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林伦伦教授(右)与岭南文化探寻者谢雅卉,在广东梅州的丘逢甲故居前讲述其爱国故事。

开启探觅之旅

寻访岭南近代文化名人③

丘逢甲

1895年7月25日,抗日兵败。

丘逢甲坐船离开了他深情眷恋的台湾故土。

临走前的那天晚上,丘逢甲侄孙丘晨波讲,在妹夫家里,丘逢甲整晚都没睡。百般思绪,化作六首《离台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回到广东,在梅州定居。

丘逢甲认识到办教育、启发民智乃富国强兵、实现“复土雪耻”的根本途径。“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

“岭东同文学堂,是广东省第一座新式学堂,放眼全国,也是第一批创办新学的学堂。”《探宝觅踪2》学术顾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林伦伦表示。

新学之“新”在于除传统国学教育外,引进数理化等学科,并在教育过程中向学生灌输较为先进的新式革命道理。

“故今韩江上游小学教育发达,公与有力焉。”

130年前

日本垂涎台湾,“彼讵能恝然置之乎!”

台湾的丘逢甲心痛如焚。

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接连战败。消息传来,丘逢甲忧心忡忡。他对朋友说,日本人早就垂涎台湾,“彼讵能恝然置之乎!”(“他们怎么会把这事静悄悄放下呢?”,编者注)

读书人丘逢甲是己丑科进士。

2023年12月5日,广东梅州逢甲村。

潮湿的空气中夹杂着些许冷冽的青草气息。

岭南文化探寻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林伦伦和副教授谢雅卉踏进丘逢甲故居。疙疙瘩瘩的石子路。台阶上的青苔。白墙的客家老屋,围村的木檐。

跨过门槛,仿佛迈进百年前的时光。

光绪钦赐的“进士”牌匾在内堂高悬。

“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吗?”谢雅卉询问林伦伦。林教授扶了把眼镜腿:“清朝的进士,级别可能比博士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长江学者吧。”

1889年2月,26岁的丘逢甲离台渡海,赴京会试。

经吴淞,越黄海,入津门。

3月4日,故宫太和殿刚举行光绪亲政大典。

4月,丘逢甲抵京。考试期间,他结识了黄遵宪。放榜,丘逢甲中式第八十一名贡士。参加殿试,中己丑科三甲九十六名进士。

被钦点授予工部虞衡司主事之职的丘逢甲无意仕途。

他援例,以亲老告归返台。

丘逢甲的父亲丘龙章是名秀才。

他毕生从事乡梓教育,在台中一带设馆讲学。

丘逢甲的侄孙女丘秀芷表示,考上进士的丘逢甲曾写了首诗,表明志向:“每饭未曾忘竹帛,放将科第作功名。”1889年秋,丘逢甲回到台湾,前往台南,拜谢恩师、当时的台湾布政使唐景崧。唐邀他参政。丘逢甲婉言谢绝。

字字血泪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时局早已不稳。

“洋舶时量港浅深”、“牛皮借地狡夷心。”

丘逢甲成为台南崇文书院、嘉义罗山书院及台中宏文书院的山长(院长)。“孤岛十年民力尽,边疆千里将材难”,他的诗句充满对台湾危险处境的不安。他常教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他受聘担任《台湾通志》的采访师,负责采访乡土点滴。教课之余,他走遍台湾的山山水水。

在台南郑成功庙前,他题写了两副槛联。其中一副写着:“驱异族出境,感中国有志者再振雄风。”

1895年2月。

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月,清军大败。日军逼近锦州。清政府屈辱求和。

3月20日,乙未科会试正进行。清政府全权代表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在日本马关春帆楼开启和谈。考生们进入考棚的第二天,日方开出议和条款:朝鲜独立,割让台湾、辽东,赔款白银三亿两……

3月23日,日本海军进攻澎湖列岛。

澎湖通判陈步梯率义勇2000人守城;总兵周振邦率领新旧四千义勇守大山屿、妈宫澳及迤南各海口;知府朱上泮领湘勇2500人守大城北及迤北各海口;副将刘廷梁等守大城北炮台。然而,仅三天,澎湖列岛失守。

七次谈判结束,4月17日,“马关条约”正式签署。

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消息传出,台湾民众非常愤怒,激烈反对。署理台湾巡抚唐景崧电奏清政府,反对“割台”。丘逢甲悲愤交加,先后三次递上血书,请求废约再战,“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得台湾门人俞明震、丘逢甲电,字字血泪,使我无面目立于人世矣!”

