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言:

从面包石铺路的中央大街,到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从极具异域情调的各国领事馆,到隐藏在大街小巷中的民宅私邸,哈尔滨的老建筑用历经百年沧桑仍风华依旧的动人魅力,向世人讲述着这座城市百余年前的繁华与喧嚣。追寻历史记忆,触摸城市灵魂。那些会“说话”的老建筑,将带我们跨越时空,在活化复兴中感受独属于冰城的城市特质与精神归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余年前,这里曾是哈尔滨历史上最短的街道之一,街虽短,历史却不短。1902年开始俄侨已经在街上兴建房屋,1920年代初又扩建了端街的部分建筑。从1910年到1950年初,50余年间,这条街上先后存在过百余家中外商号,有俄侨房产主、日本巨商、中外医生、英国和法国公司、德国洋行、匈牙利和波兰商店、日本旅馆、中国浴池、牛奶咖啡店、日本料理店……这条有故事的街就是位于中央大街西侧的端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说话”的老建筑系列报道将以端街为开端,
从中央大街上唯一一栋楼顶曾矗立过立体雕塑的
奥谢金斯基大楼讲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世:俄国老兵与一栋大楼

奥谢金斯基大楼位于端街与中央大街交叉口。105年前,俄国老兵奥谢金斯基在此建造了这栋新艺术运动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业主奥谢金斯基

奥谢金斯基出生于奥德萨的贵族家庭,从小就读于军校的他毕业后成为职业军人,参加了沙俄与英国争夺帕米尔的战争。1901年,作为中东铁路护路军成员,他与妻子来到哈尔滨生活。身为职业军人的奥谢金斯基,分别于1904年和1914年参加了日俄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退役回到哈尔滨,于1919年在中央大街与端街拐角处修建了奥谢金斯基大楼,1920年又接建了端街的部分建筑。成为房产主的他于1920年担任了哈尔滨俄人房产主公会主席。奥谢金斯基与妻子在哈尔滨靠收取租金生活,非常富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初,大楼刚落成不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代中期,里拉乐器店搬走,成为列诺梅时尚用品店,左侧招牌即是

1940年,奥谢金斯基在哈尔滨去世。1955年,他的遗孀奥谢金斯基卡娅把房产卖给了中国医生黄起敬后,到哈萨克斯坦定居。

百年:时尚与繁华的城市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雕像就立在这里

曾经的奥谢金斯基大楼是中央大街上唯一一座楼顶山花上矗立着希腊女神雕像的建筑,1945年,雕像被拆毁。没有了雕像的奥谢金斯基大楼,很快就被淹没在中央大街上的万国建筑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百余年前,就是在这幢看上去略显普通的建筑里,不仅经营过哈尔滨作为音乐之城重要历史见证的里拉乐器店,还经营过匈牙利钟表首饰店、德商捷利洋行、道里药房、华夫咖啡馆、藤吉牛奶咖啡店等。上世纪20年代,这里还曾开设过一家名为列诺梅的时尚用品店,这些店铺在这栋大楼里的经营,就是百余年前哈尔滨时尚与繁华的城市缩影。

而这栋大楼的二楼,更是百余年前哈尔滨多元文化的见证。奥谢金斯基大楼二楼不仅开过英国远东贸易公司,还开过法商长途电话公司。1936年,大楼二楼西侧套房租给了从台湾来哈的著名齿科医生黄东尚,作为住宅和开设齿科医院使用。黄东尚曾是台湾哈尔滨同乡会会长,因此这里也成为台胞旅哈的落脚地。黄东尚来哈后曾在俄侨第一齿科学校任教,后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齿学讲师、口腔科副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等职,是黑龙江齿科的奠基者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尚齿科医院创始人黄东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0年,黄东尚在第一齿科学校任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10月8日《大北新报》广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黄东尚一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初

乐器店、时尚用品店、药房、齿科医院、贸易公司、电话公司、咖啡馆……许多行至中央大街从这栋楼前匆匆走过的人都没有想到,这栋并不起眼的大楼,竟是百余年前哈尔滨中西合璧、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历史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生:跨越时空重现百年

