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南省伊川县烟涧村迎来一件大喜事,全村年产值达到了1.6亿元。

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年产值?

答案是:靠“造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烟涧村有一位“造假大户”叫做方兴庆,此人不仅爱“造假”,还爱带领全村一起“造假”。这不,在他的带领下,全村脱贫致富,走上了飞黄腾达的道路。

那么,方兴庆究竟是如何“造假”的呢?

一面青铜镜打开致富路

“看看看,成天就知道看这些破书,光看书能把米缸填满?”

方兴庆像往常一样,拿着本青铜画册坐在门边津津有味的看起来。

对于方兴庆的行为,妻子十分不满,农民是靠地吃饭的,成日花费时间去研究这些玩意有什么用?难道米会自己从地里跑到缸里?

妻子的碎碎念,方兴庆听在耳里,从不放在心里,照他看来,妻子口中的“闲书”,是非常珍贵的宝贝,通过研究它们,他仿佛穿越历史,回到了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兴庆是村里有名的“历史书籍爱好者”,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翻阅历史书籍、文物画册,有时候为了一本书,不惜徒步几十公里到县图书馆去借阅。

在外人看来,方兴庆对历史书籍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不少人笑话他一介老农民干着教授的活,成天研究没用的。

对于大家的嘲讽,方兴庆只是摆摆手,从来不做解释。

直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大家的看法。

1963年,方兴庆从一个朋友手里买了一面青铜镜

这面青铜镜花纹繁复、十分精美,一看就是工匠精心打造的,方兴庆爱不释手,每天捧着镜子细细研究。

不过,遗憾的是镜子的背面有一块瑕疵,虽然不大,但也让人看了难受。

如此精美的物件有瑕疵,方兴庆心里不得劲,于是产生了一个想法,他要修复好这面青铜镜。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尽管方兴庆每天都在研究古玩,可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修复青铜器难如登天。

但方兴庆偏偏不信邪,他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把青铜镜修复好。为此,他查阅大量的资料,四处请教铜匠师傅。

等到把修复知识学得差不多后,方兴庆开始了自己的修复大计。

他先是找来一些破损的铜器练手,然后根据铜器的破损程度去锈、矫形、配缺、翻模、刻纹,最后打磨、补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环接着一环,细致而认真。

经过几个月的练习,方兴庆的手艺越来越娴熟,修复的铜器看不出丝毫的瑕疵。

有了基本功兜底,方兴庆终于敢放开手修复青铜镜,他仔细研究青铜镜破损的地方,耐心的进行配缺、刻纹。

经过一系列的修复,青铜镜的瑕疵之处终于不见踪影,一面完好无损的青铜镜呈现在眼前。

方兴庆高兴得睡不着觉,逢人就把青铜镜拿出来显摆。

大家都知道方兴庆手巧,能修桌椅板凳,想不到他还有修复青铜器的本事,这件事在村里传开之后,大家纷纷跑到方兴庆家里看镜子。

方兴庆乐得合不拢嘴,觉得几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殊不知他与青铜器的缘分才刚刚开始。

当时,有一位古玩商跑到烟涧村搜罗宝贝,正巧看到方兴庆有一面古色古香的青铜镜子。

古玩商对镜子非常感兴趣,他拿过放大镜仔细观察,也没有发现方兴庆修补过的痕迹,甚至夸赞这面镜子保存得很好。

古玩商爱不释手,开出100元的高价,买走了方兴庆修复好的青铜镜。

当方兴庆从古玩商手里接过钱时,他有些不敢相信,因为在60年代,100元是笔巨款,米和肉才卖几毛钱,100元足够一大家子花上一整年。

方兴庆把钱拿回家后,妻子高兴坏了,再也不嚷嚷他看闲书了,也不阻止他研究古玩了,甚至为了让他有时间“做研究”,主动包揽了地里的活。

这让方兴庆受宠若惊,但他知道,一切的改变皆是源于那面带给他财富的青铜镜。

既然这是一条生财之道,何不利用这条道解决家里的经济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赚到第一桶金的方兴庆意识到完整的古玩能卖到高价钱,如果自己从这方面入手,说不定能找到一条发家致富的好道路。

带领全村脱贫致富

有了赚钱的思路,方兴庆说干就干。

他决定参照一些青铜文物,仿制出工艺品。这样既不犯法,也能卖个好价钱。

为了仿制的工艺更加真实,他又向一位铜匠师傅,学习鎏金技术。

正所谓,兴趣变工作,事半功倍。开始仿制青铜器的方兴庆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乐此不疲的制作模型,进行浇铸。

他先从最简单的铜钱、铜兽开始仿制。

起初,仿制的过程中碰到不少难题,比如制作的模型容易损坏,雕刻的纹路不显,或者浇铸出来的质感不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包围着方兴庆,但他都没有放弃,用十足的耐心寻找问题的根源,很快便迎刃而解。

