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要聆听古典音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加完高考的17岁少年宋逸涵,6月22日在母亲的陪伴下从武汉来到上海,只为第一次在现场聆听指挥家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马勒的《第三交响曲》。这是上海交响乐团2023-2024乐季闭幕音乐会,参演的还有女中音歌唱家张亚洁以及春天女子及少年合唱团。

三年前,从第一次在武汉聆听古典音乐会开始,宋逸涵踏入这个“绮丽而奇瑰的世界”。从霍尔斯特的《星星组曲》到理查·施特劳斯的《堂吉诃德》,再到布鲁克纳、肖斯塔科维奇与马勒,他不断被吸引着,去探索和发现更多“或壮丽、或凄美、或神圣的音乐”。

6月22日,上海交响乐团2023-2024乐季闭幕音乐会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2日,上海交响乐团2023-2024乐季闭幕音乐会现场

在这位少年的古典音乐之旅中,上海交响乐团的“数字音乐厅”成了重要的音乐宝库。在这里,他聆听了上海交响乐团数十场音乐会的录音,而余隆与上交录制,由DG唱片全球发行的《大地之歌》《门道》两张唱片,也被他在家中反复播放。

去年年底,正在备战高考的宋逸涵给上海交响乐团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他对上海交响乐团和指挥家余隆的喜爱。十余年前,他第一次知道余隆,是从外婆口中,而真正了解他,是通过一场场音乐会录音:他“是我最为敬佩的中国指挥家”,每次欣赏他指挥的录音,都叹于他“对于乐团出色的把控力以及对于乐曲的独一无二的理解”。

17岁少年宋逸涵的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岁少年宋逸涵的信

高中学业繁忙,宋逸涵未能来上海聆听上海交响乐团的现场演出,一直是心中遗憾。去年年底,他抢到了这场6月22日音乐会门票,期待高考完来上海实现夙愿。

宋逸涵没想到,等待他的还有一个惊喜——余隆给他写了一封亲笔回信。信中说:“收到你的来信,感到高兴和欣喜。谢谢你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年轻的你拥有对音乐的热情,又能欣赏古典音乐之美,这在今天快节奏的社会格外难能可贵。我由衷地谢谢你对上海交响乐团的支持和关注。作为指挥,深感我的责任重大,致力于将最优质的音乐呈现给音乐爱好者们。”

余隆的回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隆的回信

马勒是宋逸涵十分喜爱的作曲家。BBC曾邀151名指挥家票选世界最佳交响曲,马勒《第三交响曲》跻身TOP10,位列世界十大交响曲之一。《第三交响曲》是历经困境的马勒心中向往的理想世界,他曾说:“这是我最个人化与最丰富的作品。”

《第三交响曲》也是一部高难度的作品,庞大的乐队编制、近100分钟的时长,器乐与声乐的并置,令许多艺术家望而却步,成为指挥家与乐团造诣的“试金石”,也考验观众的热情与耐心。余隆上一次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绎这部作品,是2011年夏天。

指挥台上的余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指挥台上的余隆

这部马拉松一般的交响曲,有六个乐章。第一乐章超过30分钟,在这个“冗长”乐章中,马勒赋予铜管耀眼的光环,层层推进中,展现“潘神”苏醒后的昂首阔步、夏日酣畅来临的繁盛气息。

演出前,余隆告诉记者:“这是马勒最包罗万象的作品,里面有他与草木、与动物、与人、与天使的对话,而到最后一个乐章,是与爱的对话,这个缓慢、平静的乐章里,是他对宇宙万物的平等博爱。这个世界上有战争,有痛苦,但所幸我们还有爱。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有温度和爱的城市,希望能用音乐向世界传递爱。”

音乐会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音乐会现场

音乐会现场,还有许多跟宋逸涵一样的年轻观众,让余隆感到欣慰:“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都可以从四面八方接收无数信息,但大都是碎片化的,这让我们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变得简单、片面,缺乏对人、对社会的深度思考。我很高兴能看到宋逸涵这样的年轻人走进音乐厅,安安静静欣赏100分钟的音乐。聆听古典音乐,最重要的是与自我的对话。当我们有了与自我对话的能力,生命就会变得更广阔,更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