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我的工作》,是一个有关探索职业故事的专栏。

我们想通过他们的故事以及对职业的思考,让更多人能深刻地了解一份职业,看到每份职业背后“非凡”的故事。同时,也希望帮助大家看清一份职业,在选择职业的道路上“不迷路”。

“侍酒师这份工作不需要陪人喝酒,也不需要卷学历,薪资过万,能品尝到世界各地的好酒,但,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全年无休且 ' 高危 ' 。” David这样 描述他的工作。

第三期,我们有幸联系到了一位「侍酒师」,和Ta聊了聊。

今年已经是David做侍酒师的第8年,他目前在北京的一家葡萄酒俱乐部工作。

我们第一面见到David时,他头发整齐,身穿一身精致的西装,脚上搭配一双光亮的棕色皮鞋,彬彬有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下是David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朋友的话,入了这行

我进入这行纯属偶然,和我的朋友有很大关系。

我是河北承德人,在北京读的大学,学的建筑,毕业后,像学我们这个专业的很多人,大多数人都会去那些偏远、荒郊野外的地方工作。

“能不能不去”、“我还有救吗?学的这个专业我还能干什么”,一想到要去那些地方生活工作,我就莫名感到痛苦,内心充满抗拒。

正巧,一次闲聊中,我的朋友突发奇想,就建议我去学调酒。那几年,正赶上酒吧火热,调酒师一般在酒吧工作,而酒吧大多又在繁华城市,算是满足了我不想去荒郊野外工作的想法。

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学习调酒,在天涯论坛和贴吧上面找学习的地方,偶然间看到吧友说到“成都酒吧的氛围特别好”,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因为是北方人,之前也没去过成都,不管是学习还是过去玩玩,怎么算都不亏。

我的父母相对传统,都是在体制内工作,得知我的想法后,那段时间疯狂打电话劝我,“找个稳定工作不好嘛,去学什么调酒啊”,其实包括当时来北京上学,我的父母都是反对的,按照原本的计划,TA们希望我留在当地读个师范,毕业后就去当老师。但后来发现实在拦不住我,也只能就此妥协。

我在成都那边,学习了将近8个月的时间。

通常,我们上午会学习理论课,主要讲一些各类酒的基础知识等等,下午则是实践课,品酒,学花式,练习鸡尾酒的调制和各种调酒动作。

像这其中又会分为英式和美式(花式),年轻人嘛,总是对酷的东西感兴趣,我当时就学的美式,美式的观赏性和好玩性更高,像大家在美剧中看到的比较炫、带表演的就是典型的美式调酒。

时间过得飞快,课程结束,我本来打算在成都“大展身手”,但遇到了一个很严重的原因劝退了我——没有暖气。

那时正赶上12月,作为一个在北方享受惯了暖气的人来说,真的很难受。

于是,我又回到了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开始,我在大望路的一家西餐厅的酒吧工作,负责给客人调制鸡尾酒。这个工作在外界来看轻松,虽说上班时间很规律,也是8个小时,和很多打工人一样,但实际很熬人,晚上6点上班,下班经常就是凌晨2、3点。年轻的时候干干可以,年纪上来了真的扛不住。

工作期间,我除了学习鸡尾酒的知识外,恰巧餐厅主理人很懂葡萄酒,我又跟着Ta学了不少这方面相关的知识,顺便考了个WSET三级证书(高级葡萄酒师证书)。

说是顺便,但其实没那么容易考,要不断品尝不同地区的酒,一天下来,口腔内基本都是酸掉的。因为考试有一项内容就是盲品,味蕾要做到对酒的品种、产地的精准把控。

就是这个证书,也为我后续转型侍酒师带来了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洗杯子是乐趣,摔酒瓶是痛苦

在西餐厅待了不到3年,我选择了离职,到了一家葡萄酒俱乐部工作,在这里,一干就是8年。

俱乐部是会员制,有一定门槛,平时接触的客人基本都是偏高端客户,所以这份工作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很少受气。

但是,这个职业也有明显的弊端,那就是工作时间得跟着客户走,客户几点来,你就得陪到几点,可以说是全年无休,一般情况下,周内会相对清闲一点。

不管是在互联网上,还是像我身边的朋友,都会天然地认为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喝酒,其实并不是,这只是其中的一小小小部分。

