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几天,山西省的作家蒋殊寄了由她创作的《坚守1921》《重回1937》《沁源1942》《再回1949》等红色著作给我,捧着这些沉甸甸的作品,思绪万千,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我能够认识山西作家,并能够成为文友,源于“老市长”柳宗元。2024年4月,柳州市文联组织部分作家去柳宗元的故里山西省运城市下辖的永济市虞乡镇采风,我有幸随行,在座谈时认识蒋老师,由于我也写过几本报告文学,故相谈甚欢,很快成为文友,加了微信。从此,我的朋友圈又多了一位外地作家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市柳侯祠中的柳宗元画像。(覃科 摄)

加微信那一瞬间,我的思绪似乎飘到1000多年前,那时候还没有微信,如果有的话,先贤柳宗元的朋友圈是什么样子呢?心中充满种种疑惑。这段时间来,我不断地在发黄的故纸堆中和图书馆的典籍里,去寻找“老市长”朋友圈背后的故事,从中感悟唐代时朋友的忠信、真诚、友爱、坚守、相助。

现在流行一句话,什么媒体最大?有一个答案是:朋友圈。当然,这种表达不一定正确,但有一定的道理。

当我把历史的目光定格到唐代,21岁的柳宗元高中进士,可以说是名满天下。当时的情况是,多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们50岁能够考上进士,算是年轻的了。由于柳宗元出生在名门望族,自带“流量”,一时间风光无限,成为当时的“网红”。特别是他在朝为官时,投靠他想走后门捞官做的人到了“排门塞户”的地步,但柳宗元为人正派、不徇私情,不肯用手中的权力做交易,更不要说和那些人“加微信”了,结果“百不得一”。随着“永贞革新”失败,他本来就很小的朋友圈突然间变得更小了,有的“拉黑”他,有的自动退出。但有几个“铁杆”朋友却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和友谊的见证,今天再一次翻阅尘封的往事,其中的故事,让人无比感动。

先说一说他和“铁杆兄弟”也是“星标微友”刘禹锡的故事,用生死之交形容他们是一点不过分的。

公元819年11月,是柳宗元在柳州生命最后的时光,在那颗为国忧民之心停止跳动之前,他写下遗书。遗书有两层意思:出版作品和托孤。因为,他在柳州没有亲人了,他第一个想到最可靠的人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刘禹锡。于是,他把自己用一生的心血写出的文章寄出,叮嘱朋友把一双年幼的儿女柳周六、柳周七抚养成人。这是怎样的患难与共、肝胆相照。

我没有办法查阅到柳宗元第一次认识刘禹锡的场景,据说两人是因同榜题名而相识。我只知道刘禹锡(公元772年-公元842年)是河南洛阳人,生于荥阳,后随父刘绪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并在那里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

公元790年,年轻的刘禹锡来到京城长安游学。三年后与柳宗元一同考中进士。其实,在唐朝,考中进士仅仅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要想当官,还需经过吏部的考试。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柳宗元准备考吏部的博学宏词科时,父亲柳镇突然病逝。有意思的是,他的两个朋友刘禹锡、韩愈都去参加了这次考试,刘禹锡高中,而韩愈却折戟沉沙,当然韩愈在考场是屡败屡战,这是后话。

历史的诡异是,公元796年,刚刚在博学宏词科“上岸”并获授太子校书的刘禹锡,父亲突然病逝。按当时官场制度,他必须回家丁忧,就是辞职为父亲守孝三年。公元798年,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高中。三年后,两人一同在京工作,朝夕相处,情谊渐深。

两人同时参加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他们命运的轨迹因此改变。公元805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朗州即现在的湖南省常德市,与湖南省永州市相距七百余里。他们在霜色山枯、山瘦水寒的三湘大地度过艰难的十年谪居生涯,并成为当时湖湘天空两颗最灿烂的文学之星。

刘禹锡在朗州饱尝官场的种种磨难。当时的朗州刺史是一个非常势利的小人,把刘禹锡一家安排在离城很远的北面,而且是一座小茅屋,不仅交通不便,还非常荒凉。其实,更加残酷的事实还在后面。不久,其妻病死,当刘禹锡处在失妻之痛中时,势利的上司又令其搬家,到离城更远的南面居住,而且茅屋面积更小,这种苦是何等悲催。然而,一身傲骨的刘禹锡并不屈服,第二年春天,自己在城东建了房子,写下著名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站在自己简陋的房子前,极目远眺,面对长安大声疾呼:“何陋之有?”这种不屈的呐喊一直在荒野上久久盘旋,挥之不去。

