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大清拥有的兵力在八十万左右。

而且,这八十万,指的是八旗和绿营这样的常备军。

如果加上当时已经颇具规模的湘军及各地团练,兵力恐怕要到百万了!

然而,在损失两、三万兵力的情况下,大清就轻易地败了!

而且,这次战败,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又不同!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敌人沿着海岸线运动,你大清还可以说你海岸线漫长,不知道敌人会打哪里,因此不好集中兵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一次,人家直接登陆大沽口,直接一口气就把你大清的京师干下来了!

京师,无论如何都是防御重地吧!这次你总不能拿国土庞大,“不知敌之所攻”来说事了吧!

既然如此,为何你大清还是不能集中大军与敌一战呢?

八十万大军在干什么?

大清的八十万大军,在干什么呢?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正值太平天国、捻军等各地起义发展的时候。

据粗略统计,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大清用于镇压太平军、捻军和其他起义军的兵力约40万。

而在英法联军所及的广州、津京地区,兵力只有27万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这27万人,大多数都没有与侵略者交锋。

比如,在广州战场,当时广东清军约为7.36万人。

驻守虎门、广州至佛山珠江沿岸的清军仅2万人。

而两次广州之战,广州城的守军加上团勇,只有14000-15000人。

这种情况下,叶名琛不但没有调省内部队来援,反而让省内部队在各地镇压广东天地会起义军余部。

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扶持傀儡,盘踞广州3年多,直到1861年才退出去。

整个过程中,大清从来没有出过一兵一卒去尝试收复广州!

而在津京地区,清军总兵力约20万左右。

但是,真正跟英法开仗的,不过5万多人!

这个情况下,大清没有从内战战场上调过一兵一卒,相反,在1859年7月,还让僧格林沁抽调马队2000人到山东、安徽镇压捻军···

因此,说起来拥兵八十万的大清,实际真正与英法开仗者也不过5、6万人而已···

而大清的错误思路,又使这一情况更加严重!

战广州:思路清奇、自缚手脚

如果说“安内”和“攘外”,还能说是大清的战略选择的话,那么,在组织上的问题,就是单纯的不智了!
1、第一次广州之战:单纯挨打。

1856年10月,英军进攻广州,拉开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广州城内清军1.3万,其中防守虎门、广州至佛山珠江沿岸各炮台的清军约2000人。

而当时所谓英法联军兵力未集结,参与此战的只有英军的小型军舰3艘及划艇10余只,海军陆战队数百人。

但是,叶名琛却下令:敌船入内,不可放炮还击···

理由是:英军也没有多少人,不能持久,此次只是来打一下就会撤走。我们还击反而会给他们开战的借口!

结果,各炮台守军或不发一炮,或“遵令走避”,结果,英军轻易控制了从虎门至广州的珠江水域,并不断炮轰广州城墙和衙署···

2、第二次广州之战:无组织抵抗。

1857年12月,英法集结军队后,再犯广州。

这一次,叶名琛依然不组织抵抗!

叶宣称,自己算了一下,“十五日(12月30日)后便可无事”。英法不过是做样子来吓唬人罢了,“我不与和,彼必蹙甚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整个过程中,只有部分爱国将士进行了自发抵抗,而1万余广州守军自始至终没有统一组织的抵抗。

到了敌人进攻的次日,广东巡抚柏贵和广州将军穆克德衲竖白旗,开城门投降···而叶名琛不久也被俘,被押往加尔各答,绝食而死。

遇到叶名琛这样的领导者,清军将士,纵然有心杀敌,恐怕也是难以阻织!

窝囊!

3、严禁反攻广州。

随后,英法联军北上,进攻大沽口

此时,敌人在广州的防御下降,正是收复广州之时。

尽管南方清军大部分在与太平军鏖战,但仅广东省内6、7万清军,仍然有能力收复广州!

但是,咸丰的思路却很清奇。

咸丰下谕两广总督黄宗汉,不许兵勇进攻广州!

理由是:一经用兵,彼必驶往他处,肆其报复,设被另占一处,更多掣肘···

显然,按照咸丰的思路,如果你趁虚反攻敌人,敌人又会去其他地方报复你,不划算···

按照这个思路,大清虽然兵多,也不能主动反击,只有在敌人攻过来的时候才能抵抗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不独广东6、7万清军被束缚手脚,不能反攻,其余各处清军,恐怕也不能主动出击了···

如此,兵虽多,也不过是被动挨打罢了,大部分兵力用不上···

总之,在广州及附近的作战中,大清或因担心冲突升级而不反击,或因迷信而不组织反击,最后,又因为“体贴”地担心收复广州后,离开广州的敌人进攻他处而不反击···

如此,集结了7万多的广东清军,被自己的政府束缚起手脚,始终不能真正的投入反侵略战争,令人痛心!

