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中山大学

5 月 31 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布了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团队牵头研发了一种 局部晚期鼻咽癌新疗法, 将病人的复发转移和死亡风险降低了 41%,3 年无瘤生存率从 76% 提高到了 8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通过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 3 期临床试验,首次发现在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标准放化疗基础上,加用我国自主研发的 PD-1 抗体创新药物信迪利单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论文最后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马骏说,该方案已写入最新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诊疗指南,有望被国际指南采纳,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方案,从而开启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免疫治疗时代。

鼻咽癌高发于中国,初诊病人中 75% 为局部晚期,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放疗联合化疗,此类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是通过外力来直接杀灭肿瘤。但是,即使接受了标准治疗以后,仍有 20% 的病人会出现复发或转移。以 PD-1 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则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肿瘤治疗理念,即通过激活患者自身体内的免疫细胞来间接杀死肿瘤,在多种肿瘤中都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

「鼻咽癌以往又被称为淋巴上皮瘤样癌,它的特征是有丰富的免疫细胞浸润,因此可能非常适合免疫治疗。」论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副主任医师刘需介绍,在马骏院士牵头下,团队率先开展了这项 PD-1 抗体信迪利单抗联合放化疗治疗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研究采用国际标准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将高危鼻咽癌患者(T1-4N2-3M0 或 T4N1M0)随机分为 2 组,对照组接受标准的放疗联合化疗,试验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全程信迪利单抗治疗。信迪利单抗和放疗前化疗同时开始,包括放疗前 3 次、放疗中 3 次和放疗后 6 次,共 12 次。主要研究终点是无瘤生存,次要终点包括无复发生存、无转移生存、总生存、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

从 2018 年 12 月到 2020 年 3 月,研究共入组了 425 例患者,经过 42 个月的中位随访后,信迪利单抗将患者的复发转移和死亡风险降低了 41%,3 年无瘤生存率从 76% 提高到 86%;转移风险降低了 43%,3 年无转移生存率从 83% 提高到 90%;复发风险降低了 46%,3 年无复发生存率从 86% 提高到 93%。在不良反应方面,信迪利单抗组的 3-4 级副作用发生率为 74%,高于标准治疗组的 65%,大部分都是和放化疗相关的。信迪利单抗组的 3-4 级免疫相关副作用发生率为 10%,有 71% 的患者能够完成方案规定的 12 次信迪利单抗治疗。虽然加用信迪利单抗后,患者的副作用发生率有所增加,但没有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项研究成果曾于 2023 年应邀在全球肿瘤领域最重要、最为权威的学术会议 —— 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ASCO)做口头报告,并入选 ASCO 的最新突破摘要,被评为 ASCO 最佳研究,是当年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研究。

埃默里大学教授、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复发转移头颈肿瘤工作组主席 Nabil F. Saba 在《柳叶刀》同期发表评论:「在包括鼻咽癌在内的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中,这是第一次观察到免疫治疗显著提高了疗效。这项研究使用的放疗前免疫治疗方案为我们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该项研究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牵头联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省肿瘤医院、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单位完成,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111)计划、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的资助。

研究者简介

通讯作者:马骏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鼻咽癌临床分期、综合治疗及精确调强放射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种医学评议组召集人、第八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命医学部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鼻咽癌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以最后/唯一通讯作者在国际医学顶尖刊物如 N Engl J Med、Lancet(3 篇)、JAMA、BMJ(2 篇)、Nat Med、Cancer Cell、Lancet Oncol(5 篇)和 J Clin Onco(2 篇)等发表论文 140 余篇,其中 16 篇 IF > 50,14 篇入选 ESI 1% 高被引论文,2 篇入选 1‰ 热点论文;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广泛推广应用。作为主席领导制定了《中国-美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诊治指南》,为国际鼻咽癌诊疗提供了「中国智慧」,这也是医学领域内首个由中国学者牵头、联合美国学术组织合作制定的国际循证指南。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 3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 1 项正在公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及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等,并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 项和中国科协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3 项。

通讯作者:孙颖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社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鼻咽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大数据与真实世界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鼻咽癌的精准治疗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研究。首创 AI 辅助鼻咽癌精准放疗新技术,主持建成的放疗数据整合平台、肿瘤医学大数据平台、肿瘤放疗靶区及危及器官自动勾画平台均已应用于临床和科研;创立中晚期鼻咽癌最佳时机/药物的放化联合新方案,作为联合主席牵头制定了《中国-美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临床诊治国际指南》。代表性成果作为通讯/一作(含共同)发表于 N Engl J Med、Lancet、JAMA 等权威期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国自然数学天元基金数学与医疗健康交叉重点专项等;发明专利已授权 15 项,转让 5 项;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

通讯作者:陈雨沛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副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鼻咽癌转移机制及干预策略,发表一作/通讯论文多篇,包括 Lancet*3、 J Clin Oncol、Cell Res、Ann Oncol、Sci Adv、Adv Sci、Nat Med 等;其中 3 篇论文入选 ESI TOP 1% 高被引论文,1 篇论文入选 1‰ 热点论文。任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鼻咽癌临床试验协作组委员和中国-美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联合指南专家组委员。入选教育部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并入选 Elsevier 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获第十四届吴孟超院士医学青年基金奖、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人民网「人民好医生」 等奖励。

通讯作者:唐玲珑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致力于鼻咽癌的减毒治疗研究,近 5 年来,候选人作为第一或通讯(含共同)作者发表 SCI 论文 28 篇,包括 JAMA(共一排第一)、Lancet Oncol(共一排第一兼共同通讯作者)、J Clin Oncol 2 篇(最后通讯作者)等,2 篇论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 项,2020 及 2023 年度被人民网评为「人民好医生」(鼻咽癌领域)。

第一作者:刘需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为头颈肿瘤和鼻咽癌的放射治疗,现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CSCO 鼻咽癌指南专家组成员和执笔人,代表性成果发表于 Lancet(2 篇,1 篇实际第一,1 篇共同第一排第二)和 JAMA Oncol(2 篇,均为实际第一),主持国自然青年项目等基金,指导学生撰写的论文荣获 ASCO 突破峰会(ASCO Breakthrough)的 Abstact award(全球共 40 项)和 Merit award。

来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党委宣传部

编辑:邱清萌 李建平

排版:郝心蕊

一读:李建平

初审:邱清萌

审核:孙耀斌

审定发布: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