可能是同病相怜和志同道合的缘故,刘禹锡是柳宗元交谊最密、通信最多的人。

公元815年,命运之神突然睁开眼睛——朝廷下诏让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回京。他们结伴同行,一路北上,在路上谈笑风生、畅想未来。然而,世事难料,因刘禹锡在长安写的《游玄都观》一诗触怒权贵,两人再度被贬。柳宗元见刘禹锡贬谪播州(今贵州遵义),想到他有年过八旬的母亲,立即给宪宗皇帝上了一道书表,要求和刘禹锡对调(还有一种说法是柳宗元向裴度表达过这种想法,裴度向皇帝反映)。虽然宪宗皇帝未答应互调,但还是改授了刘禹锡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州市)刺史。两人南下至衡阳,难舍难分,柳宗元随即作《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刘禹锡答以《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从两人互相唱酬诗中,可看出两人深厚的“革命友谊”。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柳宗元在《重别梦得》中所表达的想与刘禹锡做“邻舍翁”的理想最终化为泡影。

公元819年,刘禹锡护送母亲灵柩北上,途经衡阳时,收到柳宗元不幸的消息,悲痛不已。这时,他含泪给韩愈写了一封信。刘禹锡不负重托,在夔州任上,花了两年多时间,将柳宗元的文稿编纂成《柳河东文集》,仔细阅读这本文集,看出两人息息相通、文笔相似的影子。更重要的是,他把柳宗元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据东雅堂本的《韩昌黎集》第三十一卷《柳子厚墓志铭》里边的注释记载,唐懿宗咸通四年即公元862年的科举考试中录取了25个人,其中排名第三的柳告,就是柳宗元的儿子柳周六。

几年后,刘禹锡回京履职,他行事风格依然如故,又写出了《再游玄都观》名篇,大声高歌“前度刘郎今又来”,令人哀伤的是,柳宗元再也看不到刘禹锡的“倔”脾气了。

公元842年,71岁的刘禹锡走到人生终点,去另一个世界寻找好友柳宗元重续友谊。

在他们两人交往中,还和一个重要人物有交集,那就是唐宋八大文学家之一的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邓州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韩愈命运多舛,3岁时候父亡,母亲在此之前就不在人世。他只能跟兄长韩会生活,全靠嫂子郑氏贤惠,把他抚养成人。13岁这一年,有官职的兄长病逝,全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但韩愈却磨砺心志,发奋读书。

韩愈和柳宗元的关系,用君子和而不同来形容是恰当的。

悲惨的童年和少年经历以及考场上几次败北,造就韩愈性格上的弱点和处世的独特风格。但不影响其文学的光芒。

如果不是刘禹锡写信请求韩愈写《柳子厚墓志铭》,柳宗元治柳的政绩可能会湮灭在历史尘埃当中。由于当时朝廷有许多禁忌,别人不敢多说什么,在正史中极力隐瞒和缩小柳宗元在柳州政绩,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柳宗元评价也不公平。柳宗元自己比较谦虚,又不好自吹。多亏《柳子厚墓志铭》,其中透露的信息可以窥见“老市长”在柳州的重大历史贡献。从治柳的政绩可看出他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要求历史进步、积极改革的一面,且不畏艰难险阻,绝不“躺平”,他让当时的柳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韩愈是怎么认识柳宗元的,有一种记载非常有意思。公元786年,韩愈开始到长安漂泊,三次名落孙山。公元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金榜题名,同榜中有一个叫崔群的,是柳宗元的好友。在崔群的引荐下,韩柳二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并加了“微信”好友。

然而,命运常常和那些有志青年开玩笑,韩愈三次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的考试都铩羽而归。

处于人生至暗时刻的韩愈无奈之下给当朝宰相写信,倾诉他的才华和遭遇,却没有任何回复。他当时是多么希望能够有一份工作,能够养家糊口。一次偶然机会,他写下千古名篇《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个千里马可能是指韩愈自己吧。

在京城漂泊十年,穷困潦倒。于是,他改变处事方法,为达官贵人写谄媚的颂文。

公元803年,35岁的韩愈,时来运转,通过吏部的第四次考试后,晋升为监察御史。韩愈、刘禹锡和柳宗元同朝为官,都是监察御史。三个英姿雄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终于走到一起了。但命运却似乎又开了个玩笑,让他们天各一方,相互牵挂,并考验他们的友谊和忠信。

韩愈对王叔文的政治理念有不同认识,后来也没有参与“永贞革新”。在此之前,韩愈上的《御史台上论天旱饥状》,得罪了权贵,被皇帝下诏贬谪为连州阳山(今广东连阳)县令。韩愈当时气愤不已,既恨权贵的阴险奸诈,又怪好友刘禹锡、柳宗元没能帮忙,所以决定和刘、柳恩断义绝。并感叹道“朝为青云士,暮为白首囚。”

韩愈离开京城的那一天,刘禹锡和柳宗元前来送行,由于韩愈心中充满义愤和误解,三人话不投机,并产生隔阂。

原以为,他们的友谊会到此终结。然而,公元805年,当柳宗元和刘禹锡被贬时,韩愈心结才被打开。其实,柳宗元一直惦记着远在广东的韩愈,他曾向王叔文建议把韩愈调回京城,但没有得到同意。于是,朝廷只能将就把韩愈先调回湖南郴州等待,并作了解释。其实,韩愈一生六次路过郴州,并留下许多诗文和“文公走马”“昌黎经此”的典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象中的柳宗元的“微信朋友圈”。(夏吉辰梁 绘制)

