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恪松 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贾又福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新西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自1976年步入河南大学读美术专业,半个世纪白驹过隙。有幸199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尹吉男先生主持“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与创作”研究生班修满硕士研究生课程,又得薛永年先生、杜哲森先生耳提面命爬格子;在贾又福先生授课时旁听学习山水画。2005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又福工作室做访问学者,再拜先生门下系统学习山水画,醍醐灌顶,受益一生。恍惚间就在眼前。逐渐体悟出悟出《知、行、能,合一》 《一笔三象》等个人学术理念。先后在CN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参加完成了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10多项。山水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著名学术展,并被众多专业机构收藏。现在郑州西亚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任学术带头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行、能,合一

——中国山水画习研录

王恪松

中国山水画的学研实践要做到知、行、能,合一。大数据的到来使得“知”快捷、纷繁、芜杂。高科的技介入使得“行”便利、高速、跨界。不同层次,不同难度,不同品味的山水画成果使得“能”成为考量艺术价值的切入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亦有道》 200cmx250cm 2015 纸本水墨

真对山水画学科而言:“知”,一是梳理山水画文脉;二是审视山水画言语;三是辨析山水画境界。“行”,一是践行体悟自然山川;二是夯实山水画绘事实践;三是勇于探索山水画新路径。“能”,一是展示山水画作品成果;二是对山水画成果的评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高为范》 68cmx68cm 2017 纸本水墨

一、 “知”的理念

1、知其山水画文脉:即要知道山水画的萌芽、成熟、兴盛、式微、创新的文脉。山水画萌芽,从留存的原始岩画,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砖以及晋∙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等作品中,为我们提供了山水画萌芽的线索和依据。理论方面,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这两篇画论诠释了山水画最初的创作目的、方法与艺术欣赏角度。虽然早期山水画的树如布指,水不容泛,只是绘取了一个外形大意。但是先人们是在努力探索记录描绘人与自然环境的样式方法。到隋∙ 展子虔《游春图》才是山水画成熟的标志作品。画面春天气宇盎然,咫尺千里。山峦、树木、河流成为主景,人物成了配景。到唐朝的李昭道和李思训父子开青绿山水画先河,金碧辉煌装饰性强,充满了堂庙之气。王维另辟蹊径创水墨山水画,用水墨晕染的方式,展现文人雅士的居住环境。到五代两宋进入了兴盛期,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成为山水画代表。荆浩、关仝以峻拔雄伟的高山大岭作为绘画主体,成了北方画派的代表啊。生长在江南的董原、巨然以平淡天真的烟岚雨树为描绘主题, 形成了南方画派。中国山水画以多情趣的审美感受,标识着兴盛期的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砥柱》 250cmx200cm 2015 纸本水墨

北宋时期星光辉映,李成的山水画表现的是胸中丘壑。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是人对大自然的赞歌。米芾反其道而用之,创米点山水,表现的是个性抒发。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宏大雄壮,将青绿山水画到了前无古人。李唐, 创新了斧劈皴山水画。马远、夏圭创新出一角半边样式,让人产生一种画外有画的奇思妙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扬激荡思天外》 240cmx200cm 2015 纸本水墨

到了元∙ 赵孟頫提出以书入画理念,讲究山水画言语的书写性,出现了新的审美风尚。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完全用书写性作标准。元∙ 王蒙创牛毛皴法,表现的是笔墨趣味。元∙ 倪瓒提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追求逸的精神状态。宋、元时代的山水画是两座高峰,辉映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俯仰天地间》 68cmx68cm 2017 纸本水墨

明清两代将山水画样式固定了下来,创新意识较弱,走向式微。如,明∙ 沈周山水画作品《庐山高图》,明显是对元∙ 王蒙《青卞隐居图》的沿展。清∙ 四王们更是在画宅内作搬山绘画,不敢越古人雷池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梦》 240cmx200cm 2015 纸本水墨

到了近现代,出现了强烈的创新意识,产生了具有探索性的山水画家。黄宾虹在笔墨方面形成雄浑苍茫新画风。林风眠借助于西方画风的影响,激发出了山水画新的生命力。李可染提出面向生活,可亲可近的山水画使人感到真实自然,富有诗意。吴冠中的山水画注重形式美,表现的构成性非常强。贾又福的山水画将哲学融入画学,把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融入到绘画之中,以画载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祈望》 240cmx200cm 2020 水墨设色

