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考的分数陆续出炉后,让人明白在中国的底层逻辑是筛选,而不是挑选,所以汽车行业也是一样。

“本田很快就会有一辆 理想L9 参数 图片 )那么大的车,会用上插混,也会有7座、大沙发、彩电等等。”尽管还没有谍照流出,但消息源给到我们的准确消息,已经证明了头部合资车企正在孕育下一轮的反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销量的波动,舆论场照例进入了,XX要不行了,不好了的广泛猜测。并不怪舆论会猜测,因为从销量上看,多数都在下滑,以往的畅销车型排名顺序被打破,出现了新的消费规律。而另一方面则是,尽管全行业从2018年开始就喊出了转型的口号,但如今从新车改款换代的升级幅度不够,同时新车推出的数量也是不够。

以及,全新的趋势正在出现,随着价格战的初步暂停,且短期内全行业很难恢复,越来越多的车企转向了下一个逻辑,用超出常规的新车数量拖垮对手,用车海战术杀出重围。

新车数量少,合资难卖的主因

新车数量少,合资难卖的主因

裁员、工厂关停、销量不断波动、新能源车的销量崛起、燃油车销量下滑,这些共同造成了新的中国汽车消费认知。眼前的舆论主基调是,买合资车不如买国产车,买燃油车不如买新能源,买纯电动不如买插混/增程,买带智驾的车不如买华为出的车。

销量角度看,一切格局变化确实如此,随着2024年即将真正过半,1-5月留下的成绩单主要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批发销量上,日系车、美系车正在国产车快速取代,2023年和2024年TOP10的名单中,广汽丰田、上汽通用消失,长城汽车(38.4万辆)和东风日产(28万辆)完成补位。且,批发销量板块的马太效应越来越大,TOP10中的前4位销量大幅增长,比亚迪比去年同期多27万辆,而5到10名里,则有着特斯拉2.72万辆的下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零售销量上,继续是日系和美系被上位,不过主角和批发销量有所不同,零售量上,一汽丰田和上汽通用掉出前10名,广汽丰田的销量排名从2023年的第六降至第七,少卖了5万辆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新能源零售销量的变数则是更大,吉利在2024年1-5月销量翻倍,靠着24.2万辆取代了特斯拉,特斯拉下滑至第三,长安增长108.8%,卖爆了的问界从榜单外冲到第7,哪吒和蔚来则离开TOP10,被长城和奇瑞所取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销量数字的变化,最大的主因是燃油车被进一步蚕食。乘联会数据中,1-5月传统燃油车市场总量482万辆,同比减少9%,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则为389.5万辆,且在部分单周中,新能源上险量已超过燃油车。所以,在燃油车市场布局20余年的合资品牌,被拿走了基本盘。

当然,人类群体对一件事物的判断并不只关于现状,还关于前瞻。在直接降价的内卷逐步失效之后,只有新车的推出能比较好的对消费者形成刺激,而这个层面的厮杀,也厮杀出了新的烈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合资车的转型,基本还是延续其全球节奏的一板一眼,比如以6月25日的上汽通用为例,就在直播中说出了,很多车企2-3年就上新车,但上汽通用测试不完不会上,标准在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细分德系,2024年一汽-大众的重磅新车有 迈腾 换代、 高尔夫 中期改款;上汽大众更多,为3款,有 帕萨特 途岳 XR、新Polo,再加上完成控股的大众安徽,还会推出大众ID.UNYX与众,总计8款。

宝马的数字,不算多,除了全新5系/i5之外,更多重心在新世代车型2025年的国产上,最大数量新车引入在M板块,共10款新车,但满足的显然是少数消费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德系板块中,奔驰想的最明白,2024年在中国的重磅新产品数量超过15款,包括 迈巴赫 EQS SUV、GLC插混、长轴距E级插混等,所以眼见得,在舆论的认知中,奔驰如今的风评尚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本田之外的日系品牌,也基本还保持着差不多的节奏。一汽丰田3款,包括 皇冠 普拉多 、纯电跨界车,广汽丰田3款,除了 凯美瑞 换代之外,自身孵化的铂智品牌分别试水大尺寸纯电轿车和SUV。东风日产有2款,燃油是 英菲尼迪QX 60而来的 探陆 ,新能源是本土开发4款车里的第一款,不过暂无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田的变化相对较大,2024年东风本田除了对 思域 进行中期改款之外,剩下的3款全都是新能源。广汽本田并没有公布太多,只是提及了e:NP品牌第二款新能源车的更新,其余并未过多公布。

中国品牌的车海战术,拖住对手拖死合资?

