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大西洋月刊》6月23日文章,原题:印度正在搭建巨型河流网络以解决干旱问题,但学界对此存疑 有的地区赤地千里,有的地区洪涝成灾,印度一直在找寻平衡之道,如今他们的梦想即将成真?

百年大计连通水脉

印度即将开展一项百年大计,连通彼此相隔的大江大河,形成从喜马拉雅山脉到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的大型水利网络。内河联网计划一旦成功,印度国家水务局建设的30条运河将确保每年有29.18万亿立方千米的水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数千万公顷农田如久旱逢甘霖,水力发电也将得到进一步保障。专家称,这项预计耗资1680亿美元的水利项目“功在千秋”。

类似性质的水利工程全球各地都有。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每年能让数百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横跨1432千米。马哈威利河流域的水利工程让斯里兰卡的食品安全和居民收入有了质的飞升。专家表示,印度的内河联网计划也能带来一定经济收益,但代价是民众居所流失和土地资源锐减。

质疑声音不断

然而,该计划已然箭在弦上。印度水务局局长博帕尔·辛格称,印度政府将该项目视为重点民生工程,正在全力推进建设首条运河,其连接印度中部的肯河和贝特瓦河流域,项目的建设合同也即将签署。不过,科学家和水利政策专家纷纷提出质疑,担心政府并未对大规模水资源调动的潜在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每年的季风期,印度部分地区的降水有1/4来自“循环降水”——一个地区蒸发的水以雨水形式降落到其他地区。专家说,大规模调动水资源将影响这一自然循环。研究数据表明,该项目会导致部分干旱地区的9月降雨减少12%,这无疑将加重这些地区的用水压力。专家称:“该计划的落脚点是假设各流域彼此独立,一地的富余水源可以补足另一地区;但它们实际上隶属同一水体系统,局部变化可能带来连锁反应。”研究表明,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水资源过剩的印度河流域,其降雨量正在逐年减少,这无疑让该项目的价值更加存疑。

如今的印度内河联网计划始于1980年,其设想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彼时,来自英国的灌溉工程师亚瑟·托马斯·科顿提议将印度南部的主要河流连接起来,以改善灌溉效果、提升运输的效率并降低成本。20世纪70年代,有人设想将印度两条主要大河,恒河和卡韦里河连接起来。多年来,政府在这项水利工程上的立场一直摇摆不定,直到2012年,印度最高法院开始敦促政府开展工程。但项目仍然搁置到了2014年。由于工期延误,长达220.48千米的肯—贝特瓦运河建设预计将花费数年时间。非盈利组织“南亚水坝、河流和居民网络”协调员希曼苏·塔迦尔认为,项目进度缓慢是合理的,但对透明度存在质疑。作为最高法指定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他仍然无权访问用于进行区域水资源情况判定的水文数据。

同时,首条运河建设更是将摧毁大面积的野生老虎保护区和约200万棵树。塔迦尔称,该项目还可能会影响长吻鳄、秃鹫等物种的生存。

有替代方案吗

印度水务局的辛格称,政府正在对每一条运河的环境影响展开具体评估,以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他说,项目落地的最大挑战在于确保各邦在水资源分配问题上达成共识。辛格乐观地认为,该计划的有效实施将极大限度地解决印度的用水危机。该项目仍基本处于蓝图阶段,许多水务专家都在敦促政府考虑雨水收集、地下水处理和作物多样化等其他代替方案,以更稳健且经济的方案妥善处理水务问题。(作者苏施米塔·帕塔克,华泽勋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