保台运动

组织义军,望与驻台清军一起抗日

“逢甲先生当然是很痛苦。”林伦伦感叹。

他的人生志向本来是要办好文化教育,走教育救国道路。“投笔从戎是不得已而为之。”

来自台湾高雄的谢雅卉说,闲暇时,自己常去逢甲大学一带约会,去逢甲夜市吃东西。台中市西屯区文华路,宁静的校园内,有一幢建筑颇具年代感——“丘逢甲先生纪念馆”——记述着被甲午战火所改写的一位青年的人生路。

刚考完会试等待发榜的乙未科举人群情激愤。

台湾籍举人痛哭流涕。

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被委派为割台特使。

清政府命令署理台湾巡抚唐景崧及所属文武官员内渡,撤离台湾。

李经方和日本官员桦山资纪乘兵舰来到台湾沪尾口外。

他们准备将文书发给唐景崧,令他向日本交割台湾。但民情鼎沸,俩人一时不敢登岸。没办法,就在靠近基隆的日本兵船中,签订了交接台湾的字据。

台湾民众发起保台运动。

丘逢甲决定组织义军,与驻台清军一起抗日。

丘家远祖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光州固始(今河南)。北方战乱频繁,逐步南迁至山东、福建等地。南宋末年,二世祖丘创兆率领族中子弟参加文天祥的“勤王之师”。失败后,举家从福建上杭迁居广东梅州镇平县员山(今蕉岭县文福乡)。清朝乾隆年间,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率领家人,由镇平员山东迁台湾,定居在彰化县东势角大茅埔(今台中东势镇)。

丘家世代习武。丘逢甲的祖父丘学祥曾在彰化设立国术馆,教徒为生。因为他锄强扶弱,好打抱不平,故很受人们尊重。丘逢甲向唐景崧请求,批准他招募义勇,创办义军,抗日保台。

誓与台共存亡

号召民众“抗倭守土”,经费不足便倾尽家财

丘逢甲的“根”在广东梅州。

林伦伦表示,作为客家人,无论身处何方,“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客家祖训伴随其成长。这种“硬颈”的气质,就源于他“根”的意识。

客家人源于中原汉民族,他们经历数次大迁徙,一路翻山越岭,辗转南迁,终于在粤北、赣南、闽南三角地区开辟新天地,这也练就了他们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硬颈”精神,和对于中原、对于家国的“根”的意识。

唐景崧委派丘逢甲总办全台义勇事宜。

丘逢甲四处奔走。他会讲客家话和闽南话,口才很好。他号召民众“抗倭守土”。讲演的时候,声泪俱下。经费不足,他就倾尽家财。

逢甲村居民丘济华是广东丘逢甲研究会理事。

他介绍说,丘逢甲是丘氏家族第二十一代。“丘家人的爱国之心和习武的风气,世世代代传下来了。”

台湾民众宣布拒绝接受《马关条约》有关割让台湾、澎湖的条款。在告中外书中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据商议,台北的防务由唐景崧负责,台南的防务由刘永福负责,台中的防务则由丘逢甲、林朝栋负责。丘逢甲把义军司令部设在柏庄。

柏庄是进士丘逢甲的新家。

考中进士之前,他随父亲颠沛流离,到处讲学。位于彰化的旧居早已破败。亲戚朋友纷纷捐资,在台中潭子乡大埔厝(今潭子大丰村),买下张氏一座宅院,修葺一新,送给丘逢甲。屋向坐北朝南,门楼在西南角。宅第山水明瑟,俱花木池亭之胜。宅院后面长着一棵枝干苍劲的老柏树。

