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我军很多指挥员都配有多支手枪。当时最常见的战斗用手枪,就是各型驳壳枪,已经成为在前方指挥战斗的指挥员的标配了。

而当时最为常见的,就是“撸子护匣子”,即随身带一支驳壳枪战斗用,再带一支撸子手枪用于近战快速拔枪对敌。有的高级指挥员,往往还带第三支的隐藏护身手枪。

以东北抗联的杨靖宇将军为例,他随身就是带一支大镜面匣子枪、一支柯尔特撸子手枪、一支柯尔特掌心雷自卫手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相比之下,王司令员的第三把自卫手枪,却是不常见的六发左轮手枪,而且这把枪才是他最喜欢的,据他回忆,左轮手枪作战时可以一手拿枪、一手抓很多子弹,可以边射击边补充子弹,不像一般手枪还要换弹匣,会耽误时间而且造成射击中断。

另外左轮枪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不怕瞎火,万一打不响的话,可以直接转动轮子进行下一次射击。这对于当年子弹极少、多数还是复装子弹的八路军,那可是非常重要的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枪除了罪行累累之外,还有个缺点是容易卡壳和走火。当时的二十二团团长左叶和警卫员,就曾经遭遇过两个人三把王八盒子同时卡壳的情况,要不是旁边的小战士机警来救,那就真的要糟糕了。

而王长江司令员讨厌王八盒子,却是因为一次惨痛的事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