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第一位女神女娲,代表的是月神,在诗歌的意象里,月亮反映着古代人寻找精神家园,祈求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

月亮的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启发人们对宇宙的思考,又衍生出许多象征意义。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如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在古诗中,月圆月缺,月明月阴,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又是异质同构的,因而在诗人笔下,月常常又与悲欢离合相联系。

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

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

到唐代,除了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外;

还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

“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

之后又有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伤感失意。

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古代诗人月下思亲的感人诗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杜甫月下兄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公元759年,在安史之乱的烽火硝烟中,杜甫身居秦州,而其弟分散于战乱纷飞的山东、河南一带,音信难通。

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历尽国难家忧,适逢白露,他望月而思念失去联系的手足兄弟,心情凄然。

诗作起笔便揭示了边塞秋季的特殊景象:“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此句通过戍楼上传来的更鼓声以及孤雁的哀鸣,描绘出战争导致行人稀少、荒凉凄清的边疆画面,直接烘托出诗人沉重而悲凉的心境。

随着白露节气的到来,明月高悬,却让人想起遥远的家乡,那轮明亮的月亮似乎仍是记忆中的故乡模样。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一句,犹如重锤敲击心扉,诗人深切地表达了因战乱而与兄弟失散、家园破败,乃至生死未卜的痛楚与无奈。

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井然,环环相扣,句句转承,情感层次递进,一气呵成,首尾呼应。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一名句,更是色彩斑斓,情景俱佳。

诗人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觉得露比往日更为惨白,月亮也比不上故乡的明亮 景随情变。情景交融.寄托萦怀家国之情。用孤雁和兄弟分散相映衬,更加重了“无家问死生”的凄凉。

从边塞秋夜的广阔背景,到个人家庭命运的聚焦,杜甫以亲身经历为引,将个体的离愁别绪与国家社会的动荡不安巧妙融合,使诗歌既有深深的个人哀思,又具有广泛的社会共鸣。

这种饱含深情且意境深远的抒怀之作,不仅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更是那个时代无数百姓离散困苦的真实写照,从而使作品突破了私情的局限,升华为对民族苦难的宏大悲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杜甫月下思妻儿子女】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唐·杜甫《月夜》

在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叛乱的烽烟席卷中原,杜甫的命运随着战局变迁而波折起伏。

当洛阳失守、长安沦陷之际,他携家眷逃至廓州羌村避难,安顿好家眷之后,毅然只身投奔新朝廷,不料在半路被叛军俘回长安。

正值中秋佳节,杜甫身在沦陷之地,望月思亲.心情倍加愁苦,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五律。

诗的开篇便饱含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现实处境的对比:“廊州今晚的月亮一定很明亮,可是在闺中的妻子却只能自己赏月。

诗人借助皎洁的月光,抒发了战争时期夫妻分离、骨肉离散的无尽相思与期盼团圆的情感,反映了离乱时代百姓的痛苦。

”此处的“忆长安”不仅是一份对共同度过艰辛岁月的怀念,更是对现状分隔两地的无奈哀叹。

诗人想象妻子独自在廓州面对清冷的月光,雾气沾湿了她的秀发,月色照亮了她孤寂的身影,其间的辛酸苦楚难以言表。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以深沉的父爱关注着年幼子女的生活,他们尚不懂得思念带来的辛酸滋味,但作为父亲的他却深知其中悲凉,并对此心怀痛惜。

露水,月光,乌云似的头发,如玉的臂膀,满是泪痕的脸庞,诗人为我们描绘出的是一幅何等感人的画面!望月思亲,自古皆然。

然而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反过来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幼小的儿女“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反衬出妻子形单影只的孤独和凄苦,进而又想像聚首相倚、双双团圆。

这种通过描绘家人生活细节表达的思念之情,更显深切动人。和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月夜》与杜甫以往作品中的沉郁悲壮风格有所不同,但它以更为凄婉的方式展现了家庭破碎的悲剧,以及在战火纷飞中人们对亲情与和平生活的深深向往。

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真挚而细腻,将个人的家庭之痛与国家的战乱之殇紧密结合,从而成就了一首感人肺腑、富有时代共鸣的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白居易月下思兄弟姐妹】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公元799年至次年春,河南经乱期间,白居易因战事纷扰、亲人离散而触发的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与思亲之情。

当时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属下叛乱,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又作乱,导致河南地区烽烟四起,加上一直干旱无雨雪,南方交通断阻,长安因此陷入饥荒,民不聊生。

白居易漂泊寄居于外地,兄弟姐妹为了谋生各奔东西,百姓们田园荒芜,家境没落。

身处乱世之中的白居易,不仅忧心国家命运,更感怀于骨肉至亲的飘零失所。

在这首饱含深情的诗篇中,诗人运用了白描手法,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触融入字句之间。

他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为经典比喻,将分散各地的兄弟姐妹比作孤独飞行的离群大雁和在深秋断根随风飘摇的蓬草,形象地刻画出战争带给家庭的撕裂之痛与个体身不由己的流离失所。

