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江小花

前两天,上汽通用汽车泛亚技术中心和广德试车场,联合做了一场RoboTest平台——无人化整车智能试验平台的展示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汽通用的小伙伴意外的一个并不意外的结果,就是这场技术含量和内容含量都很丰富的直播,到最后,男主播广德试车场车神高工,随口说的一句“很多车企两三年就能上新车,上汽通用测试不做完绝对不能上”火出了圈。

这句话或许会引来不同群体的争论,因为它很符合这个时代舆论场的特点:对抗性、立场化、鄙视链和简单粗暴不求甚解的特点。

而我倒是想借此来聊聊广德这个试车场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意义。

广德试车场我去过很多次,在当初年轻的高工指导下还拿到过G1级别的试车员证书,在教练的帮助下完成过广德所有项目的体验。

那个时候,在我们这些车圈老人眼里,这座当时亚洲最大的汽车测试场,就是中国汽车工业全面迈向国际化的希望,这座试车场里的全部项目,都是按照国际领先水平来打造的,那座高高的长坡桥,仿佛就是中国汽车工业走向高峰的 坦途 参数 图片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市场换技术换了这么多年,也没换来什么。这话是有失偏颇的,总不能是人家把自己最先进的技术原封不动给你,这才叫换来了吧。大众对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基本标准建立的深刻影响,丰田精益化生产对中国企业的深刻影响,乃至上汽通用建立的泛亚技术中心,和这座广德试车场,都是我们换来的技术,不仅是整车企业的,而是整个产业链的。

在很长时间里面,中国汽车工业和国际领先水平,相差的从来都不是产品定义能力、不是某一个环节上的创新,更不是140年汽车工业史上诸如早餐挂钩这样的沧海遗珠。

落后的环节当然很多,比如设计、比如工艺优化、比如精密工艺、再比如工业软件,这些汽车制造的核心内容,其实到现在我们仍然远没有领先,并且部分环节至今还存在“卡脖子”的状态。

但是,真正影响我们走向初步国际化的是三个关键词:测试、验证、调校。

这三个关键词背后,其实就一个字:人。

这三类人才的大量缺失,经验能力与国际领先大厂的差距,才是中国汽车工业接轨乃至领先全世界最难以提速的瓶颈。

而广德这样级别试车场的建立、运行,就是测试、验证、调校在国内得以快速发展,人才得以快速积累的大契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广德之后,中国本土的高等级测试、验证场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比如高等级风洞,以及如今已经遍布国内的大大小小的规格较高的测试场。

比如,我前两天才去过的中汽研盐城的汽车测试中心。这些测试场的费用都不菲。在这家测试场半天的“全包”费用,是50个w。

在如此快速的汽车测试产业发展的背后,固然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但尤其不容忽视的,是在广德这样高等级测试场落地之后,快速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养成机制。

并且,在上汽通用市场最好,新车最密集的年代建成的广德,从一开始就是面向所有车企开放的,所有车企在这家测试场享受的技术服务都是一致的。国内一半以上的车企,都有车辆在广德做过测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耗散型产业发展理念,在正经世界汽车史上我们可以找到很多。

比如,沃尔沃的三点式安全带,比如特斯拉的开源行为。汽车产业,在关乎产业核心底层的发展,关乎安全的技术方面,用专利来做狭隘的品牌优势壁垒,从来不是真正的汽车大厂们的常规选择。包括来自咱们中国的吉利汽车、奇瑞汽车,也从来都是把最核心的开发成果,努力推而广之,而不是拼命藏着掖着。即便到今天,中国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状态下,广德也没打算把降本增效的RoboTest平台收为私用,而仍然是来者不拒,这个平台在开发的时候,测试车型就没框定在上汽通用或者上汽范畴内。

整个产业,是在一个厚实的底层的基础上,发展各自产品的特色,来满足不同消费者,进行市场竞争的逻辑。

而任何一项技术、一个平台、一个架构,要想推而广之,前提必须是有一套接轨国际标准的测试、验证标准。

所以,当我们很多时候,在满足于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时候,在欣喜于某些似有如无的遥遥领先的时候,惊叹于中国企业的新车推出周期已经做到三年以内的时候,我们最好还是应该先弄清楚,汽车被称为制造业 皇冠 上的明珠,究竟是建立在什么样的产业评价逻辑上的。