中国山水画文脉发展到今天,画家们在努力将人和自然的和谐环境记录下来,不断创新样式言语,笔墨趣味。

2、知其山水画言语特色:可从笔墨皴法,色彩,载体构成几方面解读。其一,笔墨是山水画的工具材料,山水画用的毛笔,由于制作的毫毛不一样,表现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在实践中多习研才能得心应手。其二,皴法是山水画又一主要表现言语,前人观察自然环境后概括出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锁皴,牛毛村皴,斧劈皴等。今天的画家综合当今的学科知识,观照自然景观的地质地貌特色创新出新时代的皴法,丰富了中国山水画言语。其三,色彩这一言语,一般分为矿物颜料、植物颜料与化工合成颜料等。矿物颜料是从有颜色且硬度为3左右的矿石中提炼制成的颜料,经久耐用不褪色。植物颜料是从带有颜色的植物中提炼而成,植物颜料较矿物颜料的色彩更艳丽。化工合成颜料是不同的化学成分组成的颜料,比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的纯度更高。其四,山水画载体,分软制载体、硬制载体与电子载体。软质载体以宣纸为主;硬质载体有陶瓷、金属、木质等;电子载体是新时代的材质,丰富多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仁智之乐》 240cmx200cm 2014 水墨设色

3、知其山水画境界:其境界可分旷境、灵境、妙境、化境等。旷境是旷达无垠之境;灵境是物我心灵合一之境,是一种灵魂的传达;妙境是静观自得,达以妙趣横生之境;化境是画者达至物我为一,体悟之心一片化解。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山水画境界使人意欲见魂,物我两忘,强化抒情与写意,形成画面的文雅与静穆,一派吞吐宇宙气象生机盎然的天地,使受众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得以升华,是山水画的终极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尚静为寂》 250cmx200cm 2018 纸本水墨

二、“行”的理念

山水画学之“行”,是践行山水画学之“知”,落实山水画学之“能”。鉴于山水画学特色,“行”分为临摹、写生、创作与读书。

1、临摹:即学习前贤优秀的山水画成果,向古人先贤求索山水画言语的精髓、画理的奥妙、哲理的依归。山水画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样式与言语,无论是用笔用墨用色,亦或样式构成,乃至题款印章,都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样式。我们在践行山水画学科时,要选择优秀范本,直面追问前贤的山水画信息,由局部到整体,逐步接近范本原意。临摹要有计划,有目标,依据个人的审美认知选定范本进行学习。在贾又福山水画教学体系的临摹践行中,从有限的学习时间出发,贾先生推选龚贤、范宽、石涛三家范本。临摹龚贤,使人心境静谧,笔墨浑厚,并较易融合现在的学科信息。临摹范宽,使人开阔胸襟,雄浑厚重。一笔一墨将巨石高山,老树繁叶扎实地呈现在画面上。临摹石涛,使人激情彭拜,灵活多变,笔墨恣意抒发又不离大千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虚境真》 240cmx120cm 2018 纸本水墨

有了临摹的功夫之后,要到大自然中践行写生。

2、写生:写生是到大自然中拜师,要有一颗顶礼膜拜的求学心态,“稳扎稳打,吃苦耐劳,从感情深处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更为迫切地求深入,求真切,求独特感受,锻炼具有穿透力的‘火眼金睛’,洞察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最本质的、最富有生机的诸多‘众美’所在。用最大的耐力去研究它、描绘它、表现它。”(贾又福画语录)要实现这些,没有一个苦学求索,恒定如一的事业心,是难以做到的。以持之以恒的心灵写生,必将使物质精神化,世俗理想化。

只有在践行写生中才能寻觅到自己的绘画言语。因为古人是从大自然中提炼出来独具特色的山水画言语,所以我们也要像古人那样到大自然中去拜师学艺,提练出自己的绘画言语。画者面对纷繁的大自然,要以自我的心灵之光去观照山岳林木的自然特征,开启自我的学识慧眼,探找为之心动的自然精华。虔诚的记录,精雕细琢的刻画,概括提炼出独具特色的山水画言语。借助哲理思想升华写生作品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地俯仰间》 335cmx215cm 2016 纸本水墨