丘逢甲指树为名,称新家为:柏庄。

义军在柏庄整军经武,豪气干云,誓与台共存亡。

饷绝弹尽

退于山岭,清兵不援,孤军无继

抗日义军声势浩大,号称十万之众。

其成员多为粤东迁台客家人,不少是丘逢甲亲朋挚友,如谢道隆、丘国霖等。他的哥哥丘先甲当了信字营统领,三弟丘树甲也担任了营务处帮理。

义军以诚、信等名字作为单位,每营人数不等,十营为一作战单位。

但因成军仓皇,战备急迫,编制不一,缺少训练。

1895年,日军扑向台湾。

11艘军舰和陆军精锐1500人,日军从台湾东北部、基隆以东宜兰县的澳底登陆,经由三貂岭等地,攻向基隆和台北。记名提督张兆连统率四营兵马守卫基隆,通判孙道义率领二营兵马为副。

清军军纪松弛,战斗力不足。与日军一交手,便节节败退。

“初八日到九份;初九日过瑞芳店;初十夜入基隆;十一晨据基隆城寨”。

日军船坚炮利。力量悬殊。

6月3日,基隆失陷。清军溃逃,哗变,退入台北,纵火劫掠,局势混乱。消息传到台中,丘逢甲急举义军赶赴台北增援。

第二天,台北清军哗变。

6月6日夜间,唐景崧化装,携带家小、台湾巡抚印章等,乘外国轮船内渡厦门。“土匪劫台北仓库,焚衙署,十五日引倭人入府城。”

6月7日,日军侵占台北。

得知台北沦陷、唐景崧内渡,丘逢甲气愤至极。

日军乘胜沿铁路线南侵。

丘逢甲组织率领数万抗日护台义军边打边撤。在台中的崇山峻岭之间,与日寇浴血奋战,大小战斗20余起,直至“饷绝弹尽,死伤过重”。

清兵不援,孤军无继。

“五月十七日(农历),倭犯新竹”;

“二十九日(农历)入宜兴城”;

刘永福在台湾南部发出布告,表示抵抗到底。但粮、饷、军械都很不足。他呼吁多地督抚高官资助,但响应者寥寥。

无力回天

一死不难,救台湾难

日军向台中、台南步步进逼。

花翎侍卫许肇清自饷募勇,纠集500人驻守鹿港;彰化举人施焱、施仁恩,贡生吴德功、吴景韩等在台中抗日;苗栗县秀才吴汤兴招募5000义勇,驻守在中港、后垅;新竹武生徐骧和姜绍祖(年仅22岁),各率农民义军,驻守大湖口,在新竹、苗栗一带英勇抗击由台北南下的日军。

他们虽屡挫敌焰,但实力太弱。

姜绍祖在新竹英勇战殁;吴汤兴在大肚溪壮烈牺牲。

新竹、苗栗等地陆续被日军占领。

新竹失守后,丘逢甲与亲信藏匿在山野间。

日军放火烧毁了柏庄,并重金悬赏捉拿丘逢甲。他率少量义军转战深山老林,躲避日军搜捕。他们曾想去台南投奔刘永福。但道路被封锁,不能通行。

丘逢甲提出收集残部、联合山胞、据山死守。

但这个方案大家不同意。他的部将、表哥谢道隆,义军营官文书、妹夫张晓峰劝他先解散义军内渡大陆,以图东山再起。

谢道隆说,祖国如能自强,台湾自可收复。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一死不难,救台湾难。

这天晚上,他们连夜赶到妹夫张晓峰家,收集细软,商定内渡,并决定将三妹留在张家。据丘逢甲侄孙丘晨波称,临走的这天晚上,在妹夫的家里,丘逢甲整晚都没睡。满怀积愤、百般思绪,化作六首《离台诗》。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

成名竖子知多少,海上谁来建义旗?

