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城市更新领域又有不少新动向。不久前,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要遴选一批工作扎实、条件俱备、积极性高的城市作为典型案例来推广。

本月初,全国首批15城名单已经出炉,每个城市中央财政补助总额最高可达12亿元,总体达到了百亿级别。业界期待通过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为城市更新撬动更多市场化资金。

有人说,城市更新的资金难题有解了。因为,筹集资金来支撑城市更新项目,是所有实施主体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该领域从业者一直以来面临的顽固难题。

解决了资金难题,并不意味着城市更新的成本管理难题也迎刃而解了,因为城市更新项目涉及面广、投资规模大、利益主体众多,其成本管理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不过,已经有很多城市更新项目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了成本最优化的效果,其成本思维值得其它同类型项目学习借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项目,选用不同的更新方式

能够大大节省成本

住建部曾明确表示,城市更新的底线要求,是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防止大拆大建。

这个要求背后的含义有很多,保留历史文化遗产,避免盲目拆除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通过修复和活化利用,让历史遗迹焕发新生。

而采取逐步推进、分阶段实施的策略,能够避免大规模集中拆迁带来的资源浪费,真正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节省成本。

过往,有很多城市更新项目,就通过不同的更新方式,做到了这一点。

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办公楼,如今为北京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21年,通过对建筑单体实施一体化改造。

在改造工程中,着重于维持建筑物外貌的传统特色,同时针对性地解决了结构中能效较低的部分,特别是通过全面升级门窗和幕墙系统,以及安装顶级能效的供暖和空调设施,有效增强了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经改造后的统计数据显示,年碳排放量成功缩减至189吨,比改造前减少了大约15%,彰显了节能减排的显著成效。

高效能的新设备相比老旧设备故障率低,寿命更长,减少了未来的维护和替换成本。高品质的门窗和幕墙同样增加了耐久性,延长了建筑部件的使用周期,避免了频繁维修或更换的费用。

除了对建筑单体实施一体化改造,项目微更新也是如今很受欢迎的城市更新方式,相比于对项目进行大改,微更新显然更具有成本上的优势。

位于嘉陵江岸悬崖之上的重庆市戴家巷老街区更新改造项目,占地面积约45亩,现存建筑建于20世纪70—90年代,房屋老旧破损,该项目在2018年实行了微改造,有很多细节都把成本管理做的非常到位。

首先,是最小化拆除与重建成本。仅拆除5.6%的建筑,意味着大部分现有建筑得到保留和改造利用,大幅度减少了拆除旧建筑和新建建筑的高昂成本,包括拆迁补偿、废弃物处理、新建筑材料与施工费用等。戳这里,让成本算得准、管的全、控得住

其次,是结构加固与微改造。对存量建筑进行结构加固,而不是推倒重建,成本远低于新建。同时,增设电梯、景观装饰等微改造措施针对性强,能够精确提升建筑使用功能和美观度,避免了大规模改造的过度投入。

最后,引入新业态新功能。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同时,通过引入适合街区定位的新业态,如文创、餐饮、零售等,可以激活街区经济,提升商业价值,增加租金收入或物业价值,长远看能在一定程度上回补改造成本并创造额外收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专业化、市场化等策略

在项目不同阶段挖掘成本优化点

除了项目改造更新的方式,在项目的前后期也有不少成本优化空间,比如在前期资金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减少单一的成本依赖。后期运营上通过引入专业化、市场化团队,保障运营质量的同时,还能更好控制成本。

在资金引入方面。

重庆市红育坡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于2020年启动改造,涉及88栋楼、3476户居民,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投资9800万元,2022年7月完工。该项目涉及居民多、改造面积大、投入资金多,如果成本管理不当,将会影响项目进程。

该项目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激活闲置资源、构建多元化盈利模式以及政府与市场的有效配合,展示了如何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创新融资机制,实现成本节省和高效运营。

一是风险分担与成本降低。由国有企业与社会资本共同成立项目公司,改造项目的资金风险不再由单一主体承担,而是由多方共担,降低了任何一方的财务压力。社会资本的参与还可能带来更灵活的融资渠道和成本控制经验,有助于在项目初期就有效控制成本。