过日子主打一个有盼头,行军有望梅止渴这种经典桥段,不同公司都会设定KPI或者是OKR来激励效率或业绩提升,所以新车的数量,会代表品牌体系的爆发能力,以及让想买车的人,有盼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例非常之多,不到47万元起步的 问界M9 ,因为余承东的重新定义1000万元内豪华车的放风,热度极高。雷军的 小米SU7 消息放风里,刺激最大的是那句50万元内最快的量产车。

而这种频率的营销方式,正在中国品牌中开始新一轮广泛使用,同时本身就有着更好研发储备的转型大厂,也在爆兵式的发力。

于是,眼前的局面就成了,国产车在以两倍以上的效率(相比合资)推出一款款新车,俨然形成了车海战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最新爆出规划的极氪,2024年除了宝宝巴士MIX之外, 蔚来ES6 和智界R7的最大对手CX1E会登陆市场。而2025年则会是更大的产品大年,EX1E、DX1E、CC1E,可以分别理解成问界M9的纯电对手,越野车王者的竞争对手,以及旅行车里纯电新选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虽然是图上的数量和合资品牌基本相仿,但实际的爆发力远高于合资。图上没有极氪001,但极氪001在今年2月完成了接近换代的大改款,也就说极氪有着2年完成一次大提升的能力,最终形成爆单,成功狙击小米SU7。

再加上极氪009光辉版的推出,以及 极氪007 在2023年12月底上市,直接将销量带到2024年,且在4月为了抗住小米SU7上市的竞争又推出增配的后驱增强版。简单算一算,极氪2024年在中国推出的重磅新车数量,实际上是5款,这等于南北大众之和。

这样的案例,实际上比比皆是。例如深蓝汽车的新消息,华为的新消息,比亚迪的新消息。

深蓝汽车将在2024年下半年推3款新车,加上上半年G318的上市,单年至少爆4款新产品。其中,新车之一是深蓝S05,尺寸比现款 深蓝S7 小,使用纯电和增程,入门版本价格很可能进入12万元之内。现款的深蓝S7和深蓝SL03,预计将以换代更名的方式进行推出。华为的智能会对新车进行赋能,于是乎,这个发布仅仅2年多的品牌,在2024年就爆出了4款重磅新产品,数量上是2倍于东风日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夸张的还包括现在风传的比亚迪2024新车计划消息,因为有着第五代DM的出现,几乎款款都能承载车辆大改款,甚至是换代的能力。

先是最重磅的消息,比亚迪第二代刀片电池将登场,预计最快2024年8月,于是只要是搭载刀片电池的新车,就能有换代级别的新卖点,数量超过20款。能量密度会接近200Wh/kg,且磷酸铁锂能在低温场景充放电超过很多三元锂电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9月预计上市的 海豹 07 DM-i(海豹DM-i的改款),申报信息已出,第五代DM搭载1.5T发动机的版本也将出现,驱动电机最大功率200kW、内燃机最大功率110kW,二者相加的最优共同驱动时,动力性能数字可以超过400马力,也就超过了 奥迪S4 的3.0T。更关键的是,1.5T发动机匹配第五代DM,这可以在除了仰望之外的品牌中进行全系通用。

再比如,关于比亚迪汉L和唐L的传闻消息也越来越多。唐L可能是理想L9级别的尺寸,配备6到7座,但价格只有理想L6的级别。以及HUD抬头显示、160kW新电机会成为2025年比亚迪的新车标配。

如果比亚迪愿意在电池、1.5T第五代DM上进行组合,并在车辆硬件上跟上冰箱、彩电、大沙发、奶爸,或者是华为的科技行政范儿的话,它可以做出的组合将超过40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比亚迪齐头并进的另一个中国品牌吉利汽车也是如此,年初吉利 银河E8 上市,马上装备吉利短刀电池的 银河E5 将上市,接下来已经上市的 银河L6 银河L7 ,会分别推出纯电版本,且价格相对插混并不上浮太多,依然有强性价比。再加上 领克07 EM-P,不久前在瑞典首秀的纯电动领克Z10,还有LEVC品牌的行政纯电MPV LEVC L380。另外再算上极氪的新车,吉利集团今年的重磅新车,车海数量超过10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长安汽车也是同等量级的选手, 阿维塔11 和12分别引入增程,阿维塔07、08会使用增程,并被华为和长安的合资公司进行智能赋能,有新的大屏,有更低的价格,而且改动了内饰的豪华感。兼容了SUV、皮卡、轿车特征的长安启源E07也将上市,又是细分市场的全新产品。

写在最后:

写在最后:

最终的成绩单是,一汽-大众有2款,上汽大众有3款,大众安徽有1款,奔驰的重磅新车有超过6款,一汽丰田有3款,广汽丰田有3款,东风本田有4款,东风日产有2款。

中国品牌里,极氪有5款,深蓝有4款,比亚迪稍微发力一下就超过10款,吉利+领克稍微发力就有7款,长安也是10款左右的水准。

即便是不讨论,合资车的换代力度有没有国产车那么大这个话题,即便是默认国产车能带来的吸引力和合资车相同,那数量上也是完胜的存在。

单独一个比亚迪,就能做到日系三大品牌集体推出重磅新车的能力,比较之下,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不做精确统计的换算下来,中国品牌的重磅新车可以来到40款以上,而合资品牌则为24款。车海战术,就是这样形成的,一如燃油车时代,合资车对国产车的降维打击那样。

而至于中国品牌与中国品牌之间,存在的逻辑则是互相爆兵来尽快占据细分市场的话语权和趋势,这种竞争,又是另一个话题。不过好的结果是,简单粗暴的传统价格战,因为新车推出更有效,而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