1895年7月25日,丘逢甲一行,乔装成嫁娶队伍。

南坑人李猛,外号红炮(胡须猛),听说丘逢甲内渡,率领匪徒,在大肚山麓拦路抢劫。丘家雇佣的挑夫逃散。

在部分亲友保护下,丘逢甲逃到涂葛崛港,乘坐张家“源发号”帆船,离开了他深情眷恋的台湾,直奔泉州湾,由晋江祥芝进港。

难诉遗民苦

“湛身难诉遗民苦,殉义谁彰故部贤”

一路忧劳,海途颠沛。

逃到泉州的丘逢甲“呕血数升,几不起”。亲人照料丘逢甲在泉州休养一段时间后,乘船赴汕头。与其他家人和部将会合,乘舟溯韩江而上。

1895年中秋节前,丘逢甲抵达祖居地镇平县文福乡印山村。印山村的祖宅“半废为圃芜不治”,他们一家暂时借住在镇平县城东侧的东山乌石山房,并着手在淡定村修建新居。

丘逢甲始终牵挂着台湾的战局。

在台湾,日军正向彰化进攻。刘永福的幕僚、文职参谋(文案)吴彭年主动请求参战,自愿领军守八卦山抗敌,与进攻的日军交战数日,英勇牺牲;在持续抗战中,刘永福部将杨紫云、杨泗洪等也先后阵亡;代理恒春知县欧阳萱遇害于曾文溪;泉州府委坐探巡检黄闽望遇害于彰化城。

日军攻取台湾中部和南部。等日本援军抵台后,战斗越发严酷。义军“饷尽弹尽,死伤过重”。中秋节后,台南北面的门户嘉义失守。

转战至此的义军首领徐骧在大莆林作战中牺牲。

日军分兵数路,进犯台南。同时,日本海军在台南以南的  打狗登陆,攻下炮台。台南城岌岌可危。

“八月二十日(农历)倭兵入恒春城。”

“八月二十七日(农历)倭兵入凤山新城。”

10月19日夜,刘永福搭乘外国船只,微服内渡厦门。

两天后,日军进入台南府城,接着占领了台东内山等地。

清军的抗日战斗结束。

日本人发布九条严苛命令,勒迫岛民就范,服从统治。

林大北、陈秋菊、柯铁、简大狮、詹阿瑞等台湾各族人民先后反抗。日军实施残酷镇压。岛民罹难者约7万人。

1895年冬,丘逢甲曾给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写信。

他奏请表彰吴汤兴、徐骋、姜绍祖等义军殉难将士。但毫无下文。丘逢甲感叹,“湛身难诉遗民苦,殉义谁彰故部贤”。

念台精舍

“梦里陈书仍痛哭,纵横残泪枕痕深”

2023年12月5日。

梅州市蕉岭县逢甲村。水泥路宽阔平坦。绿树掩映间,谢雅卉抬头看到“逢甲故里”四个大字。逢甲村党支部书记郭伟介绍,当年,丘逢甲的曾祖丘仕俊是从现今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鹤湖村东迁台湾的。

四代归来,早已物是人非。

丘逢甲和家人一路寻根摸索,先寄居在丘氏家族聚集地。困顿之下,最终选址在如今的“逢甲村”筑炉定居。

127年过去,轻柔的山风拂过烂漫的山花,路边的黄狗儿悠然自得。

身在大陆的丘逢甲,心心念念着台湾。由于和台湾音讯隔绝,1895年冬,他安排哥哥丘先甲回台。

1896年春,他又委派谢道隆重返台湾,探听消息。

“梦里陈书仍痛哭,纵横残泪枕痕深”,他悲痛地写下了《天涯》《愁云》《往事》《春愁》《当歌》等数十首感人肺腑的诗篇。

这年夏天,淡定村的新居落成。

丘逢甲给新居取名为“心太平草庐”。

北厢房取名“岭云海日楼”,南厢房则取名“念台精舍”。

丘逢甲之孙、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表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要忘本,都要寻根,牢记‘我们永远是中国人’这个概念,不管是在香港、台湾,还是在大陆,都一样重要。”

在探访的过程中,他亦深受祖父赤诚爱国之心的触动。

“祖父为了领土完整,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做了一系列的抗争和努力,我感到非常骄傲,这对我影响也很大。”丘应桦说。

1897年春,丘逢甲携妻儿,定居海阳。

在潮州,他受聘担任韩山书院主讲,注重用新思潮启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丘逢甲曾谈起台湾抗日失败的教训。他总结说,当时“台南北留下壮勇,不下四五万;台中义军虽属新募,犹肯死战。乃彼久练之兵,一与遇敌,土崩瓦解,真令人不胜愤懑,以后革命必先练学生军乎?”

