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说的是立秋节气,往往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日前后。

虽然现在距离立秋还有段时间,但是很多人就已经开始关注立秋节气了,特别是对于立秋节气是“早”还是“晚”很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因立秋节气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当年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

而且立秋节气的含义,指的就是农作物快要成熟了。在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立秋的解释是:“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另外在《说文解字》对“秋”解释:“秋,禾谷熟也。”,也就是说,立秋节气后,像禾谷等农作物就成熟了,收获的季节也到来了。

另外关于立秋,在民间还有“早秋丢,晚秋收”,而今年是在农历的七月初四日立秋,那算是早秋,还是晚秋呢?又有什么说法?我们一起来提前了解下吧!

(1)今年是“早秋丢”,还是“晚秋收”呢?

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立秋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

每年斗指西南,也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位,即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便是立秋之日。其时间是在每年的公历8月7、8日或9日,而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7日,农历是七月初四日。

立秋的含义,在于“立”字,意为开始。立秋的到来,意味着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然而,立秋并非真正气象意义上的秋天,因为此时暑气未消,天气依然炎热,故有“秋老虎”之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在民间还有“秋后一伏,热死老牛”的说法,就是因为在立秋节气后,还是三伏期间,并且此时后面还有“末伏”,所以立秋到了,依然还是比较炎热的。

然而,立秋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而且古人观察发现,立秋在农历月份不同,预示着立秋的早晚区别,这样对农业的影响也很大,比如“早秋丢,晚秋收”这一谚语,就凝聚了古代农民对立秋早晚与收成关系的深刻认识。

所谓早秋和晚秋,通常是以农历月份来划分的。如果立秋出现在农历六月,则称为早秋或早立秋;若出现在农历七月,则称为晚秋或晚立秋。

古人的观察还发现,农历六月份立秋,这样对农业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往往不太好,于是就有了“早秋丢”的说法,而是在七月立秋,则认为是好兆头,对农业有利,预示着当年是丰收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今年七月初四立秋,有啥说法?

在民间就有不少关于立秋这方面的谚语,比如“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的说法,便是基于对立秋早晚与农作物生长关系的观察。

古代农民认为,如果立秋来得早,即在农历六月,那么农作物生长可能受到影响,收成可能不佳;而如果立秋在农历七月,那么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因此收成会更好。

另外还有“六月秋赶死亡牛,七月秋慢悠悠”,说的是六月份立秋,这样农作物成熟比较早,农民秋收时间紧迫。而七月立秋则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收获农作物。

除了立秋的早晚,立秋后的天气状况也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民间有“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的说法。

如果立秋当天下雨了,就预示着后面的降雨充沛,农作物收成也会更加丰厚。相反,如果立秋后无雨或降雨稀少,农作物将受到干旱的威胁,收成自然会受到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关于立秋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一说法似乎暗示着立秋的早晚与气温的高低有关。

即立秋来得早,这样立秋后就很快就凉快了,而立秋来得晚,表示后面还会热一阵子。而今年就是七月立秋,以此来看后面还会持续炎热。

然而,这一说法,可能更多地是反映了人们对立秋后天气变化的直观感受,而非科学事实。像2021年、2023年都是六月立秋,而立秋后依然还是很热。

立秋作为24节气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民间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了解自然规律、预测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窗口。即便是到了今天,这些民谚也是有其参考价值的。

关于今年的立秋,你还有啥要补充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