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文秀离开我们5年了

但她的名字从未被忘记

她的故事仍在续写

她的优秀品质还在传承

6月26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文章《青春之光》。文章从5年前黄文秀遭遇暴雨山洪的牺牲现场追忆,回顾了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请缨扎根大山,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感人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青年报》版面截图

黄文秀的故事,早已深深刻在百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心里。但是文章发表后,大家再次回顾黄文秀的经历,依然能从她的秀美人生里深刻地感受到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文秀在工作中

青春之光》的创作经历了什么过程?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向读者传达什么样的信息?为了解《青春之光》创作背后的故事,记者采访了文章作者祝红蕾。

祝红蕾眼中,文学创作者的使命是:书写我心。这个“我心”就是要同最广大人民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感受他们的快乐、痛苦还有甜蜜,书写传唱他们普通又不平凡的故事。

“黄文秀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创作一篇散文,带领大家重走一遍她走过的‘长征路’。”祝红蕾说,黄文秀乐观豁达、勇于付出、心中有爱、乐于助人,她被黄文秀身上的优秀品质所感动,从而萌发出了创作《青春之光》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她希望用文字的力量再现黄文秀的“青春之光”,带大家重走一遍黄文秀走过的“长征路”,让黄文秀的青春之光照亮更多的人。

祝红蕾到百坭村采风的时候,黄文秀已经离开4年了。“但是她的气息还在,每个人谈到黄文秀的时候,就像谈到自家亲人一样,充满了怀念,特别亲切。”正如祝红蕾所说,数年来,百色的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百坭村的村民,一谈到黄文秀,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

周昌战依然记得第一次在镇政府见到黄文秀的“清秀的圆脸,个头不高,扎马尾辫,戴一副银边近视镜”的模样;班统茂没有忘记黄文秀泥水淋漓地到他家中“围追堵截”,请求他带领乡亲们扩大砂糖橘种植面积的情形;黄文秀心疼修水渠时不停运送物资的马时那温柔的抚摸,韦玉行想起来时潸然泪下;韦乃情哭着回忆黄文秀在难走的路上往返12趟,帮她申请油茶树的小额贴息贷款、养老补贴的事;百坭村的孩子们仿佛还能看到,文秀姐姐教他们绘画、书法的身影,文秀姐姐教他们弹吉他唱歌的声音似乎仍在空气里回荡……提到黄文秀,村民们还是会掉眼泪,原来的同事们讲到黄文秀,都会回忆到好多细节,仿佛这个大山的女儿从未离开。

大家回忆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折射出黄文秀对党忠诚、对事业热诚、对群众真诚的青年党员风采。而这些,都被祝红蕾一一记下并写进了文章里。

“最让我感动的一个细节是,黄文秀那件没来得及穿的鱼尾裙,静静地躺在衣橱里。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特别爱美、爱笑,特别真实又特别让人心疼的一个姑娘,站在我的面前,很受触动。”祝红蕾说,如果说写作有灵感的话,那么这个灵感一定是来自内心的虔诚和敬畏,来自对笔下人物的认同、理解和爱,写《青春之光》这篇文章的时候更是如此。此次经历,让她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也带给了她无比丰富的感受。

源源不断的触动和无比丰富的感受纷纷化作祝红蕾笔下的文字:黄文秀的长征,没有风雪载途的夹金山,没有不见人烟的大草地,有的只是百坭村的一条条山路。在这没有硝烟的长征路上,她铆足了劲与时间争分夺秒地赛跑,一刻不曾停息……

“黄文秀有爱,我们这片土地有情。”祝红蕾说,黄文秀虽然离开了,但她的精神一直在,她的青春之光一直照耀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她希望更多的人走进黄文秀的家乡,看看她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文秀

事实也是如此,黄文秀的青春之光点燃了这片土地上的希望。5年来,从百坭到百色、到广西乃至全国,都没有忘记黄文秀。各地党员干部带着万千思念、无限敬仰走进百坭村、走进百色,在黄文秀曾经工作、学习、生活过的地方,通过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珍贵图片、一件件质朴的实物,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奋斗的青春才是最美的青春,青春只有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才能显现出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在黄文秀的感召下,千千万万怀抱着同样理想与信念的年轻人,正把自己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奔跑在青春的赛道上,他们用青春追随光、成为光、发出光,从乡村到城市,从田园到工厂,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刻印着青年的奉献。

对于那些像黄文秀一样为了乡村奉献自己青春的人,祝红蕾充满了敬意,她想对他们说:“世界因你们而美丽,我也希望你们过得幸福快乐,把幸福和快乐送给更多的人。”

E

N

D

来源:右江日报(记者 卢茜)

编辑:覃柳颂

复审:韦彩坪

终审:权晓莺

右江日报社全媒体出品

版权声明:任何自媒体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右江日报社拥有版权的作品及新闻信息,须事先取得右江日报社的书面授权,否则将承担相应法律后果。详情点击查阅

不想错过重要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