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市检察机关推出的“公益诉讼古风地图”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①:2023年9月,吴中区检察院对太湖水域杂船整治工作跟进监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②:今年6月初,姑苏区检察院检察官为参观苏州市城墙博物馆“检察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的群众,讲解文物保护典型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③:今年4月,昆山市检察院青年志愿服务队面向外卖骑手、快递小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放宣传手册并讲解维权途径等法律知识。

编者按 促进千年古城墙保护立法、让苏绣等非遗更好传承、推动新业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试点……7月1日是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全面推开7周年,本刊特别报道江苏省苏州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护民生”的实践故事。苏州是全国第一批开展检察公益诉讼试点地区之一,近年来,苏州市检察机关主动履行“公益守护人”之责,积极创新机制,充分借力大数据,有效凝聚公益保护合力,更好守护群众美好生活,书写了一个个“江南韵味”的公益诉讼检察好故事。

“检察公益诉讼共有‘4+10’个法定领域,跟着这张地图一起来寻找检察履职故事!”5月15日一早,一张漫画风格的“公益诉讼古风地图”在江苏省苏州市轨交二号线桐泾路站4号出口亮相。过往行人纷纷驻足,拿出手机扫码,想看看地图背后的故事。

“公益诉讼古风地图”是苏州市检察机关推出的第6季地铁海报。为向社会公众全面介绍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海报上每个故事画面都配有相关新闻报道的二维码。

“公益诉讼,不断向外生长向下扎根,向柴米油盐的生活贴近。”在“苏州检察”在线微信公众号上,小编用美丽的诗行对海报进行了解读。诗里的“起承转合”,正是苏州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的履职旋律。

起 线索从群众中来

今年4月,一则以“检察留声机”静物IP为主人公的“检护民生”形象片,出现在苏州市检察机关的每场开放日活动中。这台长得像邮筒的留声机走遍城市各个角落,留下检察守护的履职之声,也收集群众的诉求之声,是“检护民生”必须“倾听民声”的视觉化呈现。

线索,是公益诉讼的“源头活水”。早在2008年,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还未发芽时,苏州市检察机关就曾接待过一起市民对公益损害行为的来访。当时,贝聿铭为苏州博物馆设计的片石假山形象被某企业用于杂志广告,该市民看到后,主动向苏州市原平江区检察院反映监督线索。就此,检察机关支持苏州博物馆提起民事诉讼,这是苏州市检察机关根据群众举报开展公益诉讼的初次探索。

2011年春节,市民老陶位于苏州市姑苏区的一处房屋被阊门城墙严重挤压,甚至出现巨响。他向检察院反映这条线索,拉开了姑苏区检察院“检察护城墙”公益保护专项行动的序幕。历经四年检察调查、两年立法论证,2018年3月,《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线索问题到底解决得怎么样?2020年3月,姑苏区检察院邀请文保专家对古城墙保护开展“回头看”。经走访胥门、阊门、盘门等城墙,发现古城墙仍存在被取砖取土、边界毁损、垃圾随意倾倒、刻画等问题。姑苏区检察院一方面向该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属地街道发出检察建议,督促整改;另一方面牵头组织文物、园林绿化、住建等部门研究长效管理机制,最终形成《落实“两个条例”推动古城墙规范化保护的情况报告》,推动出台《姑苏区古城墙保护实施意见》,让保护责任更为明确。

“刚开始,搜集线索是个大难题。”姑苏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吉亚辉还记得,有一次,同事去了解情况时吃了“闭门羹”,因为心态乐观还随手拍了一张木门紧闭的照片。后来,这张照片出现在苏州市检察机关2019年推出的第3季地铁海报中。“我们觉得很有意思,去街道、社区、居民家中拜访的经历,正好佐证了公益诉讼是一件敲门问路的工作。”吉亚辉说。

既要敲门问路,也要开门通路。2018年8月,姑苏区检察院和《苏州日报》合作开设“公益守护联盟”专栏,借此向社会收集公益诉讼线索。“公益守护联盟”于2023年被写入最高检和住建部制定的《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做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意见》,作为发挥协同优势、推动共同履职的典型做法被推荐。