手艺日渐娴熟以后,仿制的青铜器也朝着复杂的样式变化,像铜壶、铜鼎这些能够叫上名字的器物,方兴庆全都仿制了一遍。

成品出来后,方兴庆仔细检查,个个样式精美、毫无瑕疵,剩下的问题就是把它们卖出去换成钱。

可是该怎么售卖才有人买呢?朴实如方兴庆,思考良久后,决定挨家挨户上门推销。

为此,方兴庆准备了一根扁担,将青铜器放在竹筐里,像走街串巷的卖货郎一样,挑着担子四处推销。

方兴庆仿制的青铜器做工精细、价格实惠,一拿出来,就受到买客的欢迎,大家争先恐后询问价格,不出一会,筐里的青铜器就售卖干净了。

依靠这个法子,方兴庆的腰包鼓起来了,再也不用为家里的生计发愁了。

而方兴庆仿制的手艺也越来越厉害,他仿制的一款“战国牛鼻象背铜镜”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不少文物专家需要再三鉴定才能看出其中的不同。

最后,这面镜子以200元的高价卖给了一位喜爱古玩的收藏家。

有了这门手艺,方兴庆逐渐成为十里八乡的名人,大家都知道他靠此法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不少人前来打听青铜器的仿制方法,想学习这门手艺。

但是,面对前来讨教方法的人,方兴庆犯了难,毕竟有一句老话说得好,“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铜器是稀罕物,会制作的人并不多,这才有市无市,如果大家都学起来了,那么就不值钱了。

而且方兴庆也很害怕被人抢了饭碗,毕竟这是自己辛苦研究出来的东西,轻易教会别人,怎么说都吃亏。

可是一想到乡里乡亲的,许多人家中经济困难,方兴庆又不忍拒绝前来讨教的人,最后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向全村公开青铜器的仿制工艺。

事实证明,方兴庆的选择没有错。在他的带领下,烟涧村这个贫瘠的地方,小工坊一间又一间的立起来了,仿制的青铜器销往全国各地。

带动全村富起来,对于方兴庆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而烟涧村也成为最有名、最令人羡慕的村子,大家谈及青铜器都绕不开烟涧村。

手艺精湛,涉嫌“走私”

一朝成名,方兴庆成为烟涧村的“红人”,但他骨子里依旧是个淳朴的人,在售卖青铜器时,他不止一次的提醒买家,这是工艺品当不得真。并且也让村民们,在售卖的过程中,如实相告。

本以为这样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可没想到,麻烦还是找上他了。

1981年,临近除夕的烟涧村正沉浸在一片喜洋洋的氛围中,方兴庆也正在家里捯饬物件。

突然一阵急促的警笛声打破了烟涧村的祥和,几辆警车停在方兴庆家门口。

警察从车上下来后,直接步入方兴庆的院子,问道:“谁是方兴庆?”

听到声响的方兴庆赶紧放下手中的物件,起身回答道:“我是。”

看着院子周围堆满的青铜器,警察心想:“好家伙,可算是找到窝藏地点,抓对人了!”

随即拿出手铐,将方兴庆铐上带走。

如此大的阵仗,引得村民们纷纷跑出来观望,只见方兴庆被押进了警车里,大家惊呆了,他们的带头人到底犯了啥事,被警察带走了?

方兴庆究竟做了什么违法的事情?

原来,洛阳公安局查获了一批走私文物,这些文物量极大,引起上级部门高度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物是历史的沉淀,是国家的宝贝,涉嫌文物走私,是一项重罪,为将案件调查清楚,上级部门当即请文物专家来鉴定。

经过仔细鉴定,专家发现这些文物都是仿制品,不是真正的文物。

而且,警察根据走私者的口供得知,这些文物全部来自烟涧村,一个叫做方兴庆的老人制作的。

警察局这才顺藤摸瓜,赶到烟涧村去抓人。

到了警察局后,方兴庆如实交代了仿制青铜器的过程,以及使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并且解释,自己仿制的青铜器都是以工艺品的价格售卖,卖的时候,也告知买家是工艺品,不能当真,绝对没有打着文物的噱头。

后来,经过警察的深入调查,发现方兴庆所言句句属实,既没有把赝品当真品卖,也没有涉嫌走私,也就构不成犯罪了。

只是震惊于方兴庆仿制的手法已经到达登峰造极的地步,仿制的青铜器单凭肉眼是很难看出真假的,就连专家也要鉴定上三四遍,才敢确定结果,可见青铜器精美的程度。

回到家的方兴庆长吁一口气,所幸这次没有造成太大的麻烦,但也让他心有余悸,为了避免日后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方兴庆决定在铜器的底部印上落款,这样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仿制品。

对于方兴庆的做法,村民们纷纷效仿,这样一来,就能从源头上杜绝不法分子想利用文物从中谋利的念头。

“青铜器第一村”

时光飞速流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烟涧村已经成为青铜器生产第一村,青铜器远销海内外。

到了2020年,烟涧村年产值达到1.6亿,整个村庄3550人口,人均产值近5万元。

这对于曾经贫瘠的烟涧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都要归功于方兴庆老人。

曾经的方兴庆只是一位热爱历史、古玩的庄稼汉,现在的方兴庆是青铜器工艺的传承人,这一切皆是源于他的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若当初不是他愿意花时间去钻研,去行动,那里会有今天的成功?

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是留给努力的人。在制造青铜器的路上,方兴庆付出的不只有时间,还有无数的汗水。

虽然他文化程度低,只是一介农民,但他靠着一份手艺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可以说,普通的是他的人,不普通的是他的心和手艺。

“鬼儡丰神箫鼓外,报酬事业榷陶中。”

在生活里,只要拥有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看似平平无奇的双手,也能创造出精美绝伦、独领风骚的作品。

而方兴庆正是这样一位平凡且独特的人,在这个世界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