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思 记者 宋莉)黄土高原正在变“绿”。6月24日,记者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时来到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经过一代代水土保持员的接续努力,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正披上层层“绿装”,黄河水也逐渐由浊变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土高原的纵横沟壑披上“绿装”。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供图

绥德县辛店沟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左岸,古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便出自此地。沟内地表支离破碎、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坡陡沟深,海拔840-1040m,其自然特点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历史上,绥德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原总工程师徐乃民记得,1935年他来到陕北,“这里满眼黄沙滚滚,寸草不生,治理水土流失任务很重。”

徐乃民表示,绥德站为了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规律,从1952年起,在无定河左岸选取韭园沟、裴家茆沟、桥沟、辛店沟、王茂5条小流域进行试点,开始探索水土保持的治理模式。1953年,绥德站建立起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道防线”治理模式示意图。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供图

70多年来,绥德站通过辛店沟、韭园沟等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研究,结合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典型地形地貌特征,提出了“梁峁坡地修(梯)田造(果)园,沟谷坡地植灌乔草,沟谷坝内建(设)淤地坝系”的“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目前,该示范园拥有淤地坝22座,淤地面积270亩,梯田及台地365亩。园区内有乔灌树种100多种,草种30多种,林草植被覆盖率超75%,治理度达80%以上,拦沙率高达9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保人”王福林和高军在绥德辛店沟相遇。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思/摄

在辛店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还有幸见证了一次“水保人”的跨时代相遇。1978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系水土保持专业的王福林,是土生土长的绥德人。他把水杉、榆叶梅、枫树、落叶松及沙生植物花棒、踏郎等20余种珍贵树草在绥德引种成功,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树种填补了空白。多年后,他的年轻校友——刚工作一年的江西抚州小伙高军,也成为“水保人”。

在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辛店沟实验场,高军的工作日常是监测同一坡度、不同植被覆盖的地表在降雨后的水土保持能力,通过遥感等技术进行水土保持效果评估等相关科研工作。在高军看来,“水保人”哪里有需要就应该到哪里去,“我们学水保的人都有一个愿景:黄河流清水,赤地变青山。”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局办公室主任王凯介绍,目前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拥有在职职工12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7人,涉及水保、水工、水文、测量、林学、计算机应用等20多个专业。40周岁以下的青年职工有73人,占在职职工59.35%,是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队伍。近年来,该科学试验站还为清华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榆林学院等国内外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及中小学提供实习、水保科普等活动,年均科普人数超过5000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