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现当代艺术典藏系列展览重磅回归。展览以19世纪后半叶至今的全球现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为主轴,甄选自印象派以来百余位中外艺术巨匠创作的一百余件以“花卉”为主题的经典之作,以跨文化、跨学科的崭新视野挑战人们看待“花卉静物”的传统视角。该展览是德基艺术博物馆中国及国际现当代艺术典藏近年最重要的一次专题性呈现。同时,在展览开幕期间,德基艺术博物馆邀请众多专家学者,举办以“晓风含英:中国现代艺术中花的图像学和文化史探索”为主题的研讨会,共同探讨中国早期留洋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的贡献与影响。

“花花世界”现当代艺术典藏系列基于德基艺术博物馆近十年的系统性收藏,以中国及国际现当代艺术中的花卉静物作品为主体。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作为“花花世界”现当代艺术典藏系列的首次展览,自去年8月26日至今年3月31日开幕期间备受赞誉,参观者超过10万人次,并在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组织的“2023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评选”中,入选优秀展览项目提名。经过短期修整后,这场享誉国际的艺术盛宴于近日重磅回归,并以全新方式于展厅内外加以呈现。

展览以策展人乔金·毕沙罗博士关于“动”与“静”亘古对话的核心思路为主轴,通过展品增补调整、展厅拓展叙事,进一步挖掘三百年艺术史之间潜藏的细枝末节。

参展艺术家涵括马奈、毕沙罗、莫奈、塞尚、高更、马蒂斯、毕加索、蒙德里安、莫兰迪、马格里特、乔治娅·欧姬芙等西方现代艺术各流派的里程碑式人物,常玉、潘玉良、吴大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中国第一、二代留洋艺术先驱,黎谱等亚洲其他国家的现代艺术开拓者,以及安迪·沃霍尔、草间弥生、大卫·霍克尼、杰夫·昆斯、奈良美智、村上隆、卢西安·弗洛伊德、达明安·赫斯 特等全球顶尖当代艺术家。

该展览首创性地对花卉静物体裁的定义进行深度重新评估,主张“静物”远不止是描绘静止之物。 作品中的花卉看似静止不动,花朵们却无时无刻不在以肉眼难以觉察的频率保持运动。展览以花卉的生长、繁衍、杂交和流通之“动”为灵感,通过“异花授粉”“先锋园艺”“花卉之外”“突围绽放”四个章节,展开深入花卉静物中“静”与“动”之辩证关系的四个全新维度:在时空维度,数百年来花卉品种的全球流通与艺术的跨文化交流相伴;在物种维度,人类与花卉培育关系的变迁同艺术创作并行;在象征维度,艺术中的花卉蕴藉着超越现实表象的寓意和寄托;在变革维度,花卉静物始终作为艺术家试炼技艺、求索无限革新可能的载体。

诚如策展人乔金·毕沙罗博士所言,德基艺术博物馆对“花卉”这一特定主题的收藏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场跨越3个世纪的关于“花”的艺术之旅中,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互相之间的交流和关联,流派的碰撞,技法的传承,艺术之光各自闪耀但又殊途同归,最终汇聚成文明互鉴的河流,这不仅仅是迈出一两步而已,而是一个辩证的、持续的过程。

晓风含英:中国现代艺术中

花的图像学和文化史探索

主题研讨会回顾

在此次展览中,共有38位中国艺术家,其中包含31位中国第一、二代留洋艺术先驱,他们在东西交融中,以个体的力量推动着中国现代美术的萌芽与生长,在世界的艺术舞台上呈现着东方的面貌。学术研讨会中,学者们分别以常玉、颜文樑、潘玉良等几位中国艺术家的参展作品为例,通过聚焦植物的文化象征和图像学意义,探讨“花”在中国艺术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在艺术史中的演变,以及考察艺术家个体中西融合的创作历程和历史线索,着重讨论留洋艺术家在推动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的先锋角色,揭示图像如何被重新解读和呈现。作为此次研讨会的主持人,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博士马楠从“花花世界”的策展理念展开,分析了展览中从印象派到当代花卉主题所反映的艺术家心境的变化,强调了此次研讨会所蕴含的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学术高度,以及各位专家学者对于其研究领域的成就与深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涛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

蔡涛通过回溯倪贻德、关良等艺术家归国后在油画、水墨画之间展开的日常性的跨媒介实践,提示我们重新思考中国现代美术运动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一场被忽视了的文化实验——面对日本美术界对文人画的关切,和以巴黎为中心的西方现代艺术潮流,拥有开放文化视野的几位留日艺术家,开始重新审视本土文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具备文化反思力和创新格局的跨媒介创作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净

