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专注于认知障碍数字疗法的医疗科技公司脑动极光再次向港股发起冲击。此前,脑动极光曾于2023年8月8日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极度“缺血”的脑动极光对IPO融资迫切。作为目前国内该领域商业化收入最高的公司,脑动极光仍处于亏损状态。其商业化进展缓慢,不免令投资者忧虑其发展前景。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大幅波动、销售开发费用尤其是会议费用急剧膨胀。在如今医药反腐大背景下,脑动极光的上述情况也引发了投资者对其合规性的担忧。

商业化前景存疑

成立于2012年的脑动极光,是国内首家将脑科学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开发出针对认知障碍的医疗级数字疗法产品的公司。公司产品管线涵盖由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及儿童发育缺陷等诱发的广泛的认知障碍的测评和干预。

截至2024年3月20日,脑动极光的核心产品-脑功能信息管理平台软件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已就四种主要类型认知障碍的八种适应症实现商业化,且正在开发另外21种认知障碍适应症。期内,该系统已纳入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医保报销目录。

从财务数据来看,2022年及2023年,脑动极光实现营收0.11亿元、0.67亿元。其中,院内系统集成软件解决方案收入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期内分别录得收入为407.5万元、4122.4万元,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36.1%及61.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Wind

高比例的研发支出,显示脑动极光是一家“含科量”满满的企业。招股书显示,2022年及2023年,脑动极光的研发开支分别为0.68亿元、0.91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598.95%、135.02%。

据介绍,脑动极光目前已开发两项核心底层技术,即虚拟人技术和AI技术,作为系统及其他产品和候选产品的基础。不过,公司产品相关的若干AI驱动技术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

或许是商业化进展缓慢,导致脑动极光一直处于极度“失血”状态。2021年-2023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6.98亿元、5.02亿元、3.59亿元。

常年的亏损令脑动极光的现金流捉襟见肘。截至2023年末,公司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4631.5万元。

“现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可能不足以使我们完成所有的全球开发或为预期的适应症商业化推出我们目前所有的候选产品以及投资于其他项目。”脑动极光坦言,如果不能及时筹集资金,公司将被迫推迟、减少或取消研发计划或未来的商业化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脑动极光还存在“大客户依赖症”。2022年和2023年,该公司来自五大客户的总收入分别为830万元和5080万元,占同期总收入的73.1%和75.6%。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440万元和2680万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39.1%和39.9%。

由此可见,公司来自单一大客户及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均呈现增长趋势。倘若重要客户减少采购或发生变动,将对脑动极光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脑动极光的第一和第三大客户同时为公司的供应商。据招股书披露,这两大客户均为公立医院,脑动极光最初通过研发合作开发系统与二者结识。

毛利率大幅波动背后,合规性待考

结合前次招股书披露的数据,脑动极光2021年-2023年毛利率分别为56.7%、29.2%、47.7%,期间毛利率出现大幅波动。

其中,提供院内系统集成软件解决方案的毛利率由2022年的16.8%增加至2023年的49.5%,提供院外系统集成软件解决方案的毛利率由2022年的42.9%增加至2023年的58.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营收、毛利率情况,来源:招股书

对于毛利率的大幅波动,公司解释称,主要由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在系统的售后使用及运营以及其他服务方面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以确保采用公司系统的医院认知中心顺利运营,导致2022年产生的经营成本费率增加。

钛媒体App注意到,为脑动极光认知中心运营提供支持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B主要从事市场研究、会议服务、技术推广及销售医疗器械,其服务费占总销售成本的比例高达42%。

根据招股书,2022年、2023年,脑动极光的销售及分销开支依次为1192.8万、3839.9万;公司向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提供市场开发及服务的开支为583.4万、2243.0万;其中,分别产生会议费7万和7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销售及分销开支,来源:招股书

也就是说,脑动极光2023年销售与分销开支同比增长221.92%,市场开发及服务开支同比增长284.47%,其中会议费同比增长了9900%。

对于销售及分销开支的大幅度上涨,脑动极光称,主要是由于加大力度探索业务合作机会,以接触更多的医院及其他客户,并提高产品的行业认可度及认知度,从而带动市场开发及服务开支增加。购买系统的医院数量由2022年的17家增至2023年的75家。该增加亦由于公司组织或出席的活动及会议数目增加。此外,2023年,脑动极光亦产生与雇员有关的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810万。

那么,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等是否存在通过推广活动进行商业贿赂或变相利益输送?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座谈会等各类推广活动所涉费用的真实性如何?推广服务费率与同行业公司相比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是否存在费用过账、商业贿赂情形?钛媒体App注意到,2023年9月,中国证监会曾就上述经营合规性等问题要求脑动极光进行补充说明。

近年来,随着医药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医药股普遍承受着较大舆论压力,相关企业的高销售费用情况更是被不断诟病。作为销售费用下的一个重要项目,会议费也被视为容易引发商业贿赂的重要环节。

此种背景下,脑动极光短期内销售开支、尤其是会议费用急剧增长,需要对投资者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马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