夜晚独坐,白居易凝视天上的明月,思绪跨越千山万水,想象着散落五处的兄弟姐妹或许也在同一轮明月下寄托思乡之情,泪眼望月,共同承受这份离散的苦楚。

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使得诗的主题更加深入人心,引发了读者对于和平年代亲情团聚的珍视以及对动荡岁月中家国破碎悲剧的深刻反思。

全诗虽语言质朴,却寓意深远,情感真挚沉郁,通过月亮,这一共通的意象,成功串联起战乱时代人们的共同悲欢,引起身在异地的兄弟们共同的感情,从而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深切的人文关怀及对骨肉亲情无比眷恋的细腻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苏轼月下弟弟子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丙辰年的中秋佳节之际,时任密州太守的苏轼因与王安石等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排挤在外,

自上次相见已过去七年,他本希冀通过外放能够靠近弟弟,无奈愿望未能实现,心中饱含着对弟弟苏辙的深深思念。

在这团圆之夜,苏轼独自面对皎洁的明月,举杯对天,发出了“明月几时有”的感慨,不仅表现出他对月亮自然之美与神秘之境的赞叹和向往,也流露出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广阔无垠的胸怀。

词的上片中,苏轼由观月引发遐思,想象自己御风飞往月宫,探索那未知的时空奥秘。

然而,他又担心那高寒之地无法承受,进而转念欣赏人间月下起舞的身影,这种矛盾心理寓示了诗人虽身处困境、心向自由,但又深爱并眷恋着现实生活的人间烟火气。

下片则转向更为深沉的情感表达,映照着月光的朱楼雕窗,勾起了苏轼对远方弟弟的深深思念。

他在失眠的夜晚质问明月为何偏要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圆满,以看似抱怨实为寄托哀思的方式表达了人世间悲欢离合难以两全的普遍情感。

苏轼与苏辙的手足之情,与日月同辉,苏轼借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揭示了人生常态,并借此传达出一个超越个人情感的愿望:

愿天下所有离散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万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的美好。

这样的结尾既体现了苏轼开阔豁达的人生境界,又使得整首《水调歌头》在曲折缠绵的情感起伏中流淌出悠长深远的哲理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苏轼月下交人生后事】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 北宋·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

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既有一母同胞的血缘关系,又有一言为诺以诚相诗的朋友关系。在苏轼认为自己必死无疑的情况下,他在狱中给弟弟子由交待人生后事。

苏轼的《狱中寄子由·其二》作为续篇,这是他身陷御史台狱时写给弟弟苏辙并托其转交给妻子的一首感人至深的诗。

在这首作品中,诗人描绘了狱中寒夜的凄楚景象:寒冷的霜气笼罩着夜晚,低沉的月光下,风摇铃铎,声声刺耳,映射出囚禁生活中的孤寂与绝望。

苏轼以“梦里向往云山心似鹿奔”抒发自己内心对自由和远方的渴望,然而现实却如临沸汤热火的鸡般惊恐无助,这种鲜明对比揭示了他身处逆境时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他对子女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为自己未能给予他们安稳的生活而感到愧疚,同时又表达了对多年来同甘共苦的妻子深深的歉意与感激。

诗人在面对生死之际,提出了关于身后事的寄托——希望能像汉代受民爱戴的朱邑那样,安葬在曾经任职且深得民心的浙西地区,此番言辞既流露出他对生前为官之地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其高洁的人格追求和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

整首诗饱含哀伤凄怆,虽不同于苏轼其他作品的豪放洒脱,却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它以细腻的情感笔触展现了苏轼身为一位身处困境仍坚守道义、忧国忧民的忠臣形象,以及他对家庭深沉无私的爱,使得这首诗成为了苏轼诗歌创作中别具一格的悲壮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6

【王建中秋月下思故乡】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描绘中秋佳节夜晚月色与诗人思亲之情的七言绝句,通过对月光、鸦鸣、桂花等元素的细腻刻画,生动展现了诗人在远离家乡时的内心世界。

首句“中秋时的月光照耀在庭院之中,地上如同铺了一层白霜”,诗人巧妙地运用“地白”这一意象,将皎洁明亮的月光比作寒冷又洁净的白霜,营造出既清冷又静谧的月夜氛围,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深深怀念。

第二句中的“秋天的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庭院里的桂花”,进一步深化了画面感,桂花不仅代表了中秋时节的象征物,也借由月宫中桂花树的传说,暗示着诗人遥望星空寄托思念。

寂静深夜中桂花被打湿的细节,让读者仿佛能听见那若有若无的秋露滴落声,凸显出诗人沉浸于月色下的孤独思绪。

后两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今天夜里所有人都在欣赏空中的明月,不知道秋思会落在谁的家里?”

诗人以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方式表达了自身的愁绪,虽然众人都在赏月,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各不相同,那些秋思究竟触动了哪一家人的思念之情?

此问实为自问,透露出诗人自己那份浓厚的思乡情结,他把强烈的秋思归于自家,暗示在这众多观月人中,他的思亲之情最为深切。

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优美且引人共鸣的意境,将中秋节赏月之际人们对远方亲人深深的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深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