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加剧的同时,车企之间的人才争夺战也在愈演愈烈。此前,就有消息传出,在高合汽车江苏盐城工厂现场,比亚迪、理想汽车、光束汽车等车企,通过HR建群等方式,邀请有意向离职/换工作的原高合汽车盐城工厂员工进行面试。

虽然跳槽已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普遍现象,但跳槽很可能会面临法律诉讼。威马汽车就在上面吃了大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威马创始人沈晖曾是吉利副总裁,曾负责了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一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大的海外收购案。然而,作为吉利的功臣,沈晖并未得到善待。

由于沈晖自立门户,创立威马汽车,导致不少吉利员工先后离职赴威马及其关联公司工作。这也引发了吉利的不满。2018年,吉利以威马侵害技术秘密为由,对威马汽车提起诉讼,并提出了高达21亿元的赔偿要求。

如今,该案件迎来了尘埃落定。根据判决书中显示,原告方吉利胜诉,威马汽车败诉并要赔偿吉利汽车6.4亿余元。

不可否认,6.4亿余元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但是相比原本的21亿元,减少了不止一半。同时,从吉利将威马汽车起诉的那一刻开始,威马汽车就已经在积极应对了。据资料显示,威马汽车预留了6120万元预算,主要用于应对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纠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与吉利的官司中还有值得关注的信息,那便是威马员工利用在吉利时获得的底盘零部件图纸及技术信息,申请了12项实用新型专利,但是这12项专利所涉及的均是底盘件,与智能化和新能源特性并无关联。而且,在2022年底至2023年中期,威马汽车就完成对涉及纠纷的技术方案或者专利的更换或淘汰。比如,其中1项专利是后稳定杆,是扭力梁后桥件,而M7车型是多连杆后桥。这意味着,该案件不会影响威马汽车后续的车型。

那么,6.4亿,威马汽车赔得起吗?靠威马汽车自己,肯定是吃力的,但好在威马汽车通过重整程序,获得了4家意向战略投资人的支持。

相信在资本的加持之下,6.4亿应该不是问题,并且将帮助威马汽车走出当前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