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网络暴力的治理,亟待解决的是立法过于分散的问题。(人民视觉供图)

6月初,我跟进报道了一个起诉网暴者的案件。原告是一起凶杀案的被害者家属,被告有3名网暴者,特殊之处在于,有两名都是当地的公职人员,其中一位还是时任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

在看判决书的时候,我还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事。起诉网暴者的同时,原告也同时起诉了新浪微博的运营公司。她们认为,微博也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不过,法院判决认定,微博提供的信息储存服务,对用户发布的微博并不负有事先的审查义务,如果相关权利人没有有效通知,那么微博不知晓侵权行为的发生。所以认定微博方不用承担侵权责任。

微博方在庭审时的说法也是,平台方只承担有效通知后删除涉案微博的责任。在收到有效通知前,公司对涉案内容并不知悉,不存在过错,不构成侵权。

这两句话里面都有一个关键词:有效通知。

什么是有效通知?我去查阅了民法典。在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第1195条规定,在被侵权者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时,通知应当包括初步证据和被侵权者的真实身份信息。

民法典里规定的“通知”原来还需要提交更多信息。回想我自己在微博上进行过的投诉,都只需要点几个选项就能完成。那在微博上具体操作时,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效通知”呢?

我在微博上做了个测试。在一条微博右上角,就能点击“投诉”按钮,里头有包括涉黄、网暴、人身攻击、违法信息、违规营销、侵犯个人权益、不实信息、诈骗等13种投诉类型。在这个投诉程序里,只需要选择你的投诉类型,就可以完成操作。

在投诉页面的最底下,有一行灰色小字,指引我进入“个人人身权益纠纷投诉流程”——这也就是当被网暴时,可以要求平台删除对方微博的“有效通知”。

在这项流程里,需要填写的东西就多了,包括姓名、手机号码、证件号、有效证件的扫描件、投诉链接、投诉理由、处理要求等。

而且,有意思的是,在第一种“投诉”页面上提示,投诉将在24小时内受理。而第二种“有效通知”路径里,平台只表示“尽快”核实处理,没有规定具体回复时间。

对普通人来说,要找到“有效通知”的入口,还真是不好找。我也问了身边的几个朋友,大家也都只知道“投诉”渠道,而且投诉里头也包括网暴的选项,容易混淆。

这也就导致这项功能有些形同虚设。我在此前采访被网暴者时,好几个人都和我提到,虽然已经在平台上投诉,但对方的信息仍然没被删除。这甚至会导致对方愈发嚣张——“你看吧,你投诉也没用”。

2024年6月12日,网信办等4个部门联合发布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对平台有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预防预警方面,要求平台建立网暴信息预警模型。发现风险后,要及时引导用户理性表达,对异常账号也要进行违规预警、限制流量等。

此外,还要求平台建立用户账号的信用管理机制,把涉网暴的违法违规情况记入用户的信用记录,并据此限制账号功能或者停止提供服务。

治理网暴当然需要各个环节的配合,但平台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们决定着什么信息能发布出来,被网暴者可以如何尽快地隔绝侮辱诽谤的信息。期待平台在未来能有更有力举措保护每一个网民。

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

责编 钱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