韩愈在阳山主政只有14个月,留下诗文,留下功德,留下了千古美名。韩愈在那里就构思并开始写作《原道》,事实上,韩愈的主要文学成就在文,比其诗作更胜。《原道》是唐代古文的杰出之作,五篇(《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哲学论文,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世上之事,难以言说。韩愈因一篇文章被贬,又因一篇文章而得到重用,原因是他在《永贞行》里骂王叔文是“小人乘时偷国柄”,宪宗皇帝认为韩愈与王叔文是对头,因此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

国子监,这个响亮的名称,让韩愈又回到了他熟悉的“老师”岗位上了。他在文章写作上不断地探索,写了一篇叫《毛颖传》的小文章,为毛笔作传记。一时成为“网络舆情”,评论区里骂声一片。 韩愈真是曲高和寡,突然想到了柳宗元,等待他在评论区里发言。

柳宗元的评论是:“真乃是天下少有的绝妙文章,韩退之以笔作史,以戏为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韩退之啊,天下之巨儒也!”

同时,柳宗元也把他写的《封建论》《三戒》《永州八记》寄给韩愈。

因为韩愈的文章写得太好,风评如潮,朝廷下诏:擢升韩愈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在这个岗位上,韩愈的工作态度让人争议颇多。结局是韩愈辞职了,随后误打误撞随裴度平定“淮西叛乱”,且连连立功,被擢升为刑部侍郎。

公元815年,历经磨难的柳宗元、韩愈、刘禹锡三人又见面了。相见短暂,感慨颇多。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刘禹锡和柳宗元再次被贬。离开长安时,这次是韩愈为柳、刘两人送行。十里长亭,挥泪送别,韩愈停下了送行脚步,目光愈拉愈长,相思在风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象中的柳宗元的“微信朋友圈”。(夏吉辰梁 绘制)

写文章是文人的天性。韩愈又写了《论佛骨表》及《谏迎佛骨表》,这两篇文章差点引来杀身之祸。宪宗皇帝下诏斩立决。在崔群、裴度的哀求之下,才改为贬到潮州。

韩愈到潮州的当天,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潮州刺史谢上表》,极显吹捧的风格,与柳宗元《谢除柳州刺史表》正直的文风不可同日而语。

韩愈拍马屁的文章果然有用,很快,韩愈从边远的潮州调回到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

公元819年某一天,信使递给韩愈一封刘禹锡的信,以为是鸿雁传佳音,没想到得来的是噩耗,柳宗元作古了,希望他为柳宗元写墓志铭。经历巨大的悲痛之后,韩愈深情地写下《柳子厚墓志铭》,他评价柳宗元“士穷乃见节义”的赞扬声响震长空。这也是韩、柳友谊的深刻见证。

回想往事,柳宗元还跟韩愈展开过一场哲学上的论战,两人还共同发起了一场极为著名的“古文运动”。

公元824年,柳宗元逝世五年后,一生多灾多难又成就斐然的文学家韩愈驾鹤西去。

在柳宗元朋友圈中,还有一个叫吴武陵的人,他的出生年月不详,是信州(江西上饶)人,公元835年逝世。公元807年中进士,拜为翰林学士。柳宗元在永州时,他也被流放到此,让落寞的柳宗元得到些许慰藉,两人通过无数个潇湘夜雨的长谈,很快成为文友,好学的吴武陵在柳宗元的指导下,史学和古文颇有成就。由于两人交情深厚,当柳宗元再被贬到柳州时,吴武陵到京城到处呼号,大鸣不平。而柳宗元亦有《初秋夜坐赠吴武陵》一诗留之后世。

柳宗元的朋友圈还有崔群、吕温以及堂弟宗一、表弟卢遵等众多“微友”,不一而足。

春和景明,柳树依依,我从遥远的南方工业城市柳州,跋山涉水到古城运城,怀着对先贤的崇敬与神往,在千年古都的城墙内外,寻找一代宗师的遗迹。当踏入永济市柳园公园的柳宗元纪念馆时,映入眼帘的是:“河东先贤功绩在民映日月,大唐才俊文心警世昭青史。”

伫立在纪念馆前,望着先贤的画像,透过历史烟云,仿佛听到他点击“朋友圈”的声音,特别评论区各种争吵。昔日繁华的长安就在不远处,“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的吟哦不断地回响,时间的长风吹来,尘沙荡尽,从柳宗元的故乡,到湖南永州独钓的漫天风雪,以及他付出毕生心血彰显政治才能的柳州,不朽的唐诗可以作证,他的家国情怀和“利安元元为务”的誓言已成为永恒的记忆。

来源:柳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