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6月24日文章,原题:西方的保护主义需要一个截止日期 华盛顿和布鲁塞尔正在采取保护主义战略,但若没有退出战略,二者都有可能陷入经济死胡同。

如今,在中国生产的燃油车被运往世界其他地区,它们占到中国汽车出口的75%。那么,中国汽车目前在美国销售的电动汽车中占比不足2%,为什么它们还是被美欧视为如此严重的威胁?这不是因为它们太多,而是因为它们比欧美国内竞争对手更好。今年1月,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表示,若不设置贸易壁垒,比亚迪等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将在全球范围内摧毁竞争对手。

现在比亚迪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军者,这是中国政府数十年来推动国内汽车行业创新所取得的成果。但该举措并非人为扶持少数几家公司——恰恰相反:此举孵化了众多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在中国市场激烈竞争中幸存的企业能提供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大产品。在美国,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家中等规模公司能达到特斯拉的知名度,但中国拥有比亚迪、吉利、小鹏、蔚来和奇瑞等知名电动汽车品牌。

中国已经在多个下一代产业中取得显著领先优势。中国电池的价格仅为国际竞争对手的一半,但比后者更高效。中国在激光雷达技术方面拥有不可逾越的领先优势,从而使中国获得自动驾驶汽车生产优势。中国在商用无人机、电子支付和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等领域也取得明显领先地位。这些优势既非巧合地分散在特定行业,亦非“产能过剩”使然,而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众多领域的创新巨人。

西方应该将20世纪中叶的拉美作为警示。为实现拉美经济体的工业化,该地区从上世纪40年代起开始经历一段严重的保护主义时期,意在打造当地制造业而非依赖外国进口。拉美实现了增长和工业化,但由于没有结束保护主义的明确计划,该地区国内工业自鸣得意,没有受到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竞争影响。当保护主义政策结束时,这些内部行业既未做好准备也未实现发展,因此陷入困境。

因此,针对中国商品的贸易壁垒需要一个截止日期。一个好的经验法则是,只要判断中国的选择是在技术上更先进还是仅追求产品更便宜即可。若是前者,关税应该终将被逐渐取消。(美西方)关税的目标应该是让国内产业追赶中国的创新,而非永远与外界隔绝,西方企业最终都要直面全球自由市场。(作者为墨西哥前驻华大使豪尔赫·瓜哈尔多,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