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韵纳万境”乐震文、张弛艺术展展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走进上海海派艺术馆,一派山河新气象扑面而来。作为海派艺术馆推出的首个伉俪艺术家联展,“韵纳万境乐震文、张弛艺术展正在展出。

展厅中,观展者络绎不绝。置身偌大的展厅,但见险峰峥嵘、清泉长泻、霁月清风、骄阳炽燎、韵律浅吟。万景千物,一一纳入笔中。

乐震文、张弛均为海派山水画的领军人物。两人携手近半个世纪,志同道合,且均高产高质。本次展览,出自两人画笔的108幅作品,汇聚成一首雄浑壮美的山水合奏。展览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宣传部、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海派艺术馆主办,将持续至7月7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乐震文:艺术需要走出自己的惯性区

乐震文的画,雄浑高远,气势恢宏。展览现场,乐震文的三幅巨幅作品《直上浮云》《又是一年荷塘色》《溪响松声,清听自远》仿佛三个大大的惊叹号,让观众大为震撼。三幅巨制宽11米、高3.3米、每一幅作品均绘于同一张巨幅宣纸上。它们也是迄今为止单张宣纸上所作的最大尺幅国画。

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李君娜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李君娜摄

几年前,乐震文在红星宣纸厂偶然见到这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尺寸宣纸的生产过程。“因为太大太重,一张宣纸需要三四十个工人一起拉起来,贴到墙上烘干。当时就有了一个想法,我要在这张纸上画画。”乐震文说。

前年,这一愿望成真。乐震文先是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荷花题材,创作了《又是一年荷塘色》。乐震文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第一次画这么大尺幅的作品,本来以为荷花比山水好画,哪里想到纸太大了,荷花的角角落落都要交代,细部和整体也必须和谐统一。”

这张画,乐震文足足花了近两个月。因为纸张大,纸的厚度也不同。如果像往常一样上色,很快就被纸“吃”掉了。乐震文说:“普通宣纸渲染4到5遍,它至少需要5到10遍。每一张纸将近36个平方米,相当于我在36平方米的墙上刷了10遍墙。”

乐震文 《又是一年荷塘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乐震文 《又是一年荷塘色》

此外,因为尺幅过大,也不能平铺在地上画,会影响透视感。乐震文需要借助很高的梯子爬上去画。但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画完后,乐震文用“兴奋”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又是一年荷塘色》完成后,乐震文又画了以长城为题材的《直上浮云》,耗时1个半月。盘亘于群山之间的长城蜿蜒曲折,浮云若隐若现漫过群山,为画面增加了灵动感与韵律感。

乐震文 《直上浮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乐震文 《直上浮云》

这两幅巨制参展了去年10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山河回声——乐震文、张弛作品展”,引起不俗反响。北京观众惊叹:“山水画还能这么画!江南的画家能画气魄如此宏大的画!”

对大画越来越有经验的乐震文,也画得越来越得心应手。第三幅巨制,他画了自己最拿手的青绿山水题材《溪响松声,清听自远》,仅用28天。这幅新作在此次海派艺术馆首次亮相。也是乐震文对自己山水画创作的一次总结。画作看上去像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又像江南山水,同时也是属于乐震文自己的山水画。

乐震文 《溪响松声,清听自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乐震文 《溪响松声,清听自远》

在尺幅上做“加法”给自己制造难题的同时,乐震文坦言,未来想在技法上做“减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我想尝试在创作中,放下或减少自己熟悉的技法,探索新的风格。”乐震文说,“以前有老先生说,一个人一辈子能画两张画(两种风格),就不得了。如果能画三张画,那就是大师了。”

突破自我、挑战自我,也是海派艺术精神。从北京举办展览回来之后,乐震文一直在思考,能不能画一些新的东西。“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我们熟悉了皴法和山水的构图,以及山、树、石的布置,那么,有没有可能把我们原有的那些元素从自己的画面中消失掉,去探讨一种新的形式、新的模式?”

乐震文 《野花犹向涧边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乐震文 《野花犹向涧边红》

此次展出作品中,新作《野花犹向涧边红》虽然是平常观察到的江南风景,但乐震文把它更加平面化、概念化。新作《风吹山带似浓还淡》中,乐震文把以前的习惯动作全部去掉,注重用色彩去表现山水。

乐震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乐震文

“画到一定程度就是概念了。概念的成熟与否、深度如何,会充分体现在作品中。”乐震文说,“每次起笔从无知开始,从无定式开始,通过过程渐渐清晰起来。当技术被精神所驱使时,这种合二为一的互相交融的美感实在是很动人的。”

