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写于1925年12月26日,最初发表于1926年1月4日《语丝》第60期,后收录在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

故事其实很简单,说的是一个饱受剥削、压迫的奴才,生活过得很不如意,找人倾诉,他先是遇到了一个聪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生!”

奴才悲哀地说,眼泪快连成一线。

“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啊,聪明人在听完奴才的一番诉说后,表达了自己的同情,但是同情又有什么用,这日子还是得奴才自己来过。然后聪明人跟奴才说,这个生活就是这样,你之所以过得苦,是因为你自己不够努力。

聪明人让奴才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老抱怨社会不公,不是社会不公,而是你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勤奋,所以你总是抓不住机会,聪明人早就抓住机会,发达了。懂了吗?

奴才听完聪明人的一番言论后,好像明白了什么,心里舒坦了不少。但是过了几天,他又开始抱怨了,这次奴才遇到了傻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奴才说: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傻子说,你不会自己开一个窗户吗。奴才说不行。然后傻子说我来,说完就要帮奴才在墙上打出一个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奴才一看,这还得了,于是连忙大声呼喊,说:“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

说完之后,一大群奴才出来,将傻子赶走。随后奴才向主人邀功,得到了主人的夸奖吗,奴才得意洋洋。故事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鲁迅最成功的散文,也是一篇饱含深意的寓言故事,比《药》更进一步阐释出了国民性的深刻,从而揭示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的认知配得上我们的苦难,或者说,我们的认知、思想、行为配得上我们的奴役命运。

我们之所以走不出专制的命运轮回,根本原因还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的认知决定的,我们的国民性决定的。那么,我们到底是什么认知?什么国民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的认知配得上奴役命运!

我们的认知配得上奴役命运!

这个鲁迅也说了,我们的国民性就是奴性,就是长期专制社会导致的奴性十足,已经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比如见到官老爷就瑟瑟发抖,什么事情都依靠权力来解决,而不是按照规则、法律、制度来解决。

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鲁迅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奴才的命运,奴才的认知配得上奴役的命运。我们总是抱怨我们为什么老是在打转,每次王朝更迭,每次大革命之后,我们还是选择专制的路径。确定一个主子,确定奴隶规则,如何朝拜,如何纳贡,如何歌颂等等,权力私有,家族化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的王朝诞生后,初期休养生息,发展到顶峰之后,开始急转直下,最后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新的奴隶主崛起,取而代之,循环不息。

每次大革命之后,我们得到的还是一个剥削、压迫、奴役、等级,没有法治,没有自由,没有公平、平等可言的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的奴性,我们的国民性决定了每次社会动荡之后,我们总是希望一个强势人物出现,荡平各路势力,结束这动荡不安的日子。因为这日子连奴隶都没得做。还不如一个人物出现,确定一个稳定的环境过日子,哪怕这个环境是剥削、压迫的,但只要能过日子,就行。什么法治,什么自由,这重要吗?不重要。重要的是活着,是过日子。而谁敢来破坏这安稳的日子,我们必定让他不得安宁。

就如同傻子一样,傻子就是一个来破坏奴才安稳日子的人,所以最后傻子被一群奴才给赶走了。奴才们赶走了傻子后,他们依旧过奴才的日子,永远也无法改变自己奴才的命运,因为再也没有傻子了。奴才还是那个奴才,除了抱怨,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也不敢做,只能永远做奴才。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野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