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内心是否强大,决定了他们的人生能走多远。

近日,不少网友纷纷留言,表示自己从小就是“玻璃心”,长大后也经常自卑、焦虑,不敢拒绝他人。

还有的家长表示,孩子性格比较敏感、内向,平时很在意别人的评价,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容易逃避,担心孩子未来会因为内心脆弱而吃亏,希望找到方法培养孩子的“强大内心”。

对此,有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性格特质虽然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但是后天的培养同样重要。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自尊水平、心理韧性等方面能力。同时,父母也要避免过度保护和溺爱,让孩子多经历一些挑战和失败,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出“强大的内心”呢?

1.不要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喜欢使用否定性的语言。比如,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时,父母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笨?”或者“你就是太粗心了。”这样的语言很容易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让孩子产生自卑、挫败的心理,从而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避免使用否定性的语言。相反,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比如,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时,父母可以说:“这次考试你已经很努力了,我相信下次你会做得更好。”这样的话语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动力。

2.让孩子在挑战中成长

很多父母为了保护孩子,总是想尽办法为他们遮风挡雨。然而,过度的保护却会让孩子失去面对挑战的机会,无法培养出强大的内心世界

父母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去经历一些挑战和失败。比如,当孩子想要尝试一项新技能时,父母可以鼓励他们去尝试,即使失败了也不要责怪他们。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孩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勇敢面对并从中吸取教训,就能够不断成长。

3.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社交能力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有同情心、善于交际的人。然而,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强调这些品质的重要性,而不注重培养过程和方法的话,就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压力和挫败感。

父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社交能力。比如,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时,可以引导他们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受;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可以鼓励他们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学会与人合作和沟通。

4.帮助孩子建立正面的自我认识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健康、自信、乐观的心态。然而,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灌输这些理念而不注重实践的话,就很难让孩子真正接受和内化。

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正面的自我认识。比如,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目标和计划,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也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和比赛,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还可以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倾听,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的感觉。

5.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支持系统

一个温暖、和谐、支持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形成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和人格特质。

父母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支持系统。比如,父母可以在晚餐时间与孩子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受;也可以定期组织全家人的聚会和活动;还可以与其他家长建立联系和支持网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支持。

6.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然而,如果父母总是过度干涉和控制孩子的生活和决策的话,就很难让孩子真正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比如,父母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和决策权;也可以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活动和领域;可以教会孩子如何规划时间和管理任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的实践和锻炼,孩子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文夏日征集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