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太平军曾风云际会、气吞山河,震撼中原。但随着战事进程,他们却渐渐陷入了绝境。可悲的是,面对重重困境,太平军将领们宁可死守孤城,也不愿突围而出,重拾生机。这不禁让人费解: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宁肯葬送军威,白白牺牲?是愚钝无知,还是顽固不化?又或者,另有隐情?太平军的覆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戚戚哀思?让我们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逆境频生,军心渐失

1857年,湘军主力抵达九江城下,凭借强大水师优势封锁江面,再次围攻九江。太平军在九江的统帅林启荣深谙攻守之道,可谓骁勇善战。但这一次,林启荣却陷入了困境。粮草运输被切断,九江内外交通全无,太平军根本无法补给。眼见库存渐尽,曾属手下败将的林启荣却未曾打算突围自救。

翼王石达开这时攻占安庆,只一步之遥。林启荣本可借机撤军兵力,却固步自封,坚守空城。湘军趁势而入,九江终难保全。武器无法上膛,林启荣率领的17000精锐竟连一人未能突围,全军覆没。

消息传来,震惊了太平天国各地。毕竟九江曾是太平军腹心要地,林启荣也是出了名的勇将。但就在九江失守后不久,安庆也陷入了绝境。胡林翼亲自率军围困,出招精妙,进可攻退可守,切断了安庆一切补给线。陈玉成本可撤军避其锋芒,却硬是拒不退让。派出吴定彩督战,更纠集了各路增援,竟集中了太平天国所余无几的主力兵力于安庆一隅。

湘军乘机施以重击,九月,安庆不攻自破。曾国藩闻讯大喜,下令"索城"三天三夜,从此安庆沦陷,数万太平军战士和平民在这座孤城中丧生。

九江、安庆相继失守,对太平天国无疑是致命打击。失去两大腹心要地,太平军已溃不成军,四面楚歌。而更令人扼腕的是,这一切本是可以避免的。林启荣、陈玉成均是太平军中猛将,指挥若是稍加谨慎,很可能避开了这一灭顶之灾。但不知是为何执拗,宁可葬送军威,也不愿突围南逃,重整旗鼓。这在当时竟也引来不少非议与责备。

商酌突围,创造生机

太平军在九江、安庆的惨败,无疑让整个军心渐失。然而,即便是在这般困境之下,仍有一线生机。1863年11月,淮军和"常胜军"占领了苏州外围阵地,数万大军正摩拳擦掌,准备发起最后的总攻,夺取苏州这座富庶城池。

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苏州太平军统帅李秀成深知这是一场决战。胜则可守住江南重镇,败则覆薡无遗。时局紧迫,李秀成当机立断,决定暂时放下武装,与清军商谈停战。

原因其一,在于叛将作乱。郜永宽等8名太平军大将,蓄谋已久,伺机叛变,将要将苏州尽数拱手相让。在这种情况下,激战自然非智之举。其二,就是援军断绝。太平天国各地基地节节告破,再难调拨增援。独自苏州之力,终将不敌联军合围。

有鉴于此,李秀成开始着手谋划突围。当下最稳妥的对策,便是率部突破重围,逃遁南下,保存实力。一旦有机可乘,不失为重整反扑的绝佳良机。

李秀成当即召见心腹谭绍光,说明了眼下的形势。谭绍光作为李氏的心腹大将,素来忠勇无双,战阵中屡建奇功。闻言后,他急切地劝说李秀成尽快撤离:"大王驾着,苏州城破亦复何有!不若顺道南逃,在外地暂避锋芒,好生积蓄力量。等到时机成熟,那时再反扑夺回失地!"