苏州市检察院于2021年出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举报奖励办法》。常熟理工学院大四学生小罗反映常熟“两义士”墓碑有裂缝的线索,促成文物修复,因此得到500元奖励。

像小罗这样的热心公益人士,近年来陆续加入了“益心为公”志愿者队伍。2022年2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发建设的“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在江苏试点。如今,苏州检察机关共有1580名“益心为公”志愿者。

“在公益诉讼领域,古城墙治理面临整改难度大、周期长、易反复的难题,这正是检察机关跟进监督的发力点。工作不能做一半,必须给群众一个明确的答案。”近日,在苏州市城墙博物馆“检察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揭牌仪式上,吉亚辉一边给游客展示8扇城门的互动方式,一边讲述推动古城墙治理的思路。

承 聚焦新问题新业态精准履职

线索有了,检察机关能不能接得住、办得好?公益诉讼检察聚焦新问题新业态加强研判、精准履职很重要。

去年5月,苏州市检察院出台公益诉讼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根据该办法,张家港市检察院开发了公益诉讼线索管理系统,一年收集153条线索、成案82条。常熟市检察院编写了“益心为公”志愿者履职指南,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等主题绘制思维导图,为志愿者实质化参与公益守护提供指引。

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检察官助理耿广航对该院2022年以来办理的276件电信诈骗、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件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涉案人员为低龄、低学历、低收入人员,其中四分之一因接触非法网络招聘信息而受骗卷入犯罪。随后,“就业吧S州”微信公众号因发布含“听课”“充场”等话术,且单位不明、薪资畸高的职位信息被挖了出来。该院向人社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牵头组织人社、公安、网信等单位磋商,并赴行业协会开展合规辅导,推动排查机构单位102家、关闭非法中介20家、作出行政处罚5件。

就业,是民生大事,也是民生痛点。2023年2月,昆山市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3.6万名在昆山的外卖骑手普遍未签订劳动合同、不愿缴纳社保,一旦发生工伤等纠纷,将处于弱势。一家外卖平台因将外卖骑手代理注册为个体工商户,进入该院监督视野。相关问题线索经由最高检指定办理后,江苏省检察院牵头苏州、昆山两级检察院成立专案组,最终促使相关企业整改,为外卖骑手注销个体工商户登记。

案件办理没有停留在企业整改。随后,昆山市检察院在外卖骑手中开展问卷调查,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探讨,最终将案件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和一系列建议反馈至有关部门。2023年5月,人社部门以外卖骑手群体为重点,开始探索新业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试点范围为头部外卖平台,推动相关企业为骑手缴纳职业伤害保险。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大代表的积极推动下,职业伤害保险在苏州全面落地,至今共确认职业伤害3368件,发放医疗费、生活保障费、伤残补助金5860余万元,惠及新业态从业人员近2000人。

中国声谷科技产业园落户在常熟,是标准的新业态企业。声音产业如何解决噪声治理这个公益保护新问题?针对广场直播唱歌噪声扰民问题,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师易炬建议在广场专门开辟具备声掩蔽功能的声景区,允许网络主播在此直播唱歌,减小歌声的影响范围。后来,作为“益心为公”志愿者的易炬还参与检察机关办理的一起噪声污染公益诉讼案件,从技术层面提供咨询,助力公益治理又好又快。

转 大数据为公益诉讼创造更多可能

在苏州市检察机关2019年推出的第3季“小词讲检察故事”地铁海报中,有两个名词记录了公益诉讼检察官最初的工作伙伴。一个是“登山杖”。在2017年耕地保护联合调查行动中,公益诉讼检察官同国土部门人员一同前往案发地监督土壤复垦效果,“为了检查土壤厚度,检察官带了根登山杖,往土里一插,深度立现。”另一个是“运动鞋”。当时,公益诉讼检察官的足迹遍布大街小巷、山坡河堤,哪里脏哪里臭哪里危险,就往哪里钻,运动鞋因此成了他们的标配。

科技革新转变了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机制。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巡回工作站、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都已成为公益诉讼检察官的“科技之眼”。

吉亚辉曾获得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勘验取证标兵。在他看来,如今运用全息复刻(VR)技术比对古城墙整改前后的数字现场只是技术赋能公益诉讼的1.0版本,“用技术制作古城墙数字档案并全部保存,但技术革新给公益诉讼带来的可能性远远不止这些。”