比如性能优越的德国车,为什么这几年在国内市场会非常艰难。

举一个例子,敝号前两天发了一篇全新 迈腾 的稿子,有一位看官,就在每一条留言下面发,如果定价超过15万,我就不看了。

如果按照现在汽车舆论场里给新车的定价逻辑,就是一样一样看配置,你有空悬,我有布雷博大刹车,你有80寸的抬显,我有五十寸的巨幕……小孩子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

似乎数完配置,最好再有个专家来给说一说bom成本,那定价就算出来了。

但是,同样是空悬,一个经过一群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测试、调校团队,干上十几二十万公里,用神经细腻的屁股调出来的空悬,跟砍价—下单—装上的空悬,你觉得是一个价?哪怕供应商是同一个。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悬挂、油门挡位、刹车行程、高速操稳等等这些,坐在上面的屁股不一样,量产车的体验就肯定不一样,成本也非常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我们的汽车价值观,就是有啥东西,就什么价,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那些好不容易训练出来的经验丰富的屁股,又没了。给出来的东西,就是第一感觉舒适的单一维度。

我们比较重视的安全方面的内容就更是如此了。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总在提起的车规级,就是如此。汽车最昂贵的部分,就是车规级。你可以去问问华为,他们在汽车方面投入的成本,是开发激光雷达、智能驾驶这些东西高,还是把东西一样一样做成车规级高。余承东不是说么,他很佩服那些能卖15万的车还有利润的企业,让他卖到30万以下就会亏本的,到底是什么?当然,不是每个新企业都有余承东的烦恼的,毕竟不是每家都在尊重车规这两个字。

车规级里面有两个层面。第一是有型的材料、或者外露的可能跟人体接触的配置。

比如一个处于前排座舱的可以用来挂热辣滚烫的螺蛳粉的挂钩,为什么140年就没有被做出来呢?

首先,未必没有人做出来,至少类似的挂件,在车内多半出现过。但是但凡出现过几次,相关部件在驾驶中,对驾驶员行程干扰,在碰撞中导致额外的伤害风险,这类伟大的发明就会叫停。

经过漫长的行业积累,很多内容都已经逆向成为测试、验证的标准,比如任何一样新的东西,在上车之前,先通过一系列的测试,风险评估,材料安全评估等等,然后才能上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更加复杂一些,可能不是有型的东西,比如软件功能,娱乐功能,如何才能确保这些功能,不带来额外的驾驶风险,这往往要比验证一个材料更加复杂,这可能需要做尽可能的穷尽场景的测试。

即便这些体系都已经非常完整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大厂的汽车产品上市之后,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对新技术、新功能的应用方面。

所以,跟验证、测试体系匹配的,是汽车召回制度。

那有人可能会说了,既然做了这么多,仍然无法保证汽车的绝对完美,那为什么还要费这么大力气来做这些呢,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不就好了?

亲,这些体系的行成,第一就是要保障你的利益。

有了这些体系,新车上市,出现严重问题的概率会大幅度降低,在一定里程内出现问题的概率就更低。即便出现问题,除了一些激进技术导致的神仙局,其他多数问题可以通过比较简单的方式召回解决。

要知道,汽车这么高价值的商品,在任何国家,出现问题,都不可能以退换的方式简单解决,拼多多的逻辑在这儿可能行不通。这不是什么无商不奸、法律保护大企业这种粗暴逻辑,客观上没有企业能承担退换汽车的高昂代价,以现在的规模化来看,丰田这样现金流强悍的企业,也不可能在出现产品问题的时候给你退换一个批次的车。

所以,越是完善的前置测试、验证,就越能保证消费者的基本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严格的测试、验证能力的建立,是一个社会行程对企业进行监督、检验能力的基础。

比如美国的epa,为什么对特斯拉办法不多,就因为电动智能汽车的社会化检验、检测能力还不强,但是这个机构对有发动机的汽车的检测、监督能力非常强悍。

但任何检验检测机构的能力的形成,都是基于企业测试、验证能力的前置发展。当然,也基于一些高等级赛车运动的发展。

比如,最近国内汽车市场如火如荼的价格战与价值战之争。其实无论大家说的话是语重心长,还是针锋相对,最终落下来的可衡量,对企业有约束力的点,都是完善从管理部门,到行业,再到企业的测试、验证能力。