扎根地方

“欲振奋民气,启发民智,非主张精神教育不为功”

伫足逢甲故居前的小空地。

谢雅卉细细观察这座沙灰瓦木结构且规整对称的围龙屋,位于中轴线上的正门匾“培远堂”格外瞩目。这出自丘逢甲自拟对联“培栽后进,远继先芬”。

1899年,36岁的丘逢甲在潮阳东山书院和澄海景韩书院讲学中,深感旧式书院难以造就先进人才,认为“欲振奋民气,启发民智,非主张精神教育不为功。”因此,他决定创办新式学堂。

2023年12月7日。

林伦伦教授曾在韩山师范学院任校长。“我们有一个不同时空的交集,可以说是很幸运地成为逢甲先生的后代校友。”

作为当代教育家、文化学者,林伦伦表示,潮汕人“重学崇文”,非常重视教育,而丘逢甲一生立志办教育,在潮汕乃至岭东作为“第一批”创办新学的有识之士,其教学理念具有革命性、先进性。

“晚清时期,丘逢甲先生是早期具备革命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的思想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藏。”林伦伦说。

1899年冬天,丘逢甲辞去东山、景韩两书院的教职。

在潮州,他创办东文学堂,聘请日本学者熊泽纯之助向青年学子介绍西方文明。不久,又联合温仲和、杨守愚等人,在汕头筹办“岭东同文学堂”。

“晚清从台湾回到大陆的士大夫如何发展,他们落籍后对地方文化的深入接纳,以及他们心态上的转变,这是很重要的话题”。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作为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专家,特别关注丘逢甲。

“因为他自觉地以地方文化、地方教育和地方乡绅的建设作为目标。”陈平原教授表示,“丘逢甲很早就了解这一点。扎根地方,跟地方的民众一起,借助教育改良、文化更新来达成他的目标。”

葬需南向

“葬需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谢雅卉深入探寻丘逢甲的教育理念。

“兴学育才、富才强国是逢甲先生爱国主义思想一以贯之的根脉所在。”2023年12月8日,步入岭东同文学堂旧址,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课室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

林伦伦教授说:“丘逢甲认为,‘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岭东同文学堂是广东省第一座新式学堂。放眼全国,也是第一批创办新学的学堂。”其《开办章程》列明,“本学堂以中学为主,西学辅之,学其有用之学,非学其教也。”

林伦伦表示,新学之“新”在于除传统国学教育外,还将数理化和外语等学科引进,并在教育过程中向学生灌输较为先进的新式革命道理。

丘逢甲创办的新学全面革新教学方式和内容。

几年间,学堂培养出大批爱国热血的新式人才。

他们思想活跃,关心国事,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

丘逢甲还回家乡着手兴办师范学堂,发展族学,先后共劝办学校100多间,包括在镇平当地创办“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创兆学堂”等,还派宗人子弟前往江西寻乌、福建上杭等地办学。

《岭云海日楼诗钞·仓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谱》中记载,“单以创兆名校之丘氏族学,闽粤之间不下十数……故今韩江上游小学教育发达,公与有力焉”。

1912年,丘逢甲病逝。

弥留之际,他嘱咐家人:“葬需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对话

林伦伦:视逢甲先生为学习之楷模

南都:作为“台四代”,丘逢甲为何有如此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林伦伦:丘逢甲在宝岛台湾出生长大,直至台湾被割让后才回到广东梅州和潮州。但丘逢甲根自客家。在他的成长道路上,身边有多位“引路人”(如他的老师吴子光等人)都是客家人。客家人的根源意识对逢甲先生有很大影响。

客家人自中原移民而来,骨子里记得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不管后来身处何方,也会把这种根的意识带过去。

客家人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方言里面就是“不忘祖宗言”。祖宗的话一讲,祖宗的文化就留下根了。这与逢甲先生为保护自己的家国领土“倾家财以为兵饷”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广府、客家、潮汕这三大民系所形成的文化之脉集成了我们的岭南文化。逢甲先生的思想,也是当今我们岭南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藏。

南都:丘逢甲留下了怎样的教育宝藏?

