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主要靠问与答来完成。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质量?如何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本期聚焦“课堂问答”这一话题展开探讨与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而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引爆其思维火花,培养其思维创造的能力。

合理创设提问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社会的结合点入手,设计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提问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走入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例如:在教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找出对话,进行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的语气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本剧的排练,学生自选角色、自编动作、自备道具,最后各小组进行展演。在表演的基础上,教师向“陶罐”和“铁罐”提问:“你们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吗?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今后你打算怎么做?”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认真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有趣味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同时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提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延展。

课堂提问内容要有梯度。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要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要穿插问学困生。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启迪,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科学把握候答时间

心理学上把从问题提出到解决完毕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教师应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深浅把问题分为四个等级:一是微解答距,提问后即可回答;二是短解答距,稍稍思考后作答;三是长解答距,要综合知识加以回答;四是新解答距,要求有一定的创造性,有较高的难度。有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提问后,留给学生的解答距过短(一般1秒钟左右),很多学生来不及思考,教学活动成为少数反应较快学生的“独角戏”,大部分学生成了“听戏者”。教师应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

巧妙设置问题支架

课堂提问要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问题太易,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使提问失去价值。

教师需建立一个逻辑和思维框架,可有条不紊地进行思考和分析。例如:在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时,教师可从文章的关键语句与核心事件的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文中重点部分的描写及其与标题的关系,以及作者情感等多个维度出发,构建问题框架:整篇课文哪一节最能引起你的兴趣?请说明理由(关注人物行为,梳理文章结构);你对闰土这个角色有何认识?(精读关键语句,掌握写作技巧);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的哪些思想和情感?(呼应学习目标,深化情感理解)。

鼓励学生自己提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李时珍》这篇课文时,文中写道:“李时珍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教师引导学生提问:“你们想据此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不同问题:“李时珍走了那么多地方,需要多少时间呢?李时珍亲口品尝药材,不怕药材有毒吗?”……学生有了想要解决的问题,学习兴趣格外浓厚。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价,问题的质量可以从所提问题的相关性和集中性等方面进行评定。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28日第5版

作者: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