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455篇原创文章

盛夏,许多人会因为没有食欲,而选择水果代餐。更有一部分在减肥事业上奋发图强、自学成才的小伙伴,选择用水果代餐来速瘦炫夏。

在一个人人减肥的时代,水果这一类神奇的食物,若是没能掌握正确的进食姿势,不仅不能阻挠你顽强的食欲伸向各种花毛(花生毛豆)烤串的魔爪,反倒会让你欲罢不能、越吃越圆。毕竟,人家水果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糖”,主打一个“甜”。若经过冰箱加持,美味叠加清爽,甜度buff加满,咱们嗑甜上瘾的大脑,不兴奋才怪。

如果你刚好认为“水果热量低,多吃也不胖“,狂炫一盆又一盆,疯狂给大脑送兴奋剂……咳咳,那就只能祝你“减肥愉快”喽~

要想不被水果喂肥,你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就两点:

  • 在对的时间吃

  • 掌握好“剂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水果的时间

如果你想控制体重,饭后吃水果是万万不可的。一顿饱饭后来一碗水果,并不能“助消化“。相反,会增加胃内消化负担,以及这一餐的热量负担。晚饭后尤其要不得,除非你能做到吃完后,抹抹嘴就冲出家门迈开腿~

正确的吃水果时间,是两餐之间,距离下一顿饭不少于半个小时。可以适度缓解即将到来的饥饿感,避免下一餐吃太多。至于“上午水果是金下午水果是银”的说法,没什么理论依据。相反,我个人认为下午吃水果更有助于控制晚餐饭量。毕竟对于大多数社畜而言,午餐在13点前已经基本干完,而晚餐往往会在辛苦通勤结束后的18~19点才有机会开动。因此,下午下班前大约16点左右来点儿水果,不仅能够缓解通勤路上的饥肠辘辘,还有助于晚餐控量,同时帮你完成了每天必要的水果KPI,一举三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水果的“剂量“

这世上,除了白开水和食盐不能给我们提供能量,其它但凡进嘴的天然食物,几乎没有“零卡”的。就算是一片菜叶子,也有能量。就更别提主要营养成分为糖的水果大军了。

水果里的可溶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等。这三种糖,光听名字,应该就能感受到浓浓的甜意和无法被忽视的卡路里。当然,离开剂量谈“增肥”是不科学的。同样100克水果所能提供的热卡,必须与这种水果的含糖量密切相关。

注意哈,我这里说的是含糖量,而不是“甜度”。如果你是靠甜度来判断一种水果长肉与否的,那你妥妥被带沟里了。事实上,水果的甜度≠水果的含糖量。甜度主要受以下几方面来综合决定:

  • 水果里各种糖及各种有机酸的种类、含量、比例;

  • 水果的温度(果糖在总糖中比例越高,低温下口感越甜);

  • 谁来吃——不同人舌头味蕾对甜味的感觉阈值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为什么标题里说,很多你以为不长肉的水果,其实很增肥:就是因为总糖含量远比你想象的高啊!吃一堆,还不如正经吃顿饭好么?

不同水果的含糖量,我给大家总结了下表。自己对照你购物车里的日常清单,看看哪些在帮你打造浑圆小肚子,哪些因为太甜被你嫌弃,其实热量很低可以狂炫而不用过度担心卡路里。(图里没放榴莲和牛油果,懂的都懂,开心就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图片可保存

当然,我必须很负责地提醒大家:

含糖量再低,也抗不过你狂炫2斤!还是那句话,脱离剂量谈增肥是不科学的。就算你准备从此只吃含糖量低的西瓜,麻烦你也稍微控制一下每天的进食总量!但凡小学数学毕业考试60分以上,应该都知道怎么换算,我就不手把手教了哈。我只负责地告诉大家,上表中的糖含量,是每100克果肉(去皮去籽以后的净果肉)里的含量,且这个量里面没有包含膳食纤维(基本不提供热卡,但是算入碳水),也就是说纯纯为长肉做贡献的糖量~

请依个人喜好及体重享用你们的甜美盛夏吧!拿走,不谢~

—— 全文终 ——

(文中用图来自网络)

记得给公号加 ⭐️星标哦

否则可能随时找不到我

遂谦碎碎念

别用水果代餐,肌肉会飞快流失,得不偿失哦~

作者简介

刘遂谦澳洲DAA认证注册执业营养师(APD),中国营养学会认证注册营养师,澳洲DAA及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悉尼大学临床营养学硕士研究生(MND),同时持有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儿科营养研究生课程证书,临床营养师,科普工作者,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关爱孕产妇健康公益活动专家团成员,北京健康管理协会营养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婴幼儿辅食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Krause营养诊疗学》等译著的翻译委员,众多杂志及媒体营养专栏作者,曾主编过五套母婴类图书,著有《宝宝喂养7堂课 告别焦虑从食育开始》一书。18年面对临床老幼孕产病患,认定未病防治和心理支持,是医者帮助和疗愈的方向——科普之路,我们一起努力。

个人微信公众号平台:Liu_suiqian

参考文献:

聂继云,《果品绿色生产与营养健康》,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李文生,杨媛等, 水果中蔗糖、还原糖、可溶性糖与甜度相关性的研究,北方园艺2012(01):58~60

Y Jiang, J Song, Handbook of fruit and vegetable flavors, 2010

周奇,原通磊,甜度味觉阈值研究,2010年4月第24卷第4期

杨月欣,王光亚,潘兴昌主编.中国食物成分表(第2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

杨月欣.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一个关于调节血糖的新概念.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杨月欣主编.《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