林伦伦:纵观丘逢甲先生的履历,他的人生志向就是办教育。在京得中进士、授任工部主事后,他无意在京做官而返回台湾教书。内渡大陆后,他归籍潮州海阳,辗转多地办教育,并开创岭东新学之先声。

他以新法教育青年,以革命维新鼓励士气,开粤东民办学校的先河。他要求青年人学以致用,希望他们“树捍卫国家民族之勋业耳”,鼓励青年人出洋留学、深入实际研究西方的富强之道。由于举办新学、革新教育,吸引岭东各地许多有志青年和大批仁人志士,如姚雨平、林修明、邹鲁等,均受教于丘氏门下。

丘逢甲是早期带有革命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所创办的岭东同文学堂是广东省乃至全国新式学堂之滥觞。

我在研究生毕业后就开始了教育生涯,将办教育“一以贯之”的逢甲先生为学习之楷模。在韩师工作期间,采用书院式教育方法,教学国学与岭东人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尚情操和家乡情怀。

韩师的优秀校友管乔中、王建瑜慷慨捐资在校内为丘逢甲先生树立了一尊雕像。雕像突出丘逢甲先生脸部忧国忧民的悲愤表情,并选用了丘逢甲《春愁》的诗歌手稿置于雕像之侧,让当代的学生们深切感受其家国情怀。

南都:丘逢甲一生创作诗词近万首。如何评价这位“高产”诗人?

林伦伦:丘逢甲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他的诗歌充满着家国情怀,心系宝岛台湾和祖国的统一大业,又关怀民生艰难,言语风格浅显易懂,有论者认为其诗风直追杜甫。

其最著名的诗《春愁》,我们从此诗的原稿中看到,“惊心”原作“思量”,意思是想起了往事。但“思量”不足以表达其悲怆的心情,遂划去改为“惊心”,可见其热爱宝岛台湾的家国情怀。他《十四夜月》诗后四句云:“势已群星避,光先四海同。山河终一统,留影大瀛东。”也是满怀着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在潮州时,他写下了《潮州春思》六首,其六云:“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鹪咀,来试湖山处女泉。”他与潮州的文友们品茶作诗,还是十分讲究“工夫”的,用的是橄榄核儿烧的炭、手工制作的小砂壶,茶是凤凰山鹪咀岽上的新茶,还有西湖的处女泉,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潮州人冲泡和啜饮工夫茶的情形,可见逢甲先生还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

岭南近代文化名人

丘逢甲(1864—191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字仙根,号蛰庵,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广东梅州蕉岭)人,生于台湾省苗栗县。晚清抗日保台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他投笔从戎,组织义军,抗日保台,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内渡大陆后,在多地兴办教育,开创岭东新学之先声。

岭南文化探寻者

林伦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潮学国际研究会学委会主任,《探宝觅踪2》学术顾问。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文化学者,近年研究方向为地方方言与文化研究、潮学等。

谢雅卉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台湾自媒体创作者。在台湾高雄长大,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假期旅游或田野调查的机会,研究两岸文化的融合之道,丘逢甲故居是她调研的其中一站。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仓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谱》丘琮

《丘逢甲生平大事年表》丘铸昌

《丘逢甲在台史迹探索》陈炎正

《丘逢甲生平事迹小考》孔令彬

《丘逢甲传》江山渊

《中国近代通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广东客家文学史》罗可群

《悲歌:甲午战争史诗选》邹荫辛

《光绪乙未台湾的交割与保台》梁华璜

《爱国保台志士丘逢甲》央视纪录片

下期精彩预告

1898年秋冬时节,丘逢甲从潮州赶到嘉应拜见黄遵宪

他受到了盛情款待。两人畅谈时局,惺惺相惜。临别前,黄遵宪请丘逢甲为他刚刚修复的书房“无壁楼”题写对联,丘逢甲欣然提笔。

他借用屈原遭楚怀王放逐的典故,以黄遵宪之被“放归”类比,写下一联:“陆沉欲借舟权住;天问翻无壁受呵。”

下周一,请收看《探宝觅踪2:寻访岭南文化名人》第4篇:

《梅州人黄遵宪的1877-1898——诗界显眼包,硬核外交家》

《探宝觅踪2——寻访岭南近代文化名人》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陈艺丹 张驰 魏雄锋 黄薇 吴佳琳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