没有标准化、体系化的验证能力,那这个架永远吵不完。最后的结果,自然对消费者也是有害无利。

再回到上汽通用这一次的广德直播。

这次直播的主题,是RoboTest无人化整车智能试验平台的展示。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利用机器人,来帮助新车更快、更严密的完成前期测试,以缩短新车完成所有场景化测试所需要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这事儿挺值得点赞呢?核心是态度。

比如我们都知道,现在汽车的测试有真人真实路况的测试,有真人场地特殊路况的测试。比如一些高于现实道路腐蚀状况的耐腐蚀测试,或者一些真是路况难以完成的测试,像高环保持200公里时速的长距离测试;还有就是机器模拟路况的仿真测试。

不同的企业对于机器仿真测试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多数主流企业,对此的第一反应是,这种测试方式本身,还需要很长期和完善的测试,才能弄清楚它到底能比较完整的替代哪些部分的真人测试。

所以像丰田、通用、吉利、奇瑞这些企业,对真实路况测试里程的减少是渐进的,谨慎的,并且很多产品的模拟仿真测试里程,都会达到数千万,乃至上亿公里。这不只是对车辆的测试,也是对模拟测试系统的测试。

而有些企业的第一反应则是,妈呀太好了,汽车制造中最昂贵的部分终于变便宜了,最麻烦的,花钱都雇不到牛人的部分终于被机器解决了。

你当然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很过瘾的科技进步的牛叉故事听了,然后再吹一波短视频啥的。但是,用屁股想想都知道,缺乏真人真实路况感知反馈的测试、调校结果,能形成多好、多真实的驾乘人员体验呢?两厢一对比,你希望的产业新质生产力到底是哪一路呢?

对于上汽通用这次投用的RoboTest平台,企业的态度是,使用这个平台,来替代重复度高、人力消耗大的测试内容,来加速测试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即便这是真实的场地路况测试,在诸多需要有经验的人的体验来做评估报告的环节中,上汽通用仍然坚持用人,虽然用机器人要快得多。

这就是汽车制造业从业者应有的审慎态度。这个世界上,跟生命直接、高频挂钩的常用产品并不多,汽车是其中每年致人死伤、单一事故能导致群死群伤最多的常用产品。在我看来,这就是汽车产业新质生产力做法的典型案例,从新技术的应用,到产业基本态度的坚持。

不夸张的说,这个产业的测试、验证、调校体系和标准,都是在一百四十年中各大企业,各国政府在一次次的血的教训中完善起来的。

这绝对不能简单归结为先进国家通过标准来建立行业壁垒,卡新进国家的产业脖子的条文。事实上,丰田、现代起亚,这些在欧美汽车产业已经相当发达之后才兴起的全球性汽车企业,虽然打法各有不同,但是对测试、验证体系,都是完全尊重,并致力于提升其产业水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利汽车目前作为国际汽车行业认同度最高的中国车企,其核心并不是他做的发动机热效率有多领先,也不是他发了卫星、搞了中国制造业企业最大的智算中心,而是他在整个的包括验证、测试在内的体系能力建设上,是与国际接轨程度最高的。

所以,在如今的立场化和情绪化的舆论场之外,如果看官您是一位理性的发言者,请在你意识中的汽车合理定价的部分中,给测试、验证、调校,包括设计,留一些合理的权重。如果这些在咱们这里一直无法被定价,那么这些东西就会在我们这里消失。

而这些东西消失了,我们真的会遥遥领先吗?

写这篇东西,不是要替谁说话,或者批评谁,每个企业在每个阶段,也都会有沉浮起落,每个企业也都犯过一些错,你要拿一些国际大厂的也做过的错事,乃至恶事来怼我,那直接你赢便是了。

我想说的是,这个产业从它的属性上,就需要这样一套完善的、全行业认同的基础体系价值观,它不代表能杜绝一些企业的过失、短视。但没有了这套东西,产业势必会恶事横行。车子,不是简单拆开给你看看每个部位都用了什么料,整几场非标的碰撞、高空坠落表演,就能高下立判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开标准化的体系,制造业的明珠便已蒙尘。到那时候,产业才会如短视频上各种口气贼大的老爷们说的那样,造车不是啥了不得的事儿。

汽车的价值战,打得就是捍卫明珠的战争。最终的输赢,由我们每个人决定,也最终决定每个中国汽车消费者的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