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巴中摄影报道

6月27日,四川巴中,在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现场会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一季度,全省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从2019年初的19.63%,提升至73.5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7日至28日,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现场会在四川巴中市召开。

“通过分区分类治理,我们走出了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四川路径’。”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将其概括为“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利用为先、尊重习俗,注重实效、经济适用”的治理原则。

更为具象的,四川已解决650万余户、2600万余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问题,为基本实现以Ⅱ类水为主体的水环境格局提供重要保障,并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创新高。

“村美、岸绿、水净”已成为巴蜀乡村的日常美景。

尊重农村实际

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治理路径

事实上,探索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的背后,是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的时代使命。

记者从此次会上获悉,整体上看,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去年1.6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完成,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0%以上;实施了800余个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同时,也存在治理机制不完善、治理重点不突出、治理成效评判标准不科学、治理模式不精准、治理成效不稳固、保障措施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普遍存在的困难,此次会议邀请了来自生态环境部土壤司、土壤中心、同济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专家和学者,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并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水量调查及治理方案设计、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内容进行授课。

在与会专家和学者看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头连着“三农”,一头连着生态文明建设。其中,资源化利用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模式之一。在推进过程中,既要尊重农村实际,坚持“问需于农”“问计于农”“问效于农”,充分听取农民群众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意愿和需求,还要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治理路径,不照搬城市治理模式,不盲目提高标准,以“三基本”,即基本看不到污水横流、基本闻不到臭味、基本听不到村民怨言作为评判标准,确保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健康可持续发展。

各省亮“招”

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各有重点

绿树红花环绕,瓜果飘香,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村民即可用来灌溉周边农田、果蔬园、小花园,实现资源化利用。这是此次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在巴中市恩阳区明阳镇高店子社区、巴中经开区红花村、巴州区巾字村所看见的生活污水治理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实地参观了巴中市当地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

对此,四川巴中市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巴中重点推行以就地就近利用为主的治理模式,采用“资源化利用优先,生化+生物处理相结合”治理路径,全市69%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在四川广元市,此前,苍溪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模式,被列入全国乡村振兴“四个一批”典型案例。在广元市苍溪县三会村,基于平均海拔800米的区位特点,当地选择调节池+多级厌氧池+人工湿地+资源化利用的治理模式。处理后水质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尾水全部用于灌溉周边产业园区,实现资源化利用。

事实上,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正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此次会上,海南三亚、云南文山、四川巴中和广元等地职能部门代表分享了各地在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

例如,海南三亚市通过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投建管养体制改革,聚焦以污水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分类治理路径,大胆探索创新农村污水、厕改、粪污一体化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70.8%。

云南文山州确定了“以废治废+资源化利用”为主的治理思路,立足全州村庄分布及气候特点,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推行4种污水治理模式,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截至2023年底,全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2.87%。

分区分类治理

四川将开展重点区治理攻坚行动

会上,对于如何将全省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从2019年初的19.63%提升至73.51%,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的相关负责人从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模式进行了分享。

在治理理念上,四川结合省情实际,选择以资源化利用为主,推广“低成本、易管护、可持续、效果好”的治理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实地参观了巴中市当地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

在治理体系上,四川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治理体系,指导全省176个涉农县(市、区)科学修订完善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印发《“十四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制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业务知识参考读本》,印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规划、标准、读本、办法、平台”五项措施,逐步构建起治理体系。

在治理模式上,全省推动试点先行探索治理模式。一方面坚持分区分类治理。按照成都平原,川东北、川南地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高寒高海拔地区实际,以资源化利用为主,分区分类开展污水治理。另一方面,坚持试点示范,例如,要求每个市(州)每年选择1—2个典型区域,开展平原、山地、丘陵、缺水、高寒高海拔和生态环境敏感等典型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

“下一步,我们将开展设施提质改造行动,对设施运行不正常等情况,按照‘完善一批、改造一批’的原则,有序推进分类整改。”上述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重点区治理攻坚行动,优先治理饮用水水源地、重点流域等环境敏感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水,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