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络上,“历史的垃圾时间”这个词频繁被提及。

这个概念源自经济学家米塞斯的理论,指的是,“当某段历史正处于违背经济规律、个人又无力改变、且必然走向失败的阶段,那么这个时代就被认为是进入了所谓的“历史的垃圾时间”。

就像篮球比赛,有时两队的得分会非常悬殊,在逆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情况下,双方的主教练往往会心照不宣地开始换人,保存主力球员的体力,来为下一场比赛做准备。

这时,主力球员会被替换下场,而替补球员则被派上场,尽管这可能对观众来说是一种敷衍。

而这段毫无价值的时间,就被认为垃圾时间。

而对应到历史,在公元878年的黄巢之乱期间,唐朝的人们可能并未意识到他们的王朝已经开始步入历史垃圾时间;

1587年万历十五年的明朝人,1894年甲午战争时的清朝人,可能也未能预见到他们所处王朝已经步入历史的垃圾时间;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时的苏联公民,同样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国家正走向历史的终结。

然而我们需要借鉴的一点经验是:柏林墙崩塌之前,没有人相信它会一朝灰飞烟灭,崩塌之后,没有人相信它会支撑那么长久。

身处于时代中的我们,是否正处于历史的垃圾时间,可能要留给后人来评说。

但我今天想写篇文章聊聊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看法。

当然,我可不希望给你制造什么焦虑,让你睡不好觉。

我只是觉得当一个社会存在许多敏感和禁忌的话题时,这往往反映出其内在的脆弱性和缺乏适应力,表现出对自身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不自信。

咱至少得敢去触碰这话题,而不是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地里,当作无事发生过。

那些年我们对峙过的绝望

那些年我们对峙过的绝望

当前,我们的确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恶性案件问题,社会撕裂问题,比如烂尾楼问题,比如地方债问题,比如干部腐败问题,比如出生率偏低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

加上如今互联网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尤其是负面消息,一个社会事件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迅速扩散至全国各地。

以至于历史的垃圾时间这个词被频繁提起,人们开始确信自己正处于历史的垃圾时间里。

前面提到的这些问题是否严重?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们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嘛。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解决问题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解决了一个问题,往往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发展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识别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达到一个没有问题的完美状态。

诚然,在经过中美大博弈时期叠加口罩三年,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剧变,进而各行各业均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变化。

如果将二十年前的舆论环境放到今天(公知遍地,意识形态被渗透成筛子,历史虚无主义盛行,就连国外的空气都是甜的),有些社交媒体可能已经见证了无数次的所谓"亡国论"的传播。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历来都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而是充满了跌宕起伏和重重危机。

把时间往回倒30年,那时候国际上关于“中国崩溃论”的言论甚嚣尘上,就连很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也十分绝望,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悲观的时刻。

在1998年左右,中国面临了外部的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内部的国有企业普遍亏损问题,导致数千万工人面临失业的风险,同时,国有银行也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

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下岗潮。

对于那时候的国有企业的员工来说,他们通常将工作单位视为自己的家。

下岗对他们来说,不仅是失去了工作,更是被无情地抛弃,那种失落和绝望的情感可能是我们难以完全体会的。

数据显示,1996年中国国有企业职工人数约为1.1亿,而到了2002年,这一数字已经减少到不足7000万。这意味着在短短几年内,国有企业职工的数量减少了约4000万。

当时的下岗现象是出于无奈的选择。1998年,国有企业亏损的比例高达47.4%,总亏损额达到了1960亿元,这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在当年中央财政收入仅为9875.95亿元的情况下。

在那个时期,各个城市都面临着极大的混乱。企业下岗职工的抗议活动频繁发生,他们堵塞道路、拉起横幅,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和不安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这种绝望的情绪,我们还经历了1988年的价格闯关失败,1992至1994年的通货膨胀,以及像厦门远华走私案这样的重大案件,还有JD经商等社会问题。

与那个时代相比,我们现在的国家实力有了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也经过调整,变得更加合理、健康和可持续。

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资源来应对国内外的各种危机。

因此,当前遇到的困难与过去相比并不算什么,而且这些困难也只是暂时的。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我们朝着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的步伐将依然坚定不变。

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历程,走了很多弯路,但是回头看那何尝不是涅磐重生。

普通人该如何自渡?

“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唯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生当现在的中国人,悲观资料太多了。”——梁启超《致孩子们》

在上大学的历史课上,我听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就是无论世界再怎么混乱,历史老师都很少选择自杀,他们普遍认为活着总比死去要好,为啥?

就是因为这些学历史的见识了无数的历史事件,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各种复杂的情况都有所了解。

因此,他们往往能够以更加开阔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遇事不往心里去,最终能够安然渡过难关。

当历史似乎陷入了停滞不前的阶段,个人的时间实际上变得更加宝贵,更加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利用。

历史有垃圾时间,但是个人没有垃圾时间。

当历史的垃圾时间不可避免时,个人不能把自己活成垃圾的样子,否则就会沦为庸庸碌碌的牺牲品,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处在历史的垃圾时间,要多读书、多运动、更要活得久,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尽管面临危机,但其中也孕育着转机,在最为严寒的季节,正是新生命和新机遇萌生之时。

正如梅花之所以能在寒冷中绽放并散发出持久的香气,是因为它经历了严冬的考验与培育。

写在最后

写在最后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挑战和难题。这些困难不仅存在于过去,现在同样存在,而且未来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当前的困境和未来的挑战就停滞不前,陷入消极和颓废。

生活会落井下石,但太阳照常升起。

正如长征的历史壮举,红军在渡过大渡河后,还必须面对险峻的大雪山,随后还有沼泽地的考验。

他们不仅要应对敌人的追击和封锁,还要克服极端的自然环境,同时还要抵御内部的分裂势力。

尽管困难重重,但长征精神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我们都应勇往直前,积极应对。

面对所谓的“历史的垃圾时间”,我们可能需要进行一场长期的斗争,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

由于垃圾时间的持续期和终点都是未知的,我们不仅要保持乐观的态度,更需要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时间进行竞争,考验我们的耐力和持久力。

历史宛若波涛汹涌的黄河,在其漫长的流程中,会遇到浅滩、干旱,也会遇到大坝。

有时候,黄河似乎被山峦阻挡,只能绕道而行,形成巨大的弯道;有时又被大坝截断,只能在水库中打转。

然而,无论遇到何种阻碍,黄河终将汇入大海

这些停顿、绕道、甚至暂时的断流,并不是黄河的终结,而是其漫长旅程中的一部分,是它不断前进的必经之路。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总是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