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晓帆

最近,一些务农类短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

比如,一位名叫小康的博主手把手在线教授务农知识:“打要子”“系粮袋”“菜瓜打顶”等,网友表示“快给我一块地我现在强得可怕”。账号中,“放牛必备技能”“挑扁担的方法”等内容的连续更新,让网友直呼“老师教得太快要跟不上了”,吃播视频“茶叶鱼的做法”“野藜蒿炒腊肉”更是让网友们惊呼“菜不会种饭还不会吃吗”“隔着屏幕都流口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康短视频作品下的网友评论

这些视频细究起来似乎略显粗糙:没有巧妙的运镜,也没有精致的分镜,直出直入的画面配上AI的画外音,便组成了一个个简简单单的小视频。 这些看上去“普通”的视频能火,答案可能恰恰就在他的“普通”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康发布的“锄花生草手法”视频截图

“压推、找平、顺拖、侧角勾、刨行、手扯、双侧变换沟”,单给花生锄草一个动作,就有这么多讲究和手法,而这条视频也收获了78万多的点赞量;“种番茄能不能用家园肥”的讨论让网友们争论不休,视频下的评论高达几万条;农耕视频拍成了连续剧,被万千网友催更……取材于普通生活、立足于普通的务农技巧,重在务实、干货满满,是小康记录务农生活的初心,也是打动网友吸引流量的密码。

“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往往能引发更多人的共鸣,博主小康的经历,正是一位在外打工多年、为了亲情回归乡村的95后少年。给爷爷修脚梳头、奶奶轻念童谣、听柴火灶里噼里啪啦的声音、看果实茁壮成长、感受着农作的辛勤和快乐,在日复一日中感受着劳作带来的踏实,在脚踏实地中感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快乐,又怎能说这不算当代年轻人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康短视频账号首页

与其说网友爱看这类视频,不如说是爱看普通生活的记录和讲述。或许是那些我们“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的务农技巧,是那些柴火灶台土炕的烟火人间,还是那些“一人一屋一世界”的向往的生活,都触动着人们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也告诉着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真实而松弛的,有生命力的生活,是值得被关注的。

前不久,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新增乡村内容数达10.9亿个,播放量近2.8万亿这个庞大的数据背后,可以看到城乡数字鸿沟在慢慢缩小,农村与城市逐步趋于“同网同速”,农村建设的飞速发展,让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振兴家乡,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将镜头对准了乡村田园,这类视频的创作也受到了不错的反馈。

乡土文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乡村短视频的出圈,也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对于乡村建设的重要性:通过他们的镜头,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乡村的美好和可能性,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主动去记录乡村的真实模样,去了解发展变化中的乡土文化和魅力。

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值班编辑|胡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