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时候,曾经问太子少傅,宰相卫灌,为何魏蜀吴三家都未得天下,卫灌道:“魏蜀吴三国开国之主均是人杰枭雄,奈何生在一时,若相差数载都可一统天下”。意思很简单,生错时代了,他们如果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三位都有可能一统天下,晋武帝司马炎又问:“最终为何我司马家得天下”,卫灌道:“天命在晋”。

晋武帝司马炎听后洋洋自得。实际上,卫灌没说实话,原因就是你司马家缺德。这里就延伸出一个问题。曹魏皇帝短命,托孤不当,所以才让司马家钻了空子。从三国政治架构来看,三国皇帝都因为后来是幼主登基,老主托孤,可惜,就蜀汉成功了,曹魏和东吴都失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里面曹魏的托孤最失败,直接把魏国给托没了,东吴托孤国家内乱,唯独蜀汉很平稳,就内政而言,蜀汉是最稳定一个,三国老皇帝托孤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说白了就是董事长年幼,让职业经理人帮扶,但曹魏最惨,公司改制了,东吴为了股权大大出手,虽然最终保住股权,但资产已经大幅缩水。但为何魏蜀吴托孤的目的一样,而结果却大有不同呢?

首先来看蜀汉刘备的托孤,刘备60岁登基,在位2年。刘备的托孤是在夷陵之战以后,刘备托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然也有些急迫,托孤大事居然是在白帝城,甚至都没有回到成都,这里面既有身体原因,也有内心的惶恐,从刘备兵败到刘备驾崩,刘备在白帝城呆了十个月,可见托孤是比较仓促的。刘备考虑的托孤人选有两个,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诸葛亮是当时跟随刘备创业的嫡系班底里职务和能力最高的一个,诸葛亮时年42岁,属于刘备荆州派系人士原始股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李严则是益州本土人士,虽然来的晚,但入股最多,属于益州本土派代表,诸葛亮的地位要高于李严的。但军权归于李严,行政权归于诸葛亮,李严的职务是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诸葛亮的职务是丞相,益州牧,司隶校尉,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但诸葛亮的地位职务始终要高于李严。二人的年纪应该差不都多。

刘备安排两个人托孤的原因是:一方面是必须绝对确保自己刘氏掌握最高权力,和以诸葛亮为首的等荆襄豪强的主导执政地位,就是要由原始股执政。刘备还是相信诸葛亮这样的自己人,但刘备到益州就是外来户,从蜀汉现实现实执政角度考虑,必须也要有益州的本土人。李严就是益州本土的代表,本土派可以参政,但不能决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从实现北伐大业的角度考虑的,刘备也只有重用诸葛亮。当时在刘备看来认为当务之急是安定内部,保住蜀汉这份基业,再图“大事”,即恢复汉室。刘备选择在曹丕篡汉之后才登基称帝,给汉献帝上庙号,就是为表明他自己为汉室正统的延续, 但同时也是为了表明他与曹魏政权势不两立的决心,这个政治大旗必须要高举,这是蜀汉存在的法统所在。克复中原,恢复汉室”是蜀汉的政治旗帜。

刘备去世以后,这面旗帜就是蜀汉存在的最重要的基础,刘备死后,诸葛亮、姜维二人能够延续北伐中原这个政治任务,也说明刘备托孤人选的选择也算是达到了他的目的,当然也间接实现了保住蜀汉基业的遗愿。可以说,三国里面托孤最成功的就是刘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分析一下东吴的托孤,和蜀汉仓促托孤不同,东吴孙权这边托孤要早于刘备,可谓从容不迫,孙权在位二十四年。七十一岁驾崩。东吴实际上,最合适的托孤大臣应该是陆逊。但由于在太子问题读上发生分歧,又加上陆逊早死,所以陆逊的早逝是东吴最大的损失,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党争,朝局出于动荡不安。