3、创作:山水画创作是实践“知”之“行”的又一路径。山水画创作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前贤的哲理智慧启迪自我的创作思想,对前在的山水画信息有所创新。这是一个苦行渐修的过程。

山水画创作既张扬艺术无界、通达无碍的精神,又清晰地突显传统继承和当代艺术理念互化的确立。在创作过程中要倡导宽松的学术环境,互动自由,通达无碍助长实验型的创新勇气及包容精神。借用中外优秀的哲学智慧激活创作思维,扩充山水画作品的思想内涵。

4、读书:理论学习也是行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读书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当代文化思潮、外来文化知识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与掌握。要对仁者乐山,智者若水的哲学观念进行解读;对古典山山水画论进行研习;对文史哲进行涉猎;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进行详解;对当代姊妹艺术有所阐释;要关注当代社会生活;要对当代西方的美学思潮、美术流派、非洲的文化艺术进行了解;对外语能力要进行研习。

“知”、“行”的成果评估在“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欲辨已忘言》 240cmx200cm 2019 纸本水墨

三、“能”的理念

“能”是对“知”、“行”成果的评估,包含着自评与他评。一个人的“知”无论怎样的宽博深厚,其“行”又是怎样的历经艰辛,但总是要落实在知、行的成果上,进而做出自评与他评。对自己能力的结果进行一番审视反思,与同时代的学科成果进行比对,找出与前在优秀成果的异同,做到自知之明,才能奋发进取,此谓自评。他评是指对知、行的成果听由他人评说,善意的批评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借鉴他人评论,丰富知、行过程,提升“能”的成果。一个人的成长,是知、行、能,合一过程的循环。不仅要有知、行的落地开花,还要有能的开花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愿境》 240cmx200cm 2015 纸本水墨

仅以山水画学而言,无论是对“能”的自评或他评,考量标准可从笔痕墨韵、一笔三象,符号所指等三方面来进行。

1、笔痕墨韵:山水画中笔的“起、运、收”与“平、圆、留、重、变”。起笔要藏,运笔要匀,收笔要稳。“平”:指运笔平缓,力度均匀, 持重而行,如锥画沙,气韵贯通;“圆”:指线条圆浑沉厚,富有弹性,划无寸直,一勾一勒,如“折钗股”;“留”:就是用笔要控制自如,收得住,如“屋漏痕”;“重”:用笔要有力透纸背的力量感和厚重感,如“高山坠石”;“变”:是在平、圆、留、重基础之上的综合变化和相互混用,得古法而超古法,意含使转(盘曲行进的线条轨迹)。

七墨法,即浓、淡、破、积、泼、焦、宿。只有娴熟的墨韵才能透出浓之不板,淡之有光,破之有趣,积之浑厚,焦之醒目,宿之雅致。另外,山水画用色,贵在色不碍墨,墨不碍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路》215cmx180cm 2019年 纸本水墨

2、一笔三象:一曰视觉之象,二曰心灵之象,三曰哲思之象。即,视觉之象含有一笔写过后的点线面和物象之间的意韵;心灵之象含有一笔写过后的心灵感应和意味;哲思之象含有一笔写过后的人文思考、精神洗礼和哲理追问。承续古人未了之思绪,开创今日绘事新生机,实现笔墨走向“新生”的转化。“一笔三象”是崭新的时代与精神必然造就崭新的笔墨言语的切入点。

3、符号所指: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所涉及对象所形成的心理概念。山水画者借助山水符号,一方面向客观的无穷宇宙延伸,一方面又向主观的自我心灵透射。也就是说,画家将自己的情思外射,移置到自然山水身上。或者说是在山水景物的自然属性中找到了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某种情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竞天择大地缘》240cmx200cm 2014 纸本水墨

中国山水画不是复制自然,而是要以画者心灵对自然生成变化规律的理解,再造一个气韵生动且富于哲理的第二自然。实则是“非画也,真道也”(唐·符载.观张员外画松图)这种主客、虚实浑然一体的画面彰显出的意境与品位。

知、行、能,合一。是一个无缝闭环链接,循环上升而无止境。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