奥谢金斯基大楼就像一部鲜活的历史,向世人讲述着哈尔滨的时代变迁与风云际会。如今,作为历史保护建筑,这里以“文化复合体”的模式被充分活化利用,集哈尔滨第一家俄侨菜馆、第一家俄侨家庭咖啡馆、第一个街道历史博物馆,以及最小的古旧书屋为一体,展现了哈尔滨的俄侨历史文化、俄餐历史文化和街道历史文化。历史建筑、城史文物、俄侨厨艺在此被活化,百年前的一切如今既看得见又摸得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端街4号一楼的老俄侨俄侨菜,传承了哈尔滨老俄侨后裔娜塔莎阿姨的俄侨菜手艺,延续着老哈俄侨们对哈尔滨乡愁之味的眷恋;院内的端街博物馆是哈尔滨第一家室外博物馆(哈尔滨第一家街道历史博物馆),展示了上百件与端街历史有关的城史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端街博物馆入口进入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带有藤蔓式花纹的原汁原味新艺术运动风格的铁艺楼梯。一间仅有3.75平方米的古旧书屋位于楼梯间上方的小阁楼里,这里有许多俄文原版图书(和历史、文学等读物),可以在这里阅读,也可以选购一本旧书带走,还可以喝一杯咖啡,透过落地的玻璃窗看中央大街的春雨冬雪,人来人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楼梯的左手边东侧套房是奥谢金斯基一家的住宅,右手边西侧套房就是基本保持了历史原貌的俄侨家庭咖啡馆。咖啡馆的室内格局保持着百年前的原貌,大小7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是一景,老木门、老木窗、老地板,还有保存完好的“乌瑟马克炉”。在10米长廊、21扇老木门、28扇老木窗的光影,与芳香四溢的咖啡香气中,进入这里的人们仿佛跨越百年,来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尔滨俄侨家里做客,老哈尔滨的百年味道在这里得以重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化:让老建筑焕发新生命

奥谢金斯基大楼的历史挖掘与活化利用,离不开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专家课题组专家,城史文物收藏家宋兴文多年来的不断实践和不懈努力。

2021年7月,宋兴文将端街4号原奥谢金斯基大楼部分空置的房间租下,经过修缮后以“文化复合体”的模式活化利用,打造了“老俄侨文化复合体”。一楼门市为哈尔滨首家俄侨菜,二楼民居为哈尔滨首家俄侨家庭咖啡馆,后院则为哈尔滨首家街道历史博物馆“端街博物馆”。经过不断推进,端街2号至16号老建筑一层门市陆续被活化利用,令端街初步形成了较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艺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奥谢金斯基大楼的活化利用,宋兴文说,老建筑会说话,这栋大楼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活的历史,“老建筑的修缮与活化,就是要让它重生,让大家看到这是一个宝藏,它的价值是基于百年来的历史文化产生的。老建筑的活化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原汁原味、表里如一,让百年历史的味道,既有颜值也有灵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建筑既是历史的起点,也是面向未来的立足点。通过老建筑的活化,哈尔滨洋气、优雅的气质被完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宋兴文说,这就是研究历史的意义,哈尔滨的老建筑是历史文化的最佳承载物,将其活化,为现实服务,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优雅的国际化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不分国家与种族的,“我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都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建筑可阅读,让城市可记忆。

宋兴文说,哈尔滨有许多被忽视的老建筑,通过挖掘,其丰富而精彩的历史故事得以呈现,“对于这些老建筑,我们不仅要看到它,还要走进去、坐下来,甚至可以住下来,感受、触摸、聆听它的声音。历史文化需要主动引领,希望我对于老建筑活化的探索与尝试,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带来启发,带领更多人进行城市历史建筑活化,让哈尔滨的老建筑重新焕发新的生命。”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封娇 文/摄/

马刚 韩寿山 公旭昶 曾庆玲/视频拍摄制作

编辑:刘奕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