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二里头到石峁:龙与夏文化

2002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出土了绿松石龙,年代在公元前1600年以前,是中华龙文化遗存的重大发现,清晰展现了夏王朝龙文化遗存的风貌,并且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玉器、骨器上龙纹饰的原型。这种龙形态经数千年的演化流传至今。但是,二里头绿松石龙的前身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一直是个谜。

2018年以来,陕北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发现的石雕龙为解开这个谜团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里头绿松石龙的主要特征

二里头绿松石龙发现于二里头遗址二期三号宫殿建筑基址庭院内的一座墓葬中。绿松石龙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原应粘在某种有机物上,和这件有机物一起被称为绿松石龙形器(标本号二里头02VM3﹕5)。绿松石龙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龙首部较大,为四边梯形,长11厘米、宽13.6—15.6厘米,由绿松石片粘嵌拼合成有层次的浅浮雕状。

绿松石龙的形态特征主要有如下诸点:第一,龙头较大,呈椭圆形,且略微突出于四边梯形框,呈浮雕状。第二,龙头两侧旁有由卷曲弧线表现的鬓。第三,吻部略突出,吻部两侧旁有前伸的圆弧状凸。第四,以三节半圆形青白玉柱组成鼻梁,并形成额面中脊。第五,鼻凸呈蒜头状。第六,眼为梭形,有圆睛。第七,龙身呈长条波状曲伏。第八,龙身以中脊线为中轴,有12个依次排列的菱形纹。第九,龙尾内蜷。第十,龙身中部有实用的铜铃和铃舌。另在龙尾外3.6厘米处,有一横向的由绿松石片粘嵌呈小型龙纹饰组成的条形饰,长约17厘米。

石峁皇城台石雕龙的主要特征

石峁皇城台石雕龙有两件,发现于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的石护墙上,分别为8号石雕与24号石雕。

8号石雕位于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中部偏下,呈窄长条形,青灰色砂岩,长130厘米、高17厘米。其上以减地浅浮雕的方式施刻两条尾相抵、头朝外、形态相同的龙。龙首硕大呈弧方盾形,梭形眼,吻部弧凸,鼻梁细长,躯体略肥硕,呈长条波状曲伏,尾部收尖上翘。龙身躯以中脊为轴线在两侧雕刻错落有致的近S形短弧线条,形成斑块龙鳞纹。

24号石雕出土于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东段墙体的倒塌堆积中,为窄长条形,青黄色砂岩,长179厘米、高14厘米、厚14厘米。其上以减地浅浮雕的方式雕刻人面与龙。整个画面以中部正视人面为中心,左右对称。正视人面两侧分别为两条龙,龙首相向,朝向正视的人面,龙尾外侧为侧视人头像。两条龙的图案结构相同。龙首近方形,吻部前凸,两侧呈内弯勾状,水滴状眼,眼上端两侧分别呈半卷云状。龙首后端呈“山”字形,似为龙首冠等装饰。整个龙的身躯与龙尾形成两节分叉的“Y”字形鱼尾状。

可见,皇城台大台基8号石雕龙与24号石雕龙形制不同,属两种龙图案。

石峁皇城台石雕龙是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源头

石峁皇城台的两件石雕龙与二里头绿松石龙在形态上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但通过分析年代处于它们两者之间的河南新密新砦遗址的龙纹饰,可以发现石峁皇城台石雕龙是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源头。

新砦龙纹饰,以双阴线刻画在陶器盖上,仅残存龙首大部和龙尾一角。龙首主体为近方圆形;鼻凸呈蒜头状;长条形鼻梁,分为三节;两眼为近“臣”字形纵目;龙首侧旁有鬓;吻部略前凸,吻部两侧有双阴线组成的前伸内弯勾。在龙首前,有另一条龙纹饰尾翼的尾端一部分。根据残存尾翼的特征,可知龙尾翼呈双花瓣对称的“Y”形鱼尾状。王青曾对新砦龙纹饰进行了复原。

将新砦龙纹饰与二里头绿松石龙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的龙首特征几乎相同,尤其是新砦龙纹饰头部刻画的蒜头状鼻凸与三节鼻梁的特征,与二里头绿松石龙头部以三节半圆形青白玉柱组成的鼻梁、以蒜头状绿松石组成的鼻凸特征完全相同。但是,二者的龙尾特征完全不同。

将新砦龙纹饰与皇城台两种石雕龙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其与皇城台24号石雕龙十分接近,而与皇城台8号石雕龙的区别较为明显。

新砦龙纹饰与皇城台24号石雕龙十分接近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龙首与龙尾部分。如二者的龙首都是近方形,吻部都前凸,吻部两侧都有前伸的内弯勾。又如,二者的龙尾都是呈分叉的“Y”形鱼尾状。至于龙的身躯,由于新砦龙纹饰是残件,仅存龙首的大部分和龙尾的一角,无法详知其身躯的形态。现依据皇城台24号石雕龙的形态,推测新砦龙纹饰应有龙的身躯,其形态可能与皇城台24号石雕龙的龙身躯形态接近。

根据二里头绿松石龙、新砦龙纹饰、皇城台8号石雕龙及24号石雕龙的形态特征,可以看出,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渊源是皇城台8号、24号石雕龙,新砦龙纹饰是其演变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在演变过程中,可能分别吸取了皇城台8号石雕龙的龙首与龙身躯的特征,以及皇城台24号石雕龙与新砦龙纹饰的龙首特征,最终演变形成二里头绿松石龙的形态。

石峁皇城台石雕龙与夏文化的关系

石峁皇城台石雕龙的具体年代目前尚不能确定,但由于新砦龙纹饰比皇城台24号石雕龙更接近二里头绿松石龙,可确定皇城台24号石雕龙的年代应略早于新砦龙纹饰的年代,属新砦期早段范围内。皇城台8号石雕龙与皇城台24号石雕龙同时被垒砌在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上,据此推测二者的年代有可能接近,都在新砦期早段范围内,即大致在公元前1850—公元前1800年前后。

二里头二期三号宫殿建筑基址的年代在公元前1600年以前,可能是夏文化、夏王朝甚至是夏王室的文化遗存,所以二里头绿松石龙也可能属夏王朝甚至是夏王室的文化遗存。如果这一点能够被确认,那么作为二里头绿松石龙的直接渊源、年代在夏王朝纪年范围内的石峁皇城台石雕龙,自然应与夏王朝甚至是夏王室文化遗存有着密切关系。

石峁皇城台及其大台基体量恢宏、结构复杂,发现的大小石雕作品有70多件,体现了十分丰富且庞杂的文化内涵,刷新了学术界对陕北河套一带早期文化的认知。然而,皇城台石雕龙石块却没有像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那样,作为一件特殊的作品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是作为一件普通的垒砌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的石块,被杂乱地垒砌使用,完全丧失了这类特殊的龙图案的使用作用与意义。这表明,石峁皇城台不属于夏王朝、夏王室的文化遗存。

与夏王朝甚至是夏王室文化遗存有着密切关系的石雕龙,被使用在远离夏文化分布中心区域的陕北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上,这一现象的背后,应是隐含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与夏王朝有关的秘史。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杨阳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