而且一直延续到东吴覆灭的时候。孙权之所以托孤给诸葛恪也是无奈之举,第一就是孙吴二代确实没人了,诸葛恪是孙权一手培养和带大的,知根知底,也是当时被认为才华最为出众一位,家世名望也足够。而骠骑将军朱据, 太子右部督吕据,平魏将军、乐乡督施绩,武卫将军孙峻,都是孙权考虑的人选,但人脉资历都不如诸葛恪,而陆抗、步协年纪又小,不足以服众、陆逊一死,诸葛恪直接接任陆逊的职务。但诸葛亮、诸葛瑾、陆逊全都担心他的性格。(刚愎自用,性格疏忽,不能容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权死前招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五人处理后事,实际上就是以诸葛恪为首的托孤大臣但这个班子不合适,诸葛恪和滕胤是亲家,但跟孙弘却是仇深似海,诸葛恪和孙峻也不对付,当年几个人在争太子的时候,也是各保其主,中书令虽然是诸葛恪担任。

但权力却很分散。孙权死的时候。诸葛恪50岁。官居丞相、荆、扬州牧,太傅,中书令,阳都侯。诸葛恪上台后本是一手好牌,都是让自己独断的性格给败光了。就凭诸葛恪在东关之战击败曹魏,就凭这份功绩就能稳定朝局。但诸葛恪托孤秉政一年就死于孙峻之手,诸葛恪失败除了他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诸葛恪犯有原则性政治错误。东吴最大的政治原则就是要“保江东”。从来没有想统一天下,而诸葛恪意图统一天下,违背东吴地方实力派和世家意愿。又加上诸葛恪得罪整个朝臣的利益。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简单地说说曹魏,曹魏最大的失败在于皇帝短命,曹丕,曹睿都是英年早逝。曹魏皇帝都基本上不重用宗室,导致大权旁落。还有就是曹魏托孤失败所托非人,但曹睿托孤失败真的不怨他自己,最初曹睿托孤叡在决定辅政大臣的人员名单时,根本并没有司马懿的名字

曹睿知道司马懿的能力和影响力,所以让司马懿出镇关中,排除在中枢之外,曹睿没有亲生儿子,养子曹芳此时只有八岁。曹叡设定的辅政大臣是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这五个人的共同点都是都为宗室。五个辅政大臣没有文臣,都是武将、而当初他爹曹丕设立辅政大臣的时候,却是文武并重。曹真与曹休为宗室执掌军权,但陈群和司马懿却是文职。控制国家行政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曹睿的托孤诏书却遭到了反对,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对此表示了不满,两个给皇帝当秘书的居然敢反对国家托孤大事。那二人是如何操作并“篡改遗诏”的呢?曹叡在临终前,意识还比较清醒时,任命曹宇为大将军,但被曹宇力辞,理由是自己实在没有能力胜任。(有自知之明)。

还有就是胆子小。大将军离皇位太近,曹宇作为曹叡的亲叔父,如果接任了这个职位,干的好还行 。如果不好,就得户灭九族。与其如此,还不如一开始就干脆不干。曹宇撒手不干,大大出乎曹睿意料之外。一时之间又不知道找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宇不干,那当时,最合适的就是名望,资历和能力都不错的夏侯玄,但偏偏曹睿看不上夏侯玄。早些年便被曹叡贬官。而自曹真死后,宗室之内,已几乎没有可用之人。就在曹睿无奈之际,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二人就提议由曹爽和司马懿两人辅政吧。刘放和孙资与夏侯献和曹肇不睦。不希望二人辅政。已经快死了的曹睿也是二乎了,推翻了原先遗诏,把司马懿和曹爽召进宫中。由二人辅政。

司马懿与曹爽两人,不论是在能力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绝不对等一个是冢虎,一个是家猪。其结果可想而知。回顾曹叡的整个决策过程,没有任何的朝廷重臣以及宗室参与其中,只有孙资、刘放两个近臣一句话。孙资、刘放还不是司马懿的人。曹爽之所以能成为帝国最主要的权力者,仅仅因为他是宗室,如果抛开这种原因,曹爽说什么也没有机会、没有资格与司马懿相提并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曹魏权力架构来看,那就是曹氏皇族势力越来越弱小,而各大豪门势力却是越来越大了。司马懿就是代理人而已。即便没有司马懿,也有别人。当然,如果司马家后来不篡位,司马懿实际上就是一个完美的臣子形象出现,他是国家的栋梁、又事事循规蹈矩恪守臣子的本分。与诸葛亮评价差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