二是杠杆效应与资金效率。项目公司出资2000万元,通过这初始投资成功争取到银行贷款7400万元和区级财政资金400万元,实现了资金的杠杆效应。这种资金结构意味着,较小的自有资金投入就能撬动大量外部资金,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资金成本。

三是闲置资源再利用。通过挖掘和激活片区内的闲置资源,如将空置场地改造为停车场、将老旧建筑改造为农贸市场或社区商超,无需额外占用新土地资源,大大减少了征地和新建成本。这种“变废为宝”的策略,不仅节省了成本,还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戳这里,了解全价值链成本精细化

四是多元化盈利模式。项目通过停车费、农贸市集、商超租赁、广告位出租、保洁服务等多元化的收入渠道,形成了稳定的现金流,这些收入不仅覆盖了运营成本,还能用于偿还贷款,减少了对额外资金的需求,降低了财务成本,实现了项目的自我造血和可持续运营。

五是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区级财政资金的投入不仅直接降低了改造成本,还展现了政府对项目的支持,增强了社会资本的信心,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同时,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协作,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提高整体资金使用的效率。

在项目后期运营方面。

辽宁省沈阳市牡丹社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40%,2019年启动更新改造,在改造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专业机构,为居民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医疗等12项服务,满足老年人群多样化需求。

相比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和运营,市场化运营可以充分利用专业机构的规模经济和专业优势,减少政府的直接投入和运营成本。专业机构通常有成熟的运营模式和成本控制机制,能够提供更高效、更专业的服务,同时分担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比如,社区内提供的助餐、助浴、助洁、医疗等12项服务,实现了服务的集成化,减少了老年人因不同需求四处奔波的不便,同时也避免了重复的服务成本。一站式服务模式简化了管理流程,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因服务分散导致的行政和物流成本。

牡丹社区还通过满足多样化需求以及鼓励社区参与等策略,有效整合了资源,实现了养老服务成本的节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

实现多场景降本增效的效果

在城市更新项目中,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来创新工作管理模式,降本增效,已经越来越常见。

安徽省合肥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项目,从人口、管线密集区扩展到全域,构建起合肥市涵盖燃气、桥梁、供水等8大领域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总投资约16亿元。项目投入使用以来,城市安全运行风险排查效率提升70%、事故发生率下降60%.

预防性维护减少了意外损失,通过提前预警和主动干预,大大减少了因基础设施故障导致的突发事件,如燃气泄漏、桥梁坍塌、供水中断等,从而避免了大规模的紧急抢修、事故赔偿和社会秩序恢复等方面的高昂费用。

此外,数字化、智能化的监测系统能够精准定位风险点,使得维护和检修工作更有针对性,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和维护作业,优化了人力资源和物资的分配,长期下来能显著降低维护成本。

而且,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实时监测和科学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有效延长设施的使用寿命,减少了频繁更换设备的资本支出。

除了在工程建设项目方面,在社区改造项目中,同样也能通过数字化赋能社区治理,同时实现降本增效。

重庆市九龙坡区民主村完整社区建设项目,通过引入数字化系统实现了数字赋能智慧管理。

该项目打造了集云上共治、云上服务、云上监督等功能于一体的“云上民主村”社区数字化平台,允许居民在线提交建议、申请服务,减少了面对面服务的需求,降低了工作人员的人力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自动化处理和即时反馈减少了处理时间和错误率,进一步节省了行政管理成本。

通过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社区管理者能够基于实时数据精准识别居民需求和服务热点,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就业机会、健康服务等资源,避免过度供给或资源闲置,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全方位地实现了成本节省。

小 结

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成本思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确保项目财务可行性的基石,更是推动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增强项目吸引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关键。

通过精细的成本控制与管理,能够在有限预算内实现最大效益,促进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障公共利益与居民生活质量,确保城市更新活动既能焕发城市活力,又能兼顾经济性、社会性和环境性的和谐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