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濮塘荷塘三色。通讯员 吴洁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大美濮塘。通讯员 濮勇 摄

近年来,花山区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强”的农业发展定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村和谐美丽、农民持续增收,一幅幅“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顶格调度,层层压实

绘就和美乡村“奋进蓝图”

高位推动强机制。花山区委、区政府将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区委“一号工程”全力推进,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出台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完善议事协调、督查调度、考核奖惩等机制,构建全区“一盘棋”工作格局。规划引领绘蓝图。锚定示范样板区定位,主动跟进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相关规划修编,重点打好“市区牌”“南京牌”,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坚持“多规合一”,挖掘村庄特色,以濮塘镇一体为单元,打造示范片。优中选优创精品。结合该区实际,根据甄选标准,确定濮塘村、双板村分别作为2023年、2024年精品示范村,力争精品示范村建设起好步,带好头,并联动其他乡村提前谋划项目,编制高质量的“一村一方案”,为后期和美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聚焦优势,提速增效

做强和美乡村“主导产业”

建强濮塘茶果示范园。花山区以点带面推进农旅产业建设,打造“九龙茶香”茶叶提质项目。完成九龙坳茶叶生产基地扩模增效、提升管护和茶园研学配套设施建设。打造草莓主题产业园,规划核心种植区域和生态高架基质栽培示范基地。聚力项目融合多业态。面向长三角康养休闲度假区定位发展,推行体验农业,创建文旅村落品牌。持续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打造“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乡村旅游活动目的地。构建产业发展强链条。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截至目前,花山区共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家庭农场56家,稳定发展合作社30家,培育发展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1家。

夯实基础,服务为民

筑牢和美乡村“群众地基”

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花山区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做好乡村道路日常养护工作。开展濮塘全域风景道建设项目,串联镇内核心项目,激活景观。开展皖苏最美骑行道项目建设,打造皖苏地区旅游新品牌。高效率促进公共服务提升。整合基层卫生健康资源,按规定配备村医,满足群众就医需要。加大送教支教力度,培育乡村骨干教师。实现8个村级养老服务站全覆盖。完成濮塘乡村会客厅、农家大锅灶建设,传承勤劳节俭美德。高质量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施“诗画桃源”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对“精品村”进行提档升级。实施农村“三大革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5%,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

共富利民,激活引擎

积蓄和美乡村“强劲动能”

因地制宜谋发展。花山区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培强扶优”工程,村“两委”领办创办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搭建新的经济增长平台全区集体经济总量上台阶、增速位居全市前列、产业结构明显改善。创新模式促增收。探索农文旅融合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开发乡村旅游业,增加集体收入。“漫游心湖”户外运动休闲部落项目初步建成。强化队伍育人才。开展“乡创濮塘”农创客交流平台建设,建立乡贤人才库,引导乡贤回乡创业投资。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高素质农民。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组织农场主、民间手艺人等申报乡村振兴人才职称。

深耕内涵,创新打法

注入和美乡村“文化之魂”

深挖文旅结合。花山区打造濮塘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挖掘“花山剪纸”等农村非遗项目,在乡村旅游节等节日活动中植入,参与人数超万人。加强保护千年古树“白母树”,修整古树周边环境,挖掘古树历史文化,建设历史文化展示场所“白母书院”。用活红色资源。依托“九龙坳”茶产业基地和1938江东第一党支部旧址,开发以茶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两条精品研学路线。持续举办革命故事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传承乡土文化。利用濮塘老街原办公楼打造濮塘乡村振兴展示馆,展示、传承、保护、发扬濮塘乡土文化,宣传濮塘农文旅融合成果,展销农特产品,扩大濮塘文化知名度。建设濮塘村史馆,弘扬村庄历史文化。

来源: 马鞍山日报 作者: 通讯员 潘乔乔 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