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70后,从农村出生的人占比更大。

小时候跟随父母一起种地,对于西红柿是再熟悉不过了。

这种蔬菜,原产在印第安山上,用了三百年时间,席卷全球。

并且人们对其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名字。比方说,德语称其为“天堂里的水果”;意大利、法国称其为“爱情苹果”。

为什么西红柿一直受到欢迎呢?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学习。

当我们过了五十岁,面对生活和家庭的变迁,还有人生的下半场开始,这就要“主动求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养老,可进可退。

有一位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想吃到新鲜的西红柿,不要去菜市场挑。人家挑来挑去,西红柿就会受到挤压,很容易受伤,从而里面开始腐烂。要去土里去采摘。”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太多的水果,因此经常跟在父母身后,去土里,看看西红柿红了没有。

菜园里,一旦发现西红柿变红,就采下来,味道真的和城里的西红柿不同。

人在观察一番,城里不种西红柿,但是加工西红柿的方法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口味。尤其是孩子们,喜欢西红柿酱。薯条上,抹一点酱,才吃得津津有味。

70后的我们,离开学校就进城了,但是我们的骨子里,仍旧有泥土的芬芳。我们是期待落叶归根的。

五十岁之后,要面对养老的问题,到底在城里待着,还是去农村老家?问题在心头,挣扎了很久,也没有结论。

有人说:“农村不方便,再好的房子,也住不习惯。找不到童年了。”

也有人说:“城里不是我们的根,生活开销太大。还不如农村,自给自足。”

其实不要犹豫,我们学一学西红柿,在农村是新鲜的,在城里是多姿多彩的。各有各的好,可以说,都好。

养老,我们面临多种选择:跟随子女外出,去更大的城市;自己在小城里过安逸的生活;到农村去,继承父母的一亩三分地。

你不纠结,那么“此心安处是吾乡”。

只要手里有一份退休金,到哪里都能扎根,都是买菜做饭,跳广场舞,钓鱼,下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职场,能上能下。

西红柿,可以在高端的餐厅,也可以在很小的大排档。

关键是,厨师很喜欢它的“可塑性”:做成酱,就是配料;做成西红柿蛋汤,就是主料;变成凉拌菜,就能独立上场。还有,它变成各种菜的速度,是飞快的。

中年的我们,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有的是干劲。因而,在职场上,也混到了中层,也有人做了上司,变成了老板。

继续往前走,我们多半就到了职业的天花板了。

有人不甘心,还要折腾,投资兴业。一不留神,就会功亏一篑。特别是那些贪婪的人,亏本的概率更大。

你过分坚持,就会钻牛角尖,失去人生的可塑性。

聪明的人,都会进退自如。若是有机会,那就退居二线,把位置让给年轻人。

帮助年轻人置业,老一辈的人就显得更加高尚。

有个词语叫“让贤”。看看尧、舜、禹的交接故事,就会知道,人若大度,高度就有了。

把职场的规则,放到家里来,也是行得通的。

我们都是爷爷奶奶的辈分了,儿女也长大了。家长的位置应该给儿女。

儿女早一些当家做主,父母就少一些担忧。这是放手的大爱,也是家业的平稳过渡。

《增广贤文》中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操劳了半生的我们,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要家庭、单位继续发展,就得推陈出新。因而学习西红柿的可塑性,往后退,才没有心理落差。

后半生的骄傲,就是谈起儿女有成绩,孙辈有出息。工作中,自己也教会了几个徒弟。而不是自己头顶的光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关系,可浓可淡。

西红柿的味道,可咸可淡:拿在手里,当水果,原汁原味;能放在锅里,加一勺盐,或者加一点糖,添加浓香。

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感觉很多亲戚都已经不交往了,逢年过节都没有团聚了。

走亲访友,都是走马观花,没有太多的交流。

一些朋友,慢慢就不交往了,都不知道对方的联系方式。

同学、老乡、老邻居,熟悉而陌生。对于他们的晚辈,就一个都不太认得。

兄弟姐妹的关系,改变很大。小时候一张桌子上吃饭,其乐融融,后来各奔东西。

有的亲人持续交往,互帮互助;有的亲人已经陌生了,彼此就行仇人。

因为关系变化,我们不要耿耿于怀,就像西红柿一样,“客随主便”。用对方的态度,去对待对方。

在有一些关系渐行渐远的前提下,也有一些关系,变得如火如荼。比方说,我们和亲戚的关系淡了,但是我们和自己的子女、亲家关系变好了。

珍惜对你好的人,远离那些对你不好的人;不要留恋那些已经走远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生物学家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70后的我们,真的老大不小了,有白头发,也有皱纹。

在下半场开始的节骨眼上,主动改变自己,拐一个弯,前方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别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们的弱点。”

余生,做个聪明人,慢慢变老的路上,也慢慢变好。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