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广州美术学院原院长、油画家郭绍纲从艺75周年。

6月25日,由广东美术馆和广州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深沉大度——郭绍纲绘画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拉开帷幕。

展览分为“绘心传神”“意深境远”“大家经典”“高雅韵致”四个单元,展出郭绍纲1955年至2009年50多年间创作的油画、素描、粉彩等精品200多件。展览将持续至7月12日。

“当年我入学时,郭老是我们的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蓝深情回忆道。

她在致辞中表示,郭绍纲是广州美术学院的重要推动者、组织者,完善了早期基础教育体系的建构,其作品与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学子。“正是一代代艺术家的薪火相传,才有广州美术学院的艺术传承发展。”

人物形象中的响亮力量

走进各单元展厅,不同颜色的背景墙下,一幅幅兼具俄罗斯美术造型以及中国诗意的作品映入眼帘。

向心透视的古城街道、水平扩展的辽阔湖景、平凡人物的动人神韵……郭绍纲运用各种形式的巧妙构图,在方寸间表现深远空间,又将苏式素描的严谨造型融入其中。

郭绍纲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受教于徐悲鸿、李可染、吴作人等现代中国名家,并被国家选派赴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留学深造。

毕业归国后,他一直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是学院教育系的创建者,曾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并获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衔和俄罗斯文化部普希金奖章。

通过深入挖掘并充分呈现各种人物藏于内心的个性魅力,郭绍纲创造出众多质朴自然、光彩熠熠的油画及素描人物形象。

“郭绍纲在掌握俄国现实主义的写实传统中取得出色成就,同时并未泯灭自己的个人风格。”展览特别以已故艺术史泰斗迟轲先生的评论文章作引。

文章中,迟轲以《黄衣少女》为例,他认为,该作品描绘出“黄衣少女”拉着衣襟的微妙动态,表现出上衣的黑蓝、帽子的浅蓝与眼睛的亮蓝之间的和谐层次,产生响亮的色彩力量。

对祖国与民众的真情实感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当代画坛,郭绍纲是其中的一颗明星。

“郭老创作了素描粉彩《花裙女像》、油画《黄衣少女》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范之作,为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展览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天赋敏锐的感受能力,使郭绍纲对普通民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真挚的情感。

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具有代表性的油画家,郭绍纲时时深情眷恋祖国各地的美丽河山。

当行走在南北各地的港口码头、胡同街巷、古城园林之中,他充分发挥油画色彩变幻、肌理丰富的媒材特性,运用简约意赅、对比和谐的艺术化语言呈现景致的深远空间和迷人意境,以斑斓色彩和精妙构图创造出或阳光明媚、或宁静悠然、或神秘朦胧的隽永诗境。

在群芳竞艳、百花争妍的祖国花园里,素有国色天香之美誉的国花牡丹尤其博得画家的青睐。

郭绍纲常以变化微妙、和谐雅致的冷暖色彩尽显各色牡丹作为大国之花的雍容高贵,用苍劲浑厚的油画笔法精妙刻画花瓣的形状层次与动态走向。

他潇洒自如、稳健大气的用笔不仅蕴含中国传统书画的笔墨功底,更透露出画家自身深沉内敛、从容大度的个性气质和精神魅力。

【访谈】

展览开幕式现场,郭绍纲先生就写意精神从何而来、对后人的期盼寄语等话题,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

羊城晚报:您如今的创作状态如何?

郭绍纲:我现在还保持读书、练功,也尝试从油画、素描“转型”写毛笔字。

书法创作上主要以楷书为主,因为楷书的书写平稳端正。遇到自己拿不准的字体,我也会翻字典慢慢学习,抱着一种对社会、对观众负责的态度,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

羊城晚报:去年是广美70周年,您的艺术历程与广美同行。有什么话想对广美学子们说的?

郭绍纲:所谓“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就是要谈教育、谈培养人才、谈学养。学养高尚的教师们要培养好青年一代,任何教育单位都应该以育人为首要任务。

希望年轻人能做到“日进千文,不如一艺随身”。当然,这个“艺”是多方面,不完全指美术本身,还包括文学、戏剧、舞蹈等方方面面。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识到选择一项技艺的重要性。今天看到自己过去的一些作品,也是对我的一种鞭策,鞭策我抓紧时间多练功、多读书。

羊城晚报:您如何看待中国书画界的写意精神?

郭绍纲:我不画中国画,但我也钻研书法,写一些毛笔字。我希望中国画画家能够面向观众,让观众一目了然地得到深刻教育。在我看来,写意和工笔都可以提倡,关键在于培养创作者的文化修养,画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我经常强调四个字即“以文助艺”,以文学素养帮助艺术,艺术创作者必须具备文情、文思,根本的方法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觉得真正下苦功的人,将来会取得好成绩,不必追求一时一世的轰动,而应把视野放长远,培养自己的修养品德。

文|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 见习记者 何文涛
图|主办方提供(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