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

“泇河”是指济宁微山县夏镇李家口至江苏省邳州直河口的一段运河,开凿于明代万历年间,是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泇河的开凿通航,凝聚着舒应龙、刘东星、李化龙三位治河大臣的心血,他们被后人称为“泇河三公”。

开凿泇河,是为了让运河漕运避开黄河之险。

元代建都大都(今北京)后,政治中心北移,为利于南粮北运,先后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形成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然而从徐州至淮安段是“借黄行运”,容易受到黄泛侵扰,运道经常阻塞,过往船只稍有不慎就会船覆人亡。

为此,明隆庆三年,河道总督翁大立第一个奏请开泇;隆庆五年,工部尚书朱衡再奏开泇;万历三年,漕运总督傅希挚又提出开泇,但因种种原因都没有得到实施。

“泇”是指泇河,泇河有东西二源,东泇河源于费县南山,顺沂州西南流;西泇河源于峄县抱犊崮山下的东洋泉,汇聚梁山麓诸泉,二者合流于邳县以西的泇口(今邳州市泇口镇),再南行循沂水汇入泗水。另外,峄县南还有一条彭河,在台儿庄东南注入泇河。“开泇”就是开凿自夏镇李家口,经韩庄向东,到台儿庄南,折至邳州直河口的一段人工运河,史书称这段运河为“泇河”或“泇运河”,全长260里,可避开险象丛生的黄河及泗水运道,并缩短航程70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儿庄古城运河奏疏馆内的“泇河三公”塑像

明万历二十一年,汶泗泛滥、堤溃运阻,舒应龙避开“开泇”争论,以泄水之名,奏请皇帝在微山湖东韩庄开渠。他于翌年动工,经过5个月时间,开挖了45里支渠,引湖水经彭河入泇河,并建成湖口闸,史称“韩庄支渠”。舒应龙有意避开有争议的开泇问题,实际上把开泇付之于行动。

舒应龙所开泇河虽因河道浅窄,不能通航,但揭开了开泇的帷幕,为以后开凿泇河奠定了基础。舒应龙因治河功绩显著,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明万历二十五年,黄河又在徐州黄堌决口,河道向南迁移。这时“开泇”之议再起,连工部也赞同,但在行动上却逡巡不进。

明万历二十八年,正在老家丁忧的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刘东星,被万历皇帝召回,任命他为开挖泇河的督理。刘东星通过详细勘察,制定出治理方案,在舒应龙开挖的韩庄支渠基础上,对河槽加宽加深,并排除种种困难,凿良城、侯迁、万庄通泇河,并于韩庄向北,在湖东开河45里,以便纤挽船只,避免行船发生风险,同时在韩庄以东的河槽上分别建巨梁石闸和德胜、万年草闸等。

为了“开泇”,刘东星积劳成疾,请求回家养病,可是万历皇帝唯恐“开泇”搁浅,“屡旨慰留”。刘东星勤俭挖河,预算经费120万两银子,刘东星仅花费7万两,就完成工程的十分之三。刘东星带病督理,在任上殉职,明万历三十四年,皇帝恩赐葬文称:“即经始泇河之役,垂东南永赖之功,竟此殒身,允称勤事。”

毕其功者为李化龙。李化龙,字于田,号霖寰,长垣(今河南长垣)人,万历二年进士,工部右侍郎、河道总督。

万历三十一年,河决沛县,由昭阳湖穿夏镇,横冲运道。李化龙再一次提出开挖通运,并于次年正月上《请开泇河酌浚故道疏》,提出开泇河的“六善”“二不疑”之说,全面阐述了开泇通运和避开黄河的必要性和益处。

万历皇帝很赞赏他的建议,诏命即刻集中力量开工。由于工程浩大,又赶上李化龙母亲病故,李化龙请假服丧,因此工程没有完工。朝廷考虑他开泇有功,晋升为兵部尚书。万历三十九年十二月,李化龙在任上去世,终年58岁。