张弛:艺术需要别开生面的新境界

对传统山水画的创新探索,也一样融于张弛的艺术实践中。

相比于乐震文,张弛的画清新明快,细腻丰富,甚至曾被海派大师陈佩秋誉为“大有夺得沪上山水画冠军之能”。

张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弛

此次展览,除了展出她的部分山水画作外,主角却是她近年来创作的一系列“都市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一组新作《都市之光》《都市春晓》《都市光华》,表现上海这座城市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建筑景观、时代风貌。画面中,明媚的黄色成为底色,仿佛灿烂温暖的城市之光,照进观众的心里。张弛说:“这次的都市系列,我想把我所感受到的神奇之光与大家分享。光是能量波,光是希望源,是生命,是无常,温暖人心,滋润万物。”

张弛 《都市之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弛 《都市之光》
张弛 《都市春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弛 《都市春晓》
张弛 《都市光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弛 《都市光华》

画作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居家时的偶得。张弛和乐震文的家住在苏州河边的高层。“那是一个傍晚,夕阳西下。我在家里发呆,正为不知道画什么而迷茫。我久久地望着窗外,突然一缕霞光照射在苏州河边的高层建筑上金光灿灿,远处的上海中心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在阳光下熠熠闪烁,奇妙无比。”

眼前的画面不就是一幅画吗?张弛赶紧用手机拍下了这神奇的一刻。“那我就这么画吧,于是用淡墨很随性地画了一部分是像非像的建筑。”

传统的画法不时在她脑海出现,但她马上觉得不协调。“我提醒自己,要别开生面,就不能用老方法,不能墨守成规。”张弛静下心来,慢慢体味。这些钢筋水泥的玻璃幕墙,也是有生命的,高楼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大气的笼罩下、在时间的推移中,它们变幻莫测、巍峨庄严,只是改变了形态的山峦而已。

“放弃固有的概念,带着平和宁静的心态,我们居住在繁华的都市,同样可以感受到在山区才能领略的气象。人、城市、自然之间也有了和谐平衡的状态。”张弛说。

张弛 《苏州河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弛 《苏州河畔》
张弛《海上揽胜》局部 〈人民广场〉201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弛《海上揽胜》局部 〈人民广场〉2019

距离她2009年创作第一幅都市题材的国画——世博长卷《海上揽胜》,至今已经十五年了。她的《海上揽胜》也被公认为海上画坛“城市山水”题材创作的成功案例。相较于《海上揽胜》比较具象地用画山水的方式来表现建筑,如今的《都市之光》《都市春晓》等采用了意象的方法,钢筋水泥的城市仿佛如同自然灵秀的山水。

从传统山水到具象都市,再到意象都市,张弛一直在完成自己心中的艺术“转化”。在张弛看来,“画上海就要画出上海这座城市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艺术需要别开生面的新境界。”

“上海的变化实在太大了。这些年,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像变魔术,每次看都有新体验,上海真正做到了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一江一河'还岸于民,还水于民。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一个看着苏州河变迁的见证者,为能够生活在这个时代而深感幸福,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而深感荣幸。”张弛说。

展览现场 李君娜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李君娜摄

韵纳万境,气象万千

此次展览名为“韵纳万境”,是乐震文所取。在他看来,国画山水讲究韵味,但不局限于山水题材。“传统山水画可以幻化出万境,又以无尽的韵味加以贯通。”对此,张弛也深以为然。

在乐震文、张弛的作品中,他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技法,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美学与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相融合。

乐震文 张弛伉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乐震文 张弛伉俪

本次展览策展人、海派艺术馆常务副馆长陈屹指出,两位艺术家在爱的长河里,携手同行于中国画不可言传的创作心灵中,他们彼此间荣辱与共的相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他们对当代水墨的钟爱、他们对画笔与宣纸之间的疼爱,伴随着一件件艺术作品的诞生尽情地抒发在了其间,尽心地创作在了其间,尽力地缔造着属于他们的水墨宣言。

中华文化促进会文化市场协作体主席寿光武评价,《韵纳万境》乐震文、张弛艺术展是他们对《山河回声》北京展的呼应与对话。“一南一北,相互辉映,既是对南派北宗传统山水的致意,也是对中国山水画现代走向的最新表达与巡礼。”

“乐震文和张弛是我最信任的两位中国画家。”日本根津美术馆理事学习院大学教授岛尾新和乐震文、张弛相识20几年。“他们对绘画创作的态度如同其为人,诚实、宽厚、勤奋。在习得坚实的传统技法的同时,又不受其束缚,努力尝试和探究新的表现方法。这是许多画家都在努力的,然而自然而然地完成这个高度的画家少之又少。”

《中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辑金新评价:“如果用文学来形容,乐震文的画作气质更接近李白的诗,张弛则更像杜甫。乐震文的作品洋溢着诗性浪漫,呈现热情洋溢的内心意趣。张弛的作品更深沉、冷静,带着深邃的对人生、世事、自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