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张羽岐

一直以来,药价遵循市场情况变动,不同渠道药价各异。但由于药品价格并非公开透明,也致使一些商家钻漏洞,变相提价。以降压药为例,时代财经近日在走访广州线下药店及检索电商平台时发现,同一款产品在线下药店的售价为25~30元不等,电商平台优惠后可低至20元,两者之间的价格差距在5~10元不等。

同药不同价乱象亟待治理。自今年6月以来,国家医保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多次发文指出,“医保价格通”、“药品比价系统”在多地上线,旨在解决患者就医购药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问题。而自今年年初至今,已有广东深圳、辽宁大连、江苏徐州、湖北荆州,以及陕西、内蒙古等多地医保局上线药品比价系统。

多位受访者对时代财经表示,药品比价系统的上线旨在支持药品价格回归理性。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对时代财经表示,“药品比价系统的出台,目的是让一些偏离医保支付价格,且不同平台、医院、药店等区间内价格差异过大的问题得到解决。医保不想买冤枉单,如果有了比价系统,或许会将药品价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治理药价差,多地上线药品比价系统

6月21日,国家医保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日前,湖北荆州市医保局已开发“荆州市零售药品价格查询”小程序,这一小程序已经上线,具备药品价格一键查询、一键比价,定点药店一键检索等功能。截至目前,荆州市1500余家医药机构上线该系统,共录入药品信息40余万条,市民可在同一页面找到在售药品的合适品规,对比数家药店的距离、价格等信息。

荆州市医保局对外表示,这一举措通过监测、收集、分析药品价格数据,进一步推动了医药价格信息公开透明,帮助医保部门进行药品价格监测治理,通过“晒价”“比价”促进“控价”,建立一个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药品零售市场环境,从而有效节约医保资金。

实际上,去年12月,深圳市医保局就升级推出“医保价格通”系统,覆盖深圳全市区所有定点医药机构的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疗服务项目,包括医药价格查询对比、就医购药导航、口腔种植专区、典型案例曝光台等功能,进一步推动医药价格信息公开透明,通过“晒价”“比价”促进“控价”。

该系统覆盖了药品、医用耗材产品均超24万个,医疗服务价格项目7300余项,截至今年6月,已引导3747家定点零售药店主动对3319个医保药品进行降价。

医改专家徐毓才对时代财经指出,这一政策/系统的出台起到的作用则是保障药品价格的合理性。“过去公众都不知道价格是高还是低,具体的价格多少才是合理的,如果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查到价格并对比,也能推动价格进一步公开透明。”徐毓才称。

但在市场化管理下,同一款药品在不同地区、不同平台的价格很难保持一致,只是差价不应过度。

药店领域资深研究专家曾世新对时代财经解释道,所谓合理的价格,是指与医保产品的中标价格或国谈价格相差幅度不超过10%~20%,在这一基础之上赚钱是可以的,但超过这一范围就不合理了。“过去,药店往往依靠药品的利润差赚钱,但现在药品价格回归理性,部分药店的药品价格如果不合理就可能会采取降价的措施,会被市场引导降价,那么对药店也比较有影响。但药品比价系统上线后主要针对的药品还是医保支付的药品,目前,医保类产品的销售策略就是‘适当的利润’,因此于药店而言,在这一类产品上赚高额的利润是不可能的,只能想办法引流顾客,在此基础上,提供专业有效的服务,才能获取更高的商业空间或回报。”曾世新称。

精细化管理后,药价如何平衡?

实际上,药品比价系统只是国家推动院外市场改革、药价回归理性的一环。曾世新对时代财经指出,“这一变革是趋势。”

不只是药品比价系统,自国家医保局2018年成立以来已经推进了多项政策,并推动药品价格回归理性。

日前,一份由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盖章的文件《关于开展“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专项行动的函》在网上流传。文件指出,“决定开展专项行动,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中引入网络售药平台药品‘外卖价’‘小时达’‘即时达’‘限时达’等当日同城即时配送模式价格‘即送价’作为锚点,比对其他渠道药品价格,掀起‘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热潮。包括查找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以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为锚点进行比价、治理不合理高价。”

除此以外,去年9月,国家医保局对外表示,首次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飞检。今年,国家医保局加大了飞行检查的力度,包括增加定点连锁药店的抽查比重及抽查数量,此外还将会对大数据筛查发现疑点问题比较突出的定点零售药店,直接指定检查。

今年6月2日,国家医保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5月24日,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对一心堂有关负责人进行了约谈,指出一心堂旗下一些定点连锁门店存在串换药品、超量开药、为暂停医保结算的定点零售门店代为进行医保结算、药品购销存记录不匹配、处方药销售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医保基金损失。

去年年底,国家医保局也印发了《关于促进同通用名同厂牌药品省际间价格公平诚信、透明均衡的通知》,旨在推动消除省际间的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通过汇总全国各省份集中采购平台挂网销售药品的价格数据,重点对“四同药品”,即通用名、剂型、规格、厂家均相同的药品,统计了分布集中、有活跃交易的价格水平,作为监测结果推送给各省份医保局以及当地的药品集中采购机构。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对时代财经表示,药价改革的覆盖面从院内向院外延伸。从年初的“四同药品”政策到年中的药品比价系统上线,医保改革正在向精细化推进,通过借助各类政策工具降低整体的损耗。

“这一方面可以惠及民生,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降低医保的损耗,并为医保支付价的全面实施提供基础设施。但如果回到DRG即将全面覆盖以及门诊统筹这两项政策来看,药价差的治理只是整体门诊改革的一小步,未来的政策工具将会在有效控制门诊支出上发力。”赵衡称。

但金春林也对时代财经指出,药店、药品价格毕竟是市场经济体系下的产业和产品,医保要管理好医保支付范围内的药品,也应该遵循市场价格,“这两者应该如何平衡,管理到什么程度,要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