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实习生 陈静怡

6月26日,“相遇:明清外销艺术品上的中国人图像”展在江汉关博物馆开幕,展出了怎样的文明“相遇”故事?极目新闻记者带您先睹为快。

展览利用江汉关博物馆的古典空间设置了中国文物在西方的使用复原场景,置身其中,仿佛回到数百年前西方家庭真实情境,看中国艺术品如何融入西方生活。

粉彩“西厢记”故事图盘(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粉彩“西厢记”故事图盘(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神秘的东方形象推动文明探索的开启

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缘何而起?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许多人都不陌生,展览的《东方梦境》板块则为观众梳理了更为细致的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形象变迁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可•波罗觐见元世祖忽必烈》,来自于15世纪早期让•贝里手抄本《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插图

展览展出了多件西方商队、使团留下的游记和画像,如展品中《马可·波罗觐见元世祖忽必烈》画像、17世纪《中国图说》中的《利玛窦与徐光启》插画。可以看到,西方文化中最初的东方形象有着传奇与现实结合的想象色彩,西方人绘制的中国人形象也多带有西方外貌特征,与传统中国人物绘画风格大相径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建筑、家俱、服饰、机械和器皿之设计》中的中国人物,图中的中国人物在形象上仍与中国传统形象有很大差别,该书作者为钱伯斯爵士,曾跟随商船两次来到中国

中西交融的“国货之光”影响西方艺术

随着大量中国外销艺术品的出海,更多来自中国工匠制造的货品成为东方文化向外输出的新窗口。记者在展厅看到多件瓷器、银器、牙雕、扇子等文物,在传统中式瓷器经典器型外,这些外销艺术品有着丰富多样的器具外形:高足杯、圆篮、托盘,乃至能够注水保温的温盘等,这些西式摆件的风格与中式美学融合碰撞,形成了中西融合、别样且兼具实用的艺术风格。

这些真正来自东方的艺术品通过航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展览展出的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瓷器、画作和纺织品,观众可以看到西式美学风格对中国舶来品特色和创意的吸收,别样的“东方风情”亦助推了艺术的“东风西渐”。

清 粉彩百子闹春壁瓶(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 粉彩百子闹春壁瓶(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透过展品一起看古人生活百态

这些来自东方的艺术品向西方传递了怎样的中国形象呢?极目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式山水风光、乡村生活、仕女、婴戏、历史人物等多种国画经典主题均成为这些出海“国货”的绘制主题,上至皇室官宦、下至市井百姓,乃至中国的制茶、冶炼等传统工艺都能成为外销文物的图像题材。可以说,这些文物不仅是美学与艺术的展示,亦是古人社会生活百态的大观。

银累丝饰珐琅人物庭院风景纹折扇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累丝饰珐琅人物庭院风景纹折扇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本次展览由江汉关博物馆与中国航海博物馆联合主办,展出70余件明清时期外销瓷器、漆器、牙雕、银器、扇子等珍贵文物,透过这些明清时期的“国货之光”,观众可以一窥中西方文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交流互鉴。

在当日的开幕式上,江汉关博物馆副馆长李娟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此次展览不仅仅是明清外销艺术品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回望探索之旅。江汉关博物馆馆长单宏均宣布展览开幕。

展览将持续至10月10日,感兴趣的观众可预约前往江汉关博物馆免费参观。(本文图片来自活动主办方)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