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5月的一天,天空突然电闪雷鸣,国网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供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鄞州供电”)调控中心自动化运维班班长张霁明却从容淡定。“以前遇到这种极端天气,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电力故障,调度室、抢修指挥中心和属地供电所的工作人员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如今,有了馈线自动化技术,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大幅降低了。”张霁明说,该技术可对配电线路故障进行分析定位并执行故障隔离,对非故障区段恢复供电。

深耕自动化专业20多年,张霁明从一名普通的电力检修工成长为公司首席电力专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示范性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等荣誉,先后完成8项全国级质量创新成果、3项省级科技创新成果等。

刚入职鄞州供电时,张霁明是变电检修班的一名检修工。当时,变电检修班主要负责设备检修、用电故障处理、变电站改造、新站建设等工作。根据规定,新入职的员工要在基层锻炼半年。为打牢基础,张霁明主动要求多锻炼一段时间。经过一年半的基层锻炼,他逐渐掌握了检修的基本技能。

因幼时一次事故造成双耳失聪,张霁明只能依靠助听器与外界交流,但较为安静的环境反而赋予他做事专注的能力。他一门心思扎进自动化技术的学习中,反复研读各种类型设备的说明书,分析海量数据、掌握设备参数、开展电气试验……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与实践,他将鄞州电网上万条自动化设备参数、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熟记于心。此后,鄞州电网配网自动化系统历经多代更迭,每一代系统他都参与搭建。从服务器安装、交换机配置,到满屏柜的接线,每个环节他都认真操作,在工作的同时牢记布线结构,逐渐练就了“庖丁解牛”般的本事。很多厂商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在他手里都能迎刃而解。

“电网自动化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平均5年至8年就会产生技术的更新换代。作为电网自动化技术人员,一定要坚持学习,努力跟上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速度。”张霁明说,他在电力自动化领域精益求精、不断钻研,自学调度数据网、光纤差动分布式馈线自动化等技术,不断改进自动化系统。2020年,张霁明和同事合作完成了“毫秒级”光纤差动分布式全自动FA环试点建设。该技术的应用使得故障停电恢复时长缩短至“毫秒级”,将城市供电可靠性推升至99.99%以上。

“踏踏实实从基础干起,不怕吃苦,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才能把工作做好。”张霁明觉得,技术总是会持续更新,要不断拓展专业边界,方能与时俱进。

为解决人工巡检效率较低等问题,张霁明决定带领同事设计一款智能检修机器人。他查阅大量资料,先后与30余家设备厂家沟通,并与同事一起开展技术攻关。最终,张霁明和同事成功研发出第一代智能检修机器人,该机器人可以智能巡检变电站设备,协助人工排查设备故障并实现自主拍摄。

为了让机器人能够更高效配合实际需求,张霁明不断优化方案,提升机器人性能。在他的带领下,第二代、第三代智能检修机器人研发成功。张霁明告诉记者:“机器人具备自主定点完成设备巡检、更换故障配件等功能,能自主排除变电站、开关站、配电室设备的故障,作业功能较之前有所提升。”

近年来,分布式光伏发展迅速,但分布式光伏的大量接入也给传统电力系统运行带来了诸多挑战。“分布式能源具有布点分散、数量庞大的特性,我们经常要挨个通知用户控制发电设备,以做好新能源的发电消纳。”张霁明说,实现对分布式电源的可观、可测、可控及可调是解决难题的关键。

张霁明和团队在浙江电力科学院和浙江大学专家的帮助下,开展研究攻关并取得显著成效。“现在,只需由调控中心发送一个指令,即可实现对分布式电源的分层群控群调。”张霁明说。目前,他正带领团队进一步完善群控群调技术,力争开展更大范围的试点,争取早日解决统一调度难题。

张霁明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蓝色文件夹,里面装满了A4纸大小的工作便签,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每天的工作事项。漆黑的夜幕下,张霁明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全部忙完,街头已是灯火通明。看着万家灯火,张霁明说,他的心头暖融融的。

(本文刊发于《经济日报》2024年6月23日10版)

内容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