明万历三十三年,总河侍郎曹时聘继续完成开泇工程,同年三月底竣工,五月全线畅通,粮船可以全部航行于泇河。

明代开通的泇河从韩庄到台儿庄一段,仅仅42.5公里河道,却兴建了韩庄、德胜、张庄、万年、丁庙、顿庄、侯迁、台儿庄八座斗门式船闸。这是因为此段河道西高东低,微山湖的湖底比台儿庄高7米。巨大的落差使得微山湖里的水,用不了多久就会流泄净尽,而泉水所能提供的补给,满足不了通航需要。为了解决水源下泄难题,想出了建立闸坝的方式,用以调节水位,蓄水通航。为了减少船闸启闭次数和闸门磨损,每次过闸,船只必须结队编组,船闸管理和维修也需要专门机构。为此,朝廷在韩庄至台儿庄之间,设闸官署4处,浅铺38处,每个闸官署设闸官一名,管辖两处船闸。

泇运河的开凿是明代最有成就的水利、航运工程,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凡是南来漕船皆由邳县直河口入泇河,经台儿庄、韩庄、李家口入漕运新渠,经夏镇至南阳,再向北经鲁桥、济宁等直达北京,每年通过泇河的漕船近万艘。

清代治河专家、尚书衔河道总督靳辅说:“有明一代治河,莫善于泇河之绩。”现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评价说:“开泇济漕,打通南北交通,南粮可以北运,年数千万石,缓和了华北因连年荒旱而形成死人无数的困境,同时也发展了造船工业与航运业。”

清代定都北京后,运河仍是一条重要的生命线,《清史稿·河渠志》记载:“清顺治二年,运漕粮440万石。”清代对泇运多次清淤挖浅,对桥涵闸坝进行改扩建,较好地保证了运河顺利通航。

清乾隆二十八年盛夏,时任漕运总督的杨锡绂督运北上,来到泇河上的万年船闸。在这里,他看到泇河上帆樯林立,漕船迤逦北上的壮观景象,高度赞扬“泇河三公”的功绩。他说:“泇之开,河臣舒公应龙建其议,刘公东星继其事,李公化龙毕其功,在当日言事诸臣,好以口舌持短长,或忌或阻,啧有繁言,而三公殚心国事,不恤人言,尽智竭力,前后相继,疏凿挑浚,卒避三百里黄流之险,而成此二百六十里安流之运道,岂非万世之利,三公不可无祠。”

杨锡绂请来总河尚书张师载、运河监司李清时,三人共同商定,捐出各自的薪俸钱粮,在万年闸月河东岸选了一块风水宝地,让闸官孔毓贵负责建庙宇一座,名曰“三公祠”。

据有关资料,三公祠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建有门楼、大殿、腰楼和堂楼。门楼为起脊飞檐,门侧有河兽四座。大殿居中供奉镇河神位及三公塑像,皆蟒袍玉带,头戴乌纱。清代,府、州、县官和远近一带乡绅纷纷前往拜谒。

清乾隆二十九年,黄河泛滥,将微山湖中运河以及金乡、鱼台滨湖农田淹没,山东巡抚崔应阶奏请皇帝浚治微山湖,乾隆皇帝令老将军兆惠前往微山湖会勘。在韩庄旧闸北,即韩庄支渠与微山湖的连接处建湖口新闸,既通漕运又调蓄微山湖水位,这也成就了古峄县八景之一的“湖口观渔”。次年,乾隆帝南巡返京时,路过韩庄湖口双闸,触景生情,赋诗一首:“韩庄实泄微湖水,筹涸金鱼闸建新。济运利农期两益,每因触景忆贤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儿庄运河复线船闸(王明建摄)

清同治年间,南四湖连成一片,一些船只开始尝试自微山湖经昭阳湖过夏镇闸北上,泇河韩庄至夏镇李家口段陆续废弃。清咸丰年以后,战乱频仍,漕运受到影响,朝廷只得以海运为主,运河船闸等设施失修,导致北京以南千余里运河河段彻底断航。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枣庄市政协文史馆馆员、枣庄市首批社科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