不知己不知彼,错判形势

随后,英法联军转攻大沽口,开始威胁津京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间,爆发了三次大沽口之战、张家湾之战、八里桥之战···

大清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取得胜利,其余皆一败涂地。

此时,敌人都已经打到你都城了,你总不能还害怕敌人是“寻衅”,自然是在所必保了吧!

然而,大清依然没有增兵来战,主要作战兵力也只有5万余人。

这又是为何呢?

后世专家多认为主要原因是大清仍然“以抚为主”,求和思想导致不增兵作战。

其实,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毕竟,虽然当时咸丰君臣仍然有“抚”的求和思想,但是,对于京师的安全还是很重视的,谁也不愿意拿着京师安危来冒风险。

大清不增调兵力的主要原因是:大清认为,大清在附近的兵力,已经足够了!

当时,大清上下有一个错误认识:洋人船坚炮利,海战厉害,但陆战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即便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取胜,大清仍然认为:沿海炮台不一定守得住,但洋人要直入京师是没有可能的!

在第三次大沽口之战前,咸丰就告诉僧格林沁,“天下根本,不在海口,实在京师···设法迎头自北而南截剿,万不可寄身命于炮台,切要!”

军机处也认为“断不可计较一时之胜败”,只要把兵力撤至天津,则“无妨”。

僧格林沁也认为,利在“野战”。

而咸丰表示与英法决战时,也只是让军机大臣增加调部队到通州后,就要“亲率六师,直抵通州,以伸天讨而张挞伐”了!

总之,从咸丰到僧格林沁,上下皆认为,如果在利于马队纵横驰骋的通州与敌人决战,“用我所长,制彼所短”,英法非我之敌!

而在具体作战方法上,咸丰也有自己的思路。

咸丰认为,英法作战,“逆夷用兵,马队在前,步卒在后,临阵则马队分张两翼,步卒分三层前进。前层踞地,中层微俯,后层屹立,前层先行开枪,中层继之,后层又继之”。

对此,大清派马队绕至马头一带,以牵其后,“并用暗袭之法,于夜间更番出击,使其自相惊扰”,正面则分兵三路,坚决阻击,用奇正结合的战法,使其进退两难。

种种迹象皆表明:大清认为,以手头的兵力,于陆战击败敌人,是没有问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后面的事情咱们也都知道了:在清军自以为最擅长的野战,自以为最有利的通州平原,清军被英法重创了!

吓破了胆:十四万人齐卸甲

其实,即便在此时,大清仍然未必必败,至少京师未必必定要沦陷。

当时,北京城内尚有满汉守军13.3万人,城外另有马步万余人,仓谷钱粮皆有储积。

而且,北京城墙高厚,外城、内城皆有宽深护城河,城上安设大小火炮数千门!

而当时的英法联军,虽然携带了精良的野战炮,但并没有攻城大炮,且补给也面临严重困难。

对这样的城市进行围困,特别是在全然没有攻城大炮的情况下,就很可能旷日持久。而严寒即将来临,我们所得到的全部情报均不允许我们在十一月一日后仍停留在城前。——《孟托班将军,八里桥伯爵回忆录》

所以,当时的敌人,也认为不可能破城而入,甚至只有选择暂时后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清军如果上下一心,激励士气,哪怕拿出他们在抵抗太平军时守长沙、南昌、怀庆的劲头来,仍然有很大可能守住京师,迫使敌人后退!

然而,皇帝跑了···

留守京城的大臣们,也都认为“城不可守”,完全丧失了抵抗的信心!

10月10日,英法联军下通牒:限于三日内将安定门交给联军把守,否则即行攻城!

在敌人的恫吓下,城内大臣们不敢违抗,如期开门!

如此,英法联军不损一兵一卒,一开一枪一炮,就进入了北京外城!

随后,英法联军在安定门城墙上安设大炮,对准内城、紫禁城,摆出攻城姿态,并再下通牒。

然后···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国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四万人齐卸甲”的历史,再次上演!

只是,这一次,更为屈辱!

大清,因重“安内”轻“攘外”,认为太平军、捻军是要夺他统治地位,是心腹之患,而英法不过“但求通商”,故始终将主要力量用于“安内”。

如此,八十万大军的大清,只有20余万人被部署于抵抗侵略的方向。

大清,“爱好和平”,却不知“能战方能和”,在广州等地的抵抗中,因为担心破坏“抚局”而不积极组织抵抗,甚至严禁趁虚反攻,由此不但广州轻易沦陷,而且在广州空虚后,广东7万余清军仍然无所作为!

大清,不知己也不知彼,以为洋人不擅长陆战,自以为凭借4、5万人足以在通州击退敌人,因此,依然没有再增调兵力到京师方向。

而在错误的认知被无情的打击后,大清的怯懦充分暴露,六神无主,天子出逃,大臣失胆,10余万京师守军未经一战即开城!

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