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于谦

6月19日,上午九点半的阳光已将气温推升至33°C。在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田里,金黄的麦穗在烈日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热风与肥料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感到一丝窒息。

这片占地20亩的小麦试验田正值收获季节。见到陈作义时,他正在田间忙碌着,观测记录不同品种小麦的成熟情况。从早上六点半到现在,陈作义已经在田里工作了3个小时。作为禾丰种业的科研部主任,陈作义从2015年起就一直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试验、繁育和新技术研究、推广工作。从播种到收割,再到后续研究,他从未缺席,麦田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遮阳帽、长裤加防晒服,烈日下,陈作义“全副武装”,三件套的标配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尽管这样,黝黑的面庞上,依旧布满了层层汗珠。“这就是我的工作服,不仅能防晒还能防止被麦秆划伤。”只要下到田里,再热的天气陈作义也坚持穿长衣长裤。由于长期被汗水浸泡,衣裤都已经褪色,还散发着阵阵汗味儿。

田间地头,几名工作人员正顶着烈日分工合作,记录、选穗、收割,一派繁忙景象。“现在正在做的工作是对穗行进行选种,你看到的这片还没有收割的麦田,就是我们的穗行试验田。这20多亩地,25厘米成一行,这片地不到10万行。每行都得人工收割、脱粒,形成编号,单独装袋。”说起专业知识,不善言辞的陈作义变得侃侃而谈。“一个小麦品种,经过反复地穗行实验,一般十年左右,才能成为稳定的品系。所以说,干农业,是个需要耐心的活儿,成果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看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作义轻轻揉搓着手中的一把麦穗,语气中透露出心疼:“今年雨水较往年偏少,特别是在灌浆期,导致有些小麦颗粒不如往年饱满,今年多浇了好几次水,但总体来说影响不算大。”

不同品种的小麦,处在不同的生长期,这意味着陈作义他们要与“天时”赛跑, 才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夏收夏种、秋收秋种,这是一年中农人最忙的时节,陈作义也不例外,从6月1日开始夏收,到今天整整19天,陈作义每天都泡在地里,取种、施药、测量、分析,工作八九个小时以上。回到实验室,还要进行数据整理和录入等工作。对他来说,这已属于常态化工作。

离穗行试验田不远处,是刚刚整出来的40多亩的玉米试验田,“这里准备开200个不同品种的玉米区域试验田。”烈日下,隆隆的拖拉机正准备进行施肥,陈作义抓起一把肥料,看了看,又放在鼻子前闻了闻。告诉在施肥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深耕施肥,施底肥与深耕同步,这样可以确保玉米根系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充分吸收底肥中的营养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高温下作业,陈作义还有一个特别的“宝物”——一个带有“生命之源”标志的水桶。“这就是我一天的‘生命之源’,4.5升,一天两桶,都不用上厕所,全变成汗流了。”说话间,倒出来的一大杯水已经被一饮而尽。他说,为了应对高温天气,公司在工作时间安排上进行了合理调整,保障大家中午充足的休息时间,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同时也采取了相应防暑降温措施。

在毫无遮蔽的田地里,汗水不断从陈作义的脸颊滑落,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上午,衣服能拧出水来。中午晾晾,下午接着穿。”毒辣的阳光将陈作义晒得黝黑,也让他的笑容显出几分憨厚,“做农业科研是辛苦,但是只要到了丰收的时候,就不觉得辛苦了。”在他的心中,秋天的好收成既是信仰,也是希望。

虽然是最基层的农业工作者,但是陈作义的心里有大大的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出好品种,让农民的‘粮袋子’更满,‘钱袋子’更鼓,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些年,陈作义与科研团队一起努力,创造了630多份小麦种质,育成了180多个小麦品系,以及一系列国审和省审的小麦和玉米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7000多万亩,增产粮食42多亿公斤,为农民增收84多亿元,创造了560亿元的社会效益。

上午11点,记者在烈日下站了一个多小时已感头晕目眩,而陈作义却骑上三轮车,驶向另一块他全心“守望”的试验田。在他面前,是一片广袤无垠的肥沃土地,不久的将来,这里将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