策展人、艺术理论实践者

孙净从西方视角引入,深入剖析了荷兰黄金时代的女性艺术家在花卉静物画领域的先驱地位。东方视角则以展览中的女性艺术家张荔英为核心,探讨了她在作品《三色堇》中所展现的融合中西的艺术哲学,以及所达到的中国抽象气韵的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赵雪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员

李赵雪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国花”的讨论、近代花卉观念入手,从图像学和思想观念的角度分析了画家的绘画主题之意涵,将个体艺术家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为我们呈现了常玉作品中独特而深刻的中国文化意象的建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宇倩

上海中国画院程十发美术馆策展人

刘宇倩从菊花在历史上的演变出发,谈到文人墨客的咏菊、画菊与爱菊,强调菊花意象是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她认为潘玉良笔下的菊花意象是复杂的,将乡愁、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内心的愁苦与高洁品质相结合。周碧初的作品探索了印象主义的中国之路,以物写意,呈现出了中西融合的意境之美。吕斯百则以儒雅朴实的性情,将菊花意象中的君子之德以西画手法进行传神写照,为油画创作注入了东方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肖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杨肖通过回溯丘堤决澜社时期的超现实主义绘画、战争时期融合东西多元造型意味表现“中国气氛”的现代主义绘画,串联起丘堤在中国现代艺术道路上的实践历程,并将之称为“融通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雅慧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编辑

徐雅慧以此次“动静无尽”展览中的“折枝花卉”为切入点,梳理了折枝花的概念与主要形式,以及与儒学文化的关联,从该角度重新解读丁衍庸的作品《兰芷》。

作品回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克劳德·莫奈

《盆中花(玫瑰和满天星)》

1878年

这是莫奈于1878年重返静物题材时仅绘制的四幅静物之一(其他作品包括现存于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菊花》)。这一年莫奈从巴黎市区搬到了偏远的维特伊小镇(Vétheuil),并专注于维特伊明显区别于巴黎城市的自然风光,用画笔探索自然光照射与空气对景观的影响。这件作品体现了莫奈将户外作画时对光影变化的体悟投入到室内的静物创作之中,以独特的色彩和光影展现花卉的生机与动势,并通过标题中法语“满天星”与“雾”的语义双关,使静物花卉与其户外的原生地点相互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德华·马奈

《漫步者》

1879年

爱德华·马奈是印象主义的奠基人、现代主义绘画之父。作为艺术史上最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画家之一,马奈以极具革新精神的艺术主张和对现代巴黎生活的犀利描绘著称。晚年的马奈以老辣的笔法绘制了这件作品,透过波德莱尔诗中的典型形象“都市漫步者”的视角,画间几抹明亮的花卉展现出19世纪末巴黎作为“花都”的繁荣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勃罗·毕加索

《瓶花》

1901年

纵观毕加索的传奇人生,1901年可以说是对他产生至关影响的一年。失去好友的痛苦激发了毕加索的艺术灵感,使他展开了对色彩进行实践的重要的“蓝色时期”。也正是这一年,艺术家创作了这件蓝色背景的《瓶花》。在画作右下角,艺术家的签名一改过去在画布上冗长的“PRPicasso”或“Ruiz Picasso”调整为简短的“Picasso”,揭示着艺术家的身份建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皮特·蒙德里安

《菊花》

1909年

作为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人物,蒙德里安在生涯的不同阶段画过大量的单枝花卉静物,在数量上超过了他的几何抽象作品。通过对花卉的密集观察与描绘,蒙德里安着力于探索自然的结构、色彩与精神性,并逐渐放弃自然主义的外观,发展出自身纯粹的抽象形式。菊花是蒙德里安最爱描绘的花卉品种之一,这幅创作于1909年的《菊花》与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藏的《菊花》(1908年-1909年)有高度相近的形式和创作年份,后者很可能是此作品的素描稿,这为我们研究蒙德里安的早期艺术实践提供了极为珍罕的史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亨利·马蒂斯

《玫瑰花束-斜倚的女人》

1920年

亨利·马蒂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是野兽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1917年,来到法国尼斯的马蒂斯在澄澈缤纷的光色之中,展开了大胆前卫的色彩实验,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觉醒,也开始了自己关键性的绘画变革,形成了重要的“尼斯时期”。这件作品正是马蒂斯这一时期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勒内·马格里特

