皆是。不仅影响着孩子的生活,也给社会增加负担。有些孩子,甚至在将要迈进大学时,还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生活技能。为此,学校每学期期初就下发学生家务劳动清单,发放致家长一封信,积极倡导家长转变观念,帮助和督促孩子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记录在劳动清单上交学校存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他们参与的教育同样也是不完整的教育。

志愿劳动担当社会责任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都有责任和义务走进社会、服务社会。为了让孩子们更好走进社会,体验劳动的快乐,践行劳动的价值,学校积极与社区、火车站等单位联系,开展走近社区义务劳动,清除杂草、清理垃圾,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帮助旅客指引方向等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付出了劳动,也让他们通过劳动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快乐,更体验了劳动的价值。每当孩子们出现在小区等公共场所,都会迎来阵阵赞叹声,更激发了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孩子们热情高涨,虽然很累,但他们享受其中。

激励评价树立劳动观念

评价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建议,要求劳动教育要探索以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指向的评价体系。在追求结果最大化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存在着对劳动教育认识的片面、窄化,甚至是把劳动教育片面的理解为劳作活动,忽略了劳动意识、劳动精神的引领和塑造,只注重对劳动的物质奖励,弱化了精神层面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引领升华。为了客观、公正、科学地对劳动教育进行评价,就要突出评价内容的多维、评价方法的多样、评价主体的多元。因此对劳动教育的评价可以形成一些过程性的材料,评价要更多地强调学生把劳动自我内化的过程。学校每学期评选“劳动小能手,学期末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汇报,将劳动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像这样把质化和量化的评价相结合才能客观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生劳动真实参与、真实体验、真实收获,也才能有效地吸引和激发孩子们走近劳动、参与劳动、享受劳动。

从根本上讲,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创造厚重的劳动文化,激发青少年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他们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立志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安徽省全椒县第二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周兵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丨 周 兵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