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段时间,一条重磅消息在金融圈引起热议。

6月3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会议,明确要求各央企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不予参股和增持。业界称之为“退金令”。

潜台词就是,对于一些风险金融资产和股权,央企要尽早切割,“应退尽退”,这样才能更好地聚焦主业,提高经营质量。

“退金令”的颁布,让很多人联想到多年前的“退房令”。

2010年,国资委对78家非房地产主业央企下达通知,坚决禁止央企违规开展房地产投资。2020年,国资委再度发文,要求央企加强参股管理,业界视为以更严厉的态度重申“退房令”。

包括最近两年,也有一批国央企在加速清理地产板块。

今天,明源君就来盘点下,到底有哪些房企在与房地产做切割,剥离之后,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国央企加速剥离房地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央企加速剥离房地产

民营房企大量“离场”

最近两年,随着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大部分房企的结局走势已逐渐清晰,不少曾经叱咤风云的品牌房企,大概率要“去地产化”。

不过,这里面也分几种类型,有些是主动为之,有些则是无奈之举。

第一种是响应号召的央企,主动剥离“非主业”。

这类企业本身就不以地产为主业,而在国资委提出“聚焦实业,优化资源配置 ”的要求后,一批央企开始主动出售资产,与房地产做切割。

比如去年年底,国家电网挂牌转让一家地产公司25%股权,底价4.75亿元;今年3月,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拟转让一家地产公司100%股权 转让底价为4967.88万元;今年5月,国家电网再度挂牌转让一家地产公司,底价1.5亿元。

实际早些年,在经营压力和做大规模的双重驱动下,很多央企纷纷开启多元化,进军地产行业。但近几年,地产行业的持续下行,让不少央企的地产投资陷入困境,所以退出也是意料之内。

比如某央企挂牌转让的某地产公司,就净亏损3.08万元。另一家央企转让的地产公司,所有者权益为-7218.03万元。

包括最近两年,国资委对央企的考核指标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用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用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其目的就是提醒各大央企不能再盲目投资,对于“两非(即非主业、非优势)”“两资(即低效资产、无效资产)”要尽快剥离处置,全面提升盈利质量。戳这里,助力国有资产经营效益稳步提升

所以未来几年,依然会有大量非地产主业的央企,选择变卖资产,彻底退出房地产行业。

第二种是经营不善的民营房企。

最近两年,很多民营房企由于经营不善,不得不选择退场。

再者,很多曾经叱咤风云的品牌民营房企都退市了,一旦退市,房企融资能力大打折扣,再难获得融资,或将被迫退出。‍‍‍‍‍‍‍

第三类是亟需化债的城投。

最近两年,随着各地城投流动性风险进一步加剧,通过处置存量资产便成为城投化债工作的重点。

比如云南城投就曾一口气挂拍出售14家公司股权,并不再保留房地产开发业务。随着房地产项目的置出,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房地产业务收入仅占总体收入的1.71%。

去年年底,某地城投也退出旗下一个重点项目股权,转让底价为1.52亿元。今年1月,该城投再度退出一家亏损房产开发公司股权及债权,底价5.75亿元。

应该说,最近一两年,随着地产行业的持续下行,各地城投都开始大面积地处置一些低效土地、产业园等等。

尤其今年3月财政部提出“通过盘活存量资产资源等方式逐步化解债务风险”,各地政府和城投都在积极落实,处置旗下一些存量资产。

比如有城投招标的时候,就把一些低效土地、工业园等资产的处置和盘活,作为招标条件之一,以此完成对房地产的退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退出销售开发业务后 ‍ ‍

有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赚到了钱

恒隆地产荣誉董事长陈启宗曾在一次论坛上表示,转行绝对是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应该考虑的选项,而且要把握机遇,早转行可能比晚转行好。

那么,退出房地产开发业务后,房企都往哪里转?据明源君梳理,有的布局新能源,有的布局医美领域等等,可以说,跨度非常大。

先讲下新能源。

作为这几年最炙手可热的产业之一,虽然目前新能源对于经济的贡献度还不如房地产,但胜在有强力政策支持、发展速度快,想象空间大,也是最有希望替代房地产的领域。

所以早些年,包括万科、保利、雅居乐、合生创展等十多家,也纷纷以不同形式,进军新能源。

比如今年3月,曾为宁波房地产龙头的山子高科(曾用名:银亿股份)就发布公告称,拟公开挂牌转让公司房地产业务相关股权和债权资产。此次交易后,就意味着该公司将彻底退出房地产业务,全面进军新能源汽车。

