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地村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镇西南方,因过去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和人丁兴旺,专门开出在当地算得上最宽的一块平地做祭坛用地,故称“大地”。今年101岁的老人张秀梅是村里唯一的百岁老人,作为福寿的象征,村民很尊重张秀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秀梅与儿子、儿媳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秀梅料理屋后的菜地。

张秀梅1923年出生于三门镇花屏村座虎山,也许座虎山给予了张秀梅一丝生猛的“虎气”,令张秀梅做人做事上都带着一股“虎劲儿”。18岁那年张秀梅嫁入大地村。若论家庭贫富,张秀梅娘家比丈夫家宽裕一些,但张秀梅看重丈夫人品,心甘情愿嫁给丈夫。

“丈夫家里穷,一年到头才能吃上一壶油。我要是嘴馋了,就回外家吃一顿。”张秀梅笑道。张秀梅没有嫌弃丈夫家贫,与丈夫上养家公家婆、下育5个儿子,同心协力扛起家庭重担。

性格坚韧、做事勤快,张秀梅不仅被家婆看重、丈夫尊重,同村村民也很是佩服她。20世纪50年代,大地村开始了土地改革,张秀梅被村民们推举为村民代表。

“土改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你要是为人处事出一丁点差错,就要被戳着脊梁骨骂。”大地村支书文世伟说。

“党的政策好,有了党的土改政策,我们这些农民才有了饭吃。”张秀梅真心实意说道。她对过去在地主家里讨生活的日子记忆犹新。

“家公去世,为了安葬他,我们只能找地主借钱。欠债过日子,家里更没什么积蓄了。有时候实在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能去给地主家做工换点吃的。地主家都刻薄得很。”张秀梅和丈夫给地主做一天的活,地主只给一点微不足道的油或盐。张秀梅低声下气说油盐不够吃,地主就说:“你们省着吃怎么不够吃?”丝毫不愧疚自己对张秀梅夫妻俩劳动力的压榨。

做了村民代表,张秀梅一丝不苟地履行职责。她认真对接土改工作,挨家挨户摸清村民情况,避免贫富中农划分不清不实。虽然她没有读过书,但每次召开会议都按时到场,把相关政策记在心里,回去传达给大地村民。诉苦大会上,她讲述自己的遭遇,鼓励村民也开口说心声,让曾经趾高气扬的地主不敢再作威作福。

“从村里人的反馈来看,大地村的土改还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这样的成果少不了像张秀梅老人这些村民代表的努力。”文世伟表示。

土改结束,张秀梅家分得田地。“有了地,没有了地主,你不知道这是多大的变化,是党的土改政策让我们这些做农民的有了希望!”张秀梅动情地说。

有了自己的土地,张秀梅干起活来真正有了劲儿。一家人先是种了花生、玉米等农作物,可惜屡屡被动物践踏啃食。看到自己的农作物被糟蹋,张秀梅跟家婆说:“妈,别伤心,我们晚上去田里守着吧,把那些畜生都赶跑,一来二去它们就不会再来了。”

于是张秀梅和家婆拎着铁盆和棍子到田里,三下两下搭了个简易草棚。婆媳俩坐在棚子里,也不点灯,就听着夜里四面八方的动静伺机而动。一旦觉察到有什么动物靠近了,俩人就冲出草棚,用棍子敲击铁盆发出“砰”“砰”声,又喊又叫,把来糟践田地的动物吓走。

那时候下山侵犯人类耕地最多的就是野猪,记者便问张奶奶:“奶奶,野猪那么凶猛,不怕自己受伤吗?”张秀梅回答:“畜生胆子再大也大不过人,你气势拿出来了,它们就怕了。”

靠着一身“虎劲儿”,张秀梅与家人走过艰辛岁月。如今,张秀梅与小儿子蔡昌高住在一起,儿女孝敬,邻里友爱,她的曾孙也已出生长大。每逢佳节,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四代同堂,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而这样的场景,无疑是对张秀梅一生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何月 通讯员潘志祥 肖春媛 )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