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不景气有目共睹。各地都在过紧日子,当然,也都在想办法破局。

近期,楼市可谓动作频频,多地纷纷放出大招,试图为房地产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多地推动农民放弃宅基地并在城市购房”的新闻在网络上广受关注。政策制定的初衷很好,期待帮助农民改善生活环境,享受城市的便利性。然而,浅显的思考忽略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轻率的决策隐藏了众多的风险,因此也激起了大众网友的疑虑和讨论。

安徽潜山、江苏南通、湖北鄂州等地,纷纷鼓励农民放弃自己农村的宅基地去城市里买房子。这样据说就可以缓解城市里房子库存的压力,也能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安徽凤阳,那个十几个农民以写血书的形式拉开新中国土地承包责任制新政的地方,现在又出了新的政策:

凡是自愿放弃宅基地,进城购房者,将宅基地归还村集体,并拆掉原来的建筑,一次性补贴5万元。

放弃宅基地,进城买房,奖励5万,你愿意吗?

有网友嫌弃奖励补贴给少了,因为“老家农村宅基地都是10-3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有网友戏谑:“卖了祖宅进城,以后每年得交物业费。”

“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房产下乡。”

在多数人眼里,农民的宅基地,是他们不愿放弃的香饽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独有偶,江苏省南通市也紧随其后。自 2024 年 4 月 1 日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在主城区范围内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给予购房款总额 1.5%的奖补。并且,对于自愿退出(放弃)农村宅基地进城购房的居民,也将给予一定额度的奖补,具体标准由各地自行制定。

此前,湖北省鄂州市也推出了类似政策,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购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房地产政策方面,住建部与 6 月 20 日召开重要会议,推动县级以上城市开展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这一举措不仅能缓解开发商的资金压力,还有助于平衡市场供需,稳定房价。

但是这项政策是否真实反映了农民的内心感受?农民选择放弃土地和住宅,是否真实出于自愿?有网友指出,一些地区为了完成政策目标,会施行强硬的手段,强迫农民参与,这无疑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利。政府推行一个如此影响民生的决定,不顾民意,只关注个人利益,就是不负责任的庞大行政。

再者,农民一旦放弃宅基地,他们将面临怎样的生存挑战和风险?一些地方政府推行新政策,激励农民舍弃宅基地并在城区购房,还提供5万元补助。初听之下,好像农民从此告别破旧的房屋,迎向美好的城市生活,似乎是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利的好事。

可是细想一下,问题也会面对不少。

就算首付付了,接下来漫长30年的房贷从哪儿来呢?

停车费、物业费、在城里的生老病死等各项成本也都要急剧上升,不敢失业,不敢断供,要供养房企,还要供养银行,农民能活下去吗?

毫不客气地说,在这个差不多要卖5000斤麦子才可能换1个苹果手机的时代,农民一旦失去了农村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和土地进入到城市里,没有养老金,没有退休金,更没有完善的各种社会保障,等待他们的结果会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前,经济困难和城市发展受阻的情况下,农村农民的生活也不容易。

医保费用高昂,许多农民难以承担。而当房子不好卖时,农民却成为了被关注的对象。

归根结底,导致这一问题和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专家们了解城市,生活在城市,却不甚了解农村、农民,更没有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切身利益去考虑。

专家们对农村和农民的了解并不深入,他们的建议往往缺乏对农民切身利益的考虑。例如,“农民进城买房,开车回村种地”这样的观点,显然没有站在农民的立场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要让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想在城市里‘以房引人’‘以房留人’,首先必须考虑的就是如何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给农民留足后路。”

地方盯上宅基地,宅基地不是资产,不能在市场流转,只有使用权。

也就是,宅基地不能用于买卖,城里人想回村买宅基地?门都没有。

农村人想变现宅基地?也是不被允许的。

但现在,南通、滁州、鄂州等地开了一道口子。

变相允许宅基地进行交易,拿到进城“门票”,刺激农民进城买房的需求。

但是这样的想法和政策,考虑的问题涉及到很多。

中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和广阔的农村地区是宝贵的资源,也是中国文化的根基。然而,有些人却试图将农民赶出农村,榨取他们的最后利益。

这种做法是短视的,没有考虑到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后果。农民被迫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可能导致农村的衰败和中国特色文化遗产的消失。

农村农业领域专家温铁军的观点发人深省:我们为何要走西方的老路?为何要把农民都赶进城,再在城市建立低收入群体聚集社区?这句话应当引起地方管理者的重视和反思。

一个房地产。引出来了多少魑魅魍魉。酒囊饭袋。祸国殃民。

经济发展不能仅仅考虑盈利,更需要考虑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既全局思考又细致周到的长期规划。为政之要,在于得人;治国理政,关键在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不仅在于科技的高精尖,更在于人民的支持和人心的向背。自古以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