实际上,进军新能源并非山子高科一时兴起。早在2017年,山子高科就开始实行业务转型,由原来以房地产开发销售业务为主转向“汽车零部件+房地产开发销售”并重。

如今彻底剥离房地产业务后,曾经申请破产重整的山子高科,竟然扭亏为盈。今年一季度,该企业实现营收约11.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58亿元,算是成功转行的一家地产商。

再讲下医美。

在“颜值经济”风口下,医疗美容也成为各大房企布局的重点。

比如苏宁环球就从最早的以房地产开发为主,逐步推进地产、医美双主业发展战略。2023年,该公司医美板块业务实现营收1.98亿元,同比增长3.36%,逐渐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奥园美谷的前身是“京汉股份”,主营业务为化纤和房地产,后面也逐渐剥离房地产业务,全面布局医美行业。

房地产商拓展医美领域,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看重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报告,目前国内医美渗透率接近4%,较韩国21%的医美渗透率、美国16.8%左右的医美渗透率等,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2030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6382亿元。

另一方面则是医美能为地产项目引流。比如苏宁环球就举例称,一家美容医院装修加设备的投资大概1000多万元,公司利用空置的商业综合体房产,节省了房租成本,而且医美项目也能对商业综合体起到引流的作用。

 房企转型切莫盲目跨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企转型切莫盲目跨界

地产相关产业链依然有机会

之前明源君讲过,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有门槛的,切莫盲目跨界。

如果开发商一定要转型,最好是在泛地产上下游作适当尝试比如代建、资产运营等。

正如万科董事长郁亮所说,伴随城市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场景越来越多样化,对不动产的内容和服务不断有新的需求,因此这项业务也会常做常新。

目前,与地产关联度最高,最炙手可热的细分领域,无疑就是代建

过去两年,在房地产行业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代建却成功走出一条“逆势增长曲线”,引得房企扎堆涌入。

金地管理就指出,未来代建市场会从当下百亿级市场成长为千亿级市场,货值规模也将达到2万亿~2.5万亿。截止到目前,已经有近百家房企开展代建业务。

比如今年4月,沉寂多年的华远地产向市场公布了一则重磅消息,公司将退出房地产开发业务,聚焦于代建、资产管理与运营等业务,实现战略转型。

应该说华远转型,也是被逼无奈。根据财报,华远地产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59.9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15.37亿元,已连续亏损3年。

于是,华远地产开始把业务重点放在代建等轻资产运营上。其中代建部分,华远主攻政府代建,并逐步形成“代建、代运营、代销、城市更新、咨询服务”五类发展模式。

关于政府代建,明源君也专门提过,虽然政府代建准入门槛较高,利润也比较薄,但胜在市场规模可观、不易受地产周期影响,而且容易形成企业护城河,适合有国资背景或者优质龙头代建企业深耕。

当然除了代建这种轻资产运营,围绕重资产的运营管理也是开发商可以考虑的转型方向。

比如日本三井不动产最早是以住宅办公楼作为发展重头业务,但后面日本房地产急速回落,导致公司连亏4年,股价大跌。后面三井不动产开始调整各项业务占比,目前投资端占1/3,代建端、轻资产占1/3,运营管理占1/3,最后实现“投、建、管、退”式发展。

而今年以来,房企发展战略的一大变化,也是频频提及资产管理。戳这里,了解资产管理解决方案

比如今年4月,龙湖集团就通过整合长租公寓、活力街区、服务式公寓、产业办公、妇儿医院以及颐年公寓等多元业务,专门成立逍遥洲资管。

华润置地今年也明确把“大资管”业务作为主航道业务来定义,目标是“十四五”期内将其培育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甚至绿城管理董事会副主席兼执行董事李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规模不是公司的目标追求,资产管理才是未来。

他举例称,公司每年交付的超1000万方中,有大量的公建配套、地下车位以及临街商铺等,很多委托方并不擅长于此,由此可衍生出一种商业模式。

以地下车位为例,在源头设计端,公司可以对车位集中分区安排,只销售其中一个方向,另一方位做长租租赁管理,甚至可以出售予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资本化。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