我的日常工作就是服务客人,为他们推荐适宜搭配美食的酒品、将酒品温度通过物理方式控制到刚刚好,以让酒达到它自己的最佳状态。

不需要接待客人时,也不会完全闲着,工作更偏运营一些,要了解整个店的运营情况,包括酒窖的管理,比如哪些酒库存少了就要提出采购,哪些酒近期比较火就要提早采购准备备足。

除此之外,周末还会有类似品酒活动,这个时候就需要提早做策划,确定酒款,针对不同酒款,去邀请客户参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段时间,佳士得(世界著名艺术品拍卖行)拍卖,我们也会选一些适合拍卖的酒品过去。

这份工作远不像很多人看到的那一面那么简单。

每份工作都会有它枯燥的部分。刚刚入行时,会有师傅带,很多基础活就需要我去做,就比如洗杯子。

大部分杯子阿姨都可以洗,但有一款奥地利生产的杯子,特别轻、特别薄,阿姨根本不敢碰,只能我自己洗,洗起来要特别小心,真的很头疼,一个不小心,可能今天就要倒贴了。

洗杯子这活虽然枯燥还有赔钱风险,但我其实还是挺享受的,杯子洗完后被擦得透亮,一尘不染的那种感觉不是很好吗?

除了洗杯子让我享受外,(为客人试酒)能品尝到不同地区、产地的葡萄酒也让我很享受,能喝到越来越贵,越来越好的酒。

但这也会给我带来困扰,人性总是向上兼容容易,向下兼容困难,之前有幸品尝了一款好酒,它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形成了一个标杆,很长时间,我都拿它和其他酒做对比,即便是同等级的,也无法和它相提并论。

这种感觉很痛苦,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试酒只是变成了我工作的标准流程,不再有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都是主观的,但给客人上错酒这件事会直接给钱包带来致命一击,这种感觉也是很痛苦的。

我刚刚来俱乐部不久,有一次,客人点了一瓶酒,是一瓶普通年份的酒,我没注意,给客人拿了一个特殊年份的酒,这瓶酒比普通年份的要贵很多。当我发现时,为时已晚,最后没办法,只能自掏腰包补足了差价。

最重要的是,客人也没有发现这件事,在结账时,我告诉Ta们后才知道。

毫不夸张的说,这也是一份“高危”职业,上错酒赔钱、手滑摔碎酒窖里的酒也要赔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吕杨

从工作本身看,侍酒师毕竟是一个偏小众的职业,在一、二线城市才会有,国内目前上海发展最好。

我曾经想过去上海,包括我自己也很喜欢上海,之前学习去过几次,感受很好,主要的原因是上海的葡萄酒市场特别成熟,上海客人对品质的要求更高,更愿意尝试一些新鲜东西。奈何上海没暖气,这才是我仍然留在北京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图来源:猎聘APP)

对比北京,上海的薪资收入偏高一些,猎聘APP上就能查到,基本能达到一万五到两万,资深一点的月入三万不是问题。当然,这行的薪资上限取决于你能推荐出去多少价值的酒。

目前为止,从我这推销出去最贵的一瓶酒大约价格在小10万。

薪资是一方面,回到职业发展。在国内,从事这行的人都希望成为像吕杨那样的葡萄酒大师,我也不例外。

大师并非一日修成,需要日积月累,不开玩笑地说,也是有门槛的,既要有钱又要有闲。你需要满世界跑,去各个产区、各个酒庄深入学习,这其中的成本可想而知。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份职业不存在绝对的天花板,哪怕你到了大师级,也会有很多酒没有喝过,教学用酒和工作接触的酒完全是两个方向,市场上还有一些酒非常稀有,甚至不流通。

对于真正喜欢葡萄酒的人,做这份工作不免为一种享受和探索。

关于未来,我也没完全想清楚,我大概率不会成为像吕杨一样的大师,因为真的很难。

但我会继续在这行深耕,享受这场酒的探索之旅,当然,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早日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店或酒庄。

(本文插图均由受访者提供,请勿转载)

作者 | 骨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