谭绍光的话无疑切中要害。苏州早已无力支撑,死守只会让部队被消灭殆尽。相反突围南逃,则可保存实力,未来发展仍存一线希望。然而李秀成却没有答应,而是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此时,郜永宽觉得时机已到,遂亲自前来游说。他一再劝说李秀成放弃苏州,与他们远走高飞。"今我主蒙难,尔是两湖之人,尔我不必相害。"郜永宽这般说道,一改往日嚣张作风,语气竟也有几分诚恳友善。

面对这番话语,李秀成犹疑未决。他终究是老谋深算之人,决不会轻易上当受骗。于是,他唤来谭绍光,希望这位忠勇干将能与自己并肩作战,共渡难关。可谭绍光却执意拒绝离开,宁肯殉国殉城。最终,他竟被郜永宽等叛将所刺,身中数刀,壮烈殉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后,苏州失守,清军大兵压境。面对李鸿章等人的背信弃义,投降城池的4万太平军竟遭屠杀,无情无理。李秀成也在这场浩劫中丧生,血淋淋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新增因素

太平军领土版图一度辽阔,横跨多省。然而,为了管理方便,太平天国实行了"封地制"。各将领镇守的城池,事实上已成为他们个人的私有领地。

李秀成的苏州、林启荣的九江、陈玉成的安庆,都属于将领私有的"分疆"之地。这些地方的收成、税赋,均归各自将领所有,成为他们的私产。为此,诸多将领渐渐养成了地主的习性,眷恋已占有的城池田庄。

安庆的陈玉成就是一例。1861年,他领有安庆全境,自有万户家产。一旦被迫突围南逃,这万户田庄自然就要抛之脑后,白白打了水漂。而清军"索城"三天三夜,更是将陈家万户田庄夷为平地。

与陈玉成相比,苏州的李秀成算是高明。他明白,即便暂时割爱失地,只要保存实力,将来定能重新占领富庶之地。但他身边的太平军将士,大都缺乏远见,只知眼前利益,对突围怀有一种本能的抗拒。

很大程度上,这与封地制的存在有关。太平天国因为疏于管理,过度授权。领地化私产,将士眷恋不舍,宁可固步自封,也不愿突围求生。更有甚者,对突围直接表达不满,称"大王将我们赶尽杀绝"。

除了私心难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清军的攻心战术。当时清军采取离间计策,设下圈套,企图诱使太平军内部离心离德。比如,淮军就曾对安庆发出最后通牒:"若不决裂,必被残酷射杀"。又如李鸿章更是对苏州叛将郜永宽等人许以重赏。

在利诱威逼之下,太平军内部闹出不少离间和叛变。郜永宽等人怀着私心,阴谋将城池献与清军;吴定彩则积极主战,拒不突围。这些内部分裂的力量,无疑加剧了将领固步自封的心理。

当清军步步进逼,城池已无法支撑,太平军亟需突围求生之时,内部权力却陷入了彻底混乱。上层丧失指挥权威,下层目光短浅,加之私心难改,于是便生出了宁肯葬送军威,也不愿突围避锋的"悲哀"结局。

忠言入耳,犹自固步

太平军在苏州的惨败,震惊了整个天京城。当时,天京正由洪秀全镇守,苏州失陷的消息无疑犹如晴天霹雳。身为最高统帅,洪秀全立刻着手应对。

这时,有谋士上书,力陈苏州覆没的缘由,并建议尽快撤离天京,以免陷入同样的困境。他如是说道:"苏州陷落,非敌强我弱,乃我上层固步自封,下层心志迷离所致。敌人利用离间计策,将我们上下勾心斗角。故当此危难时刻,唯有暂避锋芒,方能保存力量。"

洪秀全略一沉吟,便当机立断,拒绝了撤离。他慷慨陈词:"曩者吾师数万,正值最盛时期,而未能统一中原,归咎于固步自封,终落如此下场。今我们虽已弱小,但若再视死不去,只怕终难逃一个苏州的下场。不若让广大布衣,尽先南走,吾师将以死力守卫天京,或可护卫百姓南逃。一旦无路可走,将自行遁逸。"

