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万元将交给武汉大学“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300万元交给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

800万元的奖金一分没留给自己,主持人被感动,当事人却只有一句“这是应当做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辛苦半生所得奖赏,一分钱没用在自己身上,这就是李德仁所定义的应当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遗憾,成了动力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山河破碎,灾后信息却在抗震救灾中无法第一时间获得,躺着石头过河,用堵上性命的危险,去挽救性命,豁出去了,救援黄金72小时不能充分利用的事实,依旧成了插在李德仁心间的一把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了一辈子的遥感卫星,灾情真发生了,设备却不能满足要求,愧疚盘桓在李德仁的心里,但明明,他该做了都做了。

全世界寻朋友要卫星数据,焦灼等待三天,相关数据从一位意大利科学家之手送来,救援发挥更大力,而中国所有的3米分辨率的遥感卫星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冲在前头的正是李德仁,彼时相关部门发愁在一场地震,唐家山被削弱一般,蓄水近3亿立方米的悬湖一旦崩塌,等着几百万人的后果只会不堪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危机之中,李德仁请缨奔赴汶川,带着团队对湖地进行了扫描,仔仔细细分析了各项数据,成功完成了最精细的三维数字高程模型,惴惴不安之心才算彻底放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德仁松了口气,天灾之中,这么多年的研究成果也算有点用场,安慰有,受挫更大,焦灼等待数据的三天,李德仁一直在自责,他埋怨自己为什么没有早日突破0.5米分辨率遥感卫星的技术,可其实,李德仁所为,真的已经足够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坚决,回到中国

李德仁18岁从中学毕业,大学本想报考数学力学系去研究火箭,谁知阴差阳错的竟被才成立一年的武汉测绘制图学院录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理想失之交臂,校长一句“要想了解地球上的自然活动和人类活动,首先就要有地图”让李德仁坚定投身这一伟大事业,研究生招生考试在1978年恢复,李德仁成功拿到资格,已然站到中国测绘学界前沿,赴联邦德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在1982年落到他的身上,也就没有什么好意外。

不过,能够师从著名教授阿克曼,李德仁还要感谢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人名叫王之卓,他是李德仁的恩师,亦是他的伯乐,初进武汉测绘制图学院没多久,李德仁竟发现了苏联教科书上的几处错误,优秀的学生被邀请到家里,两人就问题讨论至夜深,后来,王之卓成了李德仁的研究生导师,德国有缘阿克曼,也是王之卓在后面牵线搭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拂的方式在将难题交付,阿克曼要李德仁去找一个能同时区分偶然误差、系统误差或粗差的理论,这在当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身为“交换生”,李德仁能在德国停留的时间甚至不到三年,压力重大,出乎所有人意料,他只用了一年零四个月就解决了区分误差的这一世界性难题。

“无名小卒”一下子成了大人物,国外国家科研机构向李德仁抛出橄榄枝,他无动于衷,一心只想着尽快回国,让中国在遥感领域追上世界的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归国征程在1985年开启,昔日学子成了任教的导师,只用一年,李德仁就被破格提拔为教授,又很快当选上院士

没研究成火箭,升迁速度却如同坐了火箭一般,殊荣在上,李德仁受的起,与此同时,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也交托到了他的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土总有边界,在有地雷的地区为中国和邻国边界测图,偏僻之外,地雷也要小心,任务重,时间却紧,关键时刻,李德仁提出可以将GPS放在飞机上

一句话说到重点,中国第一次通过机载GPS系统为边界测图大获成功,欣喜有,落后也仍旧存在,李德仁内心焦急,2002年提出“建设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建议,正式启动在2010年,他随即成了项目的副组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破,成为瞩目

十多年时间,卫星遥感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团队自主研发的“珞珈二号”发挥大用,它在2023年及时获取了河北受灾地区上空的雷达图像,一看吓一跳,还真发现了一处提防决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大的决口有酿成大祸的风险,幸亏发现及时,一场传统手段难以预防的灾难就此避免。

当然,还有别的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布局北斗的2020年,有国家基于中国已有他国基准战的情况下,拒绝中国建设,妄想以此封锁,情况再迎紧急,李德仁迎难而上,创造性的研究出中国第一个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和室内外一体化亚米级手机导航定位系统。

成就具有突破性,本想阻碍我国的势力颇为吃惊,使绊子之举家竟然中国在高精尖技术上领先,可惜,一步落后,中国的步子,他们渐渐就有些跟不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方慧眼”星座计划被李德仁团队提出,高达200多颗卫星组网的计划已够别人追赶,他本人依旧不满足,分辨率追求更低,最终目的是将使用卫星的成本“打下来”,满足国家更高层次的发展。

“珞珈二号”成绩不菲,“珞珈三号”也在5月21日发射成功了,这是中国的大日子,属于李德仁的瞩目,在6月24日来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高科学技术奖落在李德仁身上,800万元奖金,李德仁一分没留,投资创新人才培养,他认为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科技命脉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国才能强,青年一代可以奋勇向前,国才有希望,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靠的不是一代人的努力,青年力量大有可为,李德仁认为,钱花在他们身上,最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