《花之诞》

1929年

作为超现实主义艺术团体的重要成员,马格里特擅长通过意想不到的并置创造出多重联想和意义。《花之诞》是马格里特仅有的几幅标题写于画面的作品之一,是艺术家赠予达利的妹妹的礼物。马格里特将花卉静物与他常用的两个符号——木纹与天空结合及置换,对图像及其意义之间的传统关联进行颠覆和反思,带给观者一种超脱于经验之外的审美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玉良

《青瓶红菊》

1944年

潘玉良是中国第一代留洋女性艺术家,坚持将西画与中国传统相结合,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被时人誉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青瓶红菊》是潘玉良重返巴黎定居时的作品,时值中国抗战年代,巴黎亦遭纳粹铁蹄践踏,艺术家借菊花高洁傲霜的品格表达凛然无惧之气魄。画中的菊花已无根系却依旧绚丽灿烂,体现了艺术家漂泊异乡却不屈从于困境的无畏意志,以及对家国和亲人的深厚情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大羽

《瓶花》

20世纪50年代

吴大羽是中国第一代留法艺术家,中国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抽象艺术之父”。吴大羽将西方现代绘画流派与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相结合,静物瓶花是他一生反复创作的主题,也是反映其绘画风格演变的一条关键线索。这幅《瓶花》的笔触纯粹而富于表现力,写实与抽象的边界模糊混沌,是艺术家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风格向抽象转变、中国现代抽象艺术萌芽的重要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无极

《百合花》

1953年

中国第二代留法艺术家赵无极风格转向的重要写照。赵无极在1951年游历瑞士时受到保罗·克利作品的启发,自此脱离1950年以前偏向表现主义的具象风格,展开了“克利时期”的创作。这一时期的创作中花卉主题的作品极为罕见,《百合花》在继承中国传统线条应用的同时,更反映了对于传统花鸟题材的延续与革新,堪称赵无极融合中西美学、结合传统元素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冠中

《丁香》

1991年

吴冠中是中国第二代留法艺术家,一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现代化的探索。《丁香》作于吴冠中事业发展的巅峰时期——获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同年。吴冠中一生很少创作花卉静物,此作的灵感来自他因妻子患脑血栓住院而忧心以致暂停作画,直到看到妻子早年绘制的丁香花旧稿而重燃了创作的欲望。丁香在花语中代表着忧愁、初恋和爱情,艺术家借绘画诉说着夫妻相伴45年的深切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杰夫·昆斯

《墙面浮雕与鸟》

1991年

花卉作为意象和媒介,是贯穿杰夫·昆斯创作的重要线索。这件《墙面浮雕与鸟》是昆斯著名的“天堂制造”系列作品的一件,受到根植于巴洛克、洛可可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富饶艺术传统的影响,由德国和意大利的工匠以传统的多色木雕技艺精制而成。通过色彩鲜艳诱人的花朵雕塑,昆斯将自然界呈现为一个理想化的天堂,是对爱、生命与永恒之丰饶的赞美,并预示了艺术家后来直接使用活体花卉创作的《小狗》(1992年)等经典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间弥生

《花》

2008年

花是草间弥生最为迷恋的主题意象之一,源自其童年时期见到花朵向她说话、桌布上的花纹变成活体花朵、大量增殖并将她吞没的幻视经历。幻视使草间弥生早在十岁的画作中便出现了标志性的波点与网状结构,也使她渐渐学会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强大能量转化为灵感,映射为令人沉浸的异想世界。在这幅创作于2008年的《花》中,花的形象被网状结构割裂为细密的碎片,却依然坚实地存在,波点如细胞般散落,传达着生命与自然的神秘力量,并有一种在短暂中灿烂绽放的凄美感。

刘艺琳

编辑 韩哈哈

资料、图片提供 德基艺术博物馆

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邱昆峰:以山川为师 逐地质之梦

舞者华宵一的离开与归来

何雨珈:好好吃饭,也是一种英雄主义

姚晓峰:人生就是在不断补足自己的短板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王欣瑜:保持初心,享受比赛和网球本身

孙峥:以生态理念描绘城市生活

白客:找自己 不停歇

郑妮娜力:尽心尽力

汪冰:心之所向 使人自由

田沁鑫&贾一平:创新不计成败 突围才是最好

张澍田:做人、做事、做学问

胡杏儿:忙碌是一种幸运

吴彦姝&奚美娟:心灵相通 成就彼此

陈萨:弹奏永远指向内心

策展人祝羽捷:探索爱、治愈、成长的可能性

点击以下封面,一键下单新刊

「 2024年6月13日 赵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