姑苏区文化遗产涉12种4951个,不可移动文物占苏州全市41.6%。早在2016年,姑苏区检察院就打通市文保所、区古城保护委员会数据库,依托智能化检察办案中心,建立了历史文化名城检察保护大数据分析室,开通古城保护信息平台、苏州市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古城保护GIS应用系统三大电子数据查询平台,建立公益诉讼调查指挥中心,实现对古城墙监控画面的实时共享。今年2月,吉亚辉了解到,在姑苏区学士街及附近地段,沿街餐饮店把餐饮废水直排向古井,导致古井油污密布、气味难闻。该院充分利用公益诉讼调查指挥中心的数据,通过算法对辖区639口古井与周边排污餐饮商户分布、“12345”古井水质投诉等大数据信息进行叠加分析,推动实现“全天候”保护预警。

数字检察为公益诉讼带来了哪些监督点?在办理大运河、太浦河公益诉讼系列案中,苏州市检察机关发现工程渣土审批、运输、消纳等环节存在突出问题,后通过部署专项监督、开展调研、大数据分析等方式,确认工程渣土违规倾倒处置给生态环境、行航安全、行洪安全、城市风貌等带来重大负面影响,于是主动向城管、交通、海事、公安等多个部门争取数据支持,共同研发船舶跨区划倾倒工程渣土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截至目前,该模型已发现违规倾倒安全生产线索200余条,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刑事犯罪线索立案2件13人。该模型也获得江苏省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一等奖。

合 汇聚合力,让守护“手拉手”

“无论是拔除‘数据烟囱’还是解决实际问题,事实都在印证一个道理——公益诉讼不是孤勇者的单行线,唯有双赢多赢共赢的良性监督,才能为社会治理持续赋能。”江苏省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严中良说,“公益诉讼的路,应该越走越宽。”

2023年4月,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太湖沿岸,一处1200余平方米的非法围堰因影响太湖防洪库容和水能调蓄安全,被彻底拆除。吴中区检察院对金庭镇政府开展两轮督促履职,并组织多方职能单位现场协调、释法说理,为违法者“房屋无法防洪”的顾虑找到了合规有效的解决办法。

这条违法者多次加长加高填埋物,将太湖水域“演变”为私人池塘的线索,是太湖流域苏州管理局移送至检察机关的。2022年5月,最高检、水利部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后,苏州市检察院迅速与太湖流域苏州管理局建立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推动了太湖围堰整治、输变电线工程废弃铁塔清理等案件的有效办理。

从护航阳澄湖大闸蟹、洞庭山碧螺春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到合力解决苏绣、老字号等非遗侵权问题,再到推动苏州市无障碍地图建设……近年来,苏州市检察机关积极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协作,扩大共治协同的“朋友圈”,不仅与水务、文物、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创新协作机制,聚合了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无障碍环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保护力,还与网信部门共建网络综合治理协作配合机制,加强信息共享、研判、调查、处置等方面的合作,凝聚起个人信息综合保护、网络综合治理的合力。

公益诉讼检察实践,因“手拉手”而获得了更旺盛的生命力。“还记得生态修复基地那场樱花微雨中,府检联动的笑容。”今年元旦,“苏州检察在线”微信公众号的小编梳理2023年的年度记忆,带网友重回苏州市检察院与该市公安局、太湖流域管理局等7家单位成立“法润太湖美”党建联盟的现场,体验党建融合促业务联动发展、共同保护太湖流域水安全和水生态的生动实践。

有府检联动,更有检察协同。据了解,苏州市相城区检察院与无锡市新吴区检察院关于太湖流域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协作机制,推动了望亭月城遗址保护案的办理。苏州市吴江区、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嘉善县等六地检察院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公益诉讼检察协同,实现了太浦河、大运河“云端共治”——六地发出的14份检察建议,推动了涉饮用水水源保护、偷排污水、岸线堆放垃圾等问题整改。

“公益诉讼检察是群众身边融入度最广、辐射面最大、感受度最高的检察职能,我们要以‘如我在诉’理念实现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检察为民。”苏州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军表示,“民生所望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检护民生,就是要护好群众的衣食住行,这就是最朴素的检察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