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远在江苏的一名64岁的老人读完邓公的南巡讲话后,似有所感,竟连夜号召全村人跑去贷款,一下举债2400万!接下来,震惊的一幕出现了,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这些债款,就帮他们赚了1个亿.......

这位老人就是创造了“中国天下第一村”的吴仁宝,在那个年代是有名的胆子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全国上下都在进行农村合作社,发展农业,但作为村书记吴仁宝还是看出了当时农业的局限性,即使再怎么兴修水利,改造农田,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于是他喊出了“无工不富”的口号。

他偷偷带着村民们办了一家规模不大的五金厂,分出一部分人手来进行工业生产,几年就达到了30多万的年产值。在那个年代,其他村子一年收益都不到一万。

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后,吴仁宝继续带着村民实行“双边发展”,1978年国家实行分田到户政策,他们也不分地,反而是将村里的田都承包给了30多个种田能手,其他村民则到新开的织布厂、钢材厂上班。

事实证明,“无工不富”的道理是正确的,这些工厂为华西村带来的收益远比其他村民独自种田来得多。光是一家喷雾器制造厂就带来了500万的净利润,一家每年能分到两三万的分红。

1998年华西村成了江苏省的第一个“亿元村”,1991年拥有大小工厂20多个,工业产值高达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

这样的成功引来了无数村的模仿,但吴仁宝深知局势是变化的,不可能一直靠着这几样吃老本。他苦思冥想下一个方向在哪里,突然,他看到了邓公“南巡”的讲话。

1991年,一个叫“皇甫平”的人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由此引发了改革开放到底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

为此已经年迈的邓公选择“南巡”,看看作为经济特区的地区发展如何,看到深圳发展得很好,邓公表示:“改革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胆子要大,大胆地做,大胆地闯,错了就纠正,对了就继续做,不要怕!”

邓公的这一番话鼓励了国内的工业,同时也点醒了吴仁宝,他结合深圳的发展情况,为华西村找到了下一个风口。

他连夜号召村民去银行贷款,能贷多少贷多少,最终村民将手里的钱凑在一起,发现竟然贷了24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村民还不知道吴仁宝的用意何为,不过吴仁宝带领着他们赚了很多钱,听他的准没错。

事实却是如村民所想,拿到钱后吴仁宝疯狂收购各地的钢筋水泥,各种建筑材料,即使就地涨价他也要买。

3个月后,建筑材料的价格就猛涨,3000一吨的钢筋一下子涨到18000一吨,将所有的材料都卖出去后,他们的贷款全部还完了,甚至还赚了1亿多。

吴仁宝有一次带领村民赚了大钱,不仅在村里名声大涨,在全国都到处宣传着他的事迹。后来江苏华西集团成立,1999年华西股份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被称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除了工业外,吴仁宝还敏锐地看到了房地产的发展前景,将大笔资金投入房地产业。

华西村的房子都是整齐划一的别墅,房前屋后种满了绿植,道路是又大又宽,外地人到华西村不仅学习他们的工业,还被他们的生活环境所震撼。

吴仁宝又抓住了这个机会,加大华西村的环境建设,在村里盖了一座五星级标准的大楼,里面包含着各种娱乐项目,购物、吃饭,住宿,只要你想,住在里面一辈子不出门都可以生活得很好。

自此,华西村三大支柱型产业:钢铁、纺织、旅游就此形成,为华西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2012年时营收就达到了524.5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吴仁宝儿子吴协恩接手管理后,华西村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跌落神坛。

吴协恩也想着改变方向,但他并没有吴仁宝那样敏锐的眼光,重工业发展停滞后,他将大量资金投入了金融业。

可是金融业的高收益和高风险是并存的,吴协恩仿佛是将华西村的命运当赌注。

2018年楼市开始遇冷后,华西村还在守着建筑材料导致资金链出现危机,账户上只有70亿,负债却高达400亿。

人们都以为华西村的神话不可再复制了,然而去年人工智能的兴起,让华西的“光芯片”迎来了希望,华西集团的股票又出现了上涨。

纵观华西村的发展,正应了那句话:站在风口上,连猪都能飞起来,没有大环境的支持,再有能力也只是纸上谈兵。

你们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