显然,洪秀全已从苏州惨案中汲取教训,不再坚持不撤。另一方面,他亦有将士们生路的考量。若是率师突围,难免会有部分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所以,他更倾向于先行掩护百姓南逃,然后自行突围。

然而,洪秀全的决定并未得到太平军的拥护。掌兵太平军出身的陈玉成坚持要坚守安庆,理由是一旦突围南逃,百姓就要流离失所,人口稀少,太平事业将会半途而废。他这番话虽然出于善意,却依然属于固步自封的那一路。

与此同时,原驻守苏州的李秀成亦有同感。此前,他曾三番五次提议突围,都被部下所拒。如今,虽然深知天京已无运作余地,却仍存有幻想,不愿轻易放弃。于是,他也开始劝阻洪秀全:"主上驾临,安徽无虞;安徽无虞,天下定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郜永宽等叛将听闻洪秀全欲突围的消息后,更是一反常态,竟极力主张坚守阵地。他们暗地里蓄谋已久,伺机投靠清军,自然不愿看到洪秀全就此逃遁。

从各方面来看,虽然洪秀全已有所认识,也愿意稍作退让,但是下面却无人支持,反倒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他本人的主张很快就被扭转了过来。不久之后,他便亲自宣布:"天京固若金汤,纵有千军万马,亦决不能越雷池一步!"

几番商议下来,太平军最终作出了"宁可死守孤城"的决定。然而,与清军的决战却已在即,此时突围已是无计可施。1864年6月,多路清军合围天京,开始了决战。短短十天,天京就陷落了。洪秀全和其他2万余名太平军将士在这里壮烈殉国。从此,曾经遍及多省的太平天国彻底土崩瓦解。

壮志渺然

就这样,太平军最终选择了宁可死守孤城,也不愿突围求生的悲壮道路。这条道路,注定了他们最后的覆没,也成为历史上一段令人扼腕的佳话。

追根溯源,太平军之所以会陷入如此窘境,固然有内部权力斗争、叛将作乱、封地制等一系列因素作祟。但更根本的原因,或许还在于他们的精神动力出现了根本的转折。

太平天国最初创建时,洪秀全等人满怀救世主义理想,志在"扫除穷凶极恶",建立"永不兴王"的"泰平天国",给国家带来崭新的面貌。他们凭借着这股救世精神,推动了运动一路向前。即便在战事失利之时,仍有众多俘虏被感化,志愿加入太平军的行列。

然而,时移世易,这股战胜仇敌、拯救苍生的救世动力却已不复存在。太平军的中心思想缺乏创新,旧有理念日渐僵化,其社会改革主张也逐渐丧失了吸引力。后期太平军营中,出现了不少腐化现象,将士们沉溺于美色酒肆之中,违背了当初扫荡"恶俗"的初衷。

与此同时,太平军的军事实力明显有所下滑。他们在1856年被曾国藩所部的后起之秀彻底击败于武汉,从此失去了稳扎稳打的优势。当年林凤祥等奋勇直捣北京的豪情,也随之消失无踪。直至最后,太平军已是溃不成军了。

在理念渐失、军力渐衰的背景下,太平军各路将领为了保护自己的地盘和私产,固步自封成为了不二选择。他们被眷恋已占领的城池所束缚,不愿意舍弃已占有的一切,重新开始。即便突围南逃,这些领地也已失而复得,所以他们宁肯孤注一掷,也不愿离开。

再加上上层军政分裂权谋作祟,叛将纷起,离间计策露出狰狞的爪牙。各方阻力叠加之下,太平军的理想主义精神最终被掐灭,取而代之的只剩下了私欲和顽固。

于是,宁可赴死,却也不愿意离开阵地的怪异心态油然而生。面对重重包围,他们本可依靠机动作战、暂时割爱失地再行东山再起。然而,事到如今,他们反而选择了殉城殉国的不归路。

正是因为理念的丧失,对太平天国初衷的背离,才酝酿出了这般令人痛惜的覆灭局面。当年雄心壮志,终将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