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和习惯都发生了剧变…
很多传统习俗,职业都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好在我们有照片这种可以凝固时间的魔法,让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一睹百年前的人们究竟过着怎样一种生活…比如说下面这些让人思绪穿越的老照片:
民国时期的加油站,照片拍摄于1945年的云南和滇缅交界处,运输车队正在加油站加油。
由于当时还是战时,这个加油站是露天的,非常简陋,加完油之后就要继续开往云南境内。
1910年代,天津长芦盐场“八帆立式风车”,这种用于抽水的风车,通过调整风帆的角度, 控制风帆的“受风面”,以保证需要的转速。
八帆的设计增加了风车捕获风力的面积,理论上可以提高效率,尤其是在海边这种风向多变的环境中,可以用抽水、排涝、碾磨谷物等等。
草绳吊带裤,这不是和现在的吊带裙一个款吗。潮流这东西,真是捉摸不透,但是在以前可不是为了“性感”,而是为了不让裤子掉下来…
以前的生活艰苦,裤子不够穿,橡皮筋也没有,只能把裤子挂在脖子上了
花船,其实就是水上妓院。花船在南方的兴起,也是当时南方水域辽阔、水运经济发达,富商奇多,人们经济水平提升了,自然就会有闲钱纵情声马了。
清末广州的一艘花船,这雕花和样式,可谓是相当精致了,《红楼梦》里的史湘云,最后大概就是待在这种地方了…
1902年,英国爱德华七世加冕国王,山东威海当地的官员来到英国驻威海的殖民地机构跪拜祝贺,并且献上“万国咸喜”的祝贺横幅。
英国殖民威海的事情可以追溯到1898年,当时英国强行租占威海并且驻扎军队,修筑军事设施,殖民区面积超过738平方公里。
1900年,保定,三个戴着脚镣的囚犯,脚上有坚硬的木枷锁,还有铁链锁了一道,看起来非常沉重。
他们的手上没有带镣铐,之所这么操作,是为了让他们仍然可以自由地用双手干活。
晚晴葬礼上的纸人,每个纸人的面容都不一样,上面还写着名字,奴仆身穿长袍外套马褂,丫鬟们则身穿襟衣,而且缠着小脚,看来死者非富即贵啊…
当时北京扎纸匠人的手艺非常高超。过去人很注重两件大事,一件是家人出嫁的喜事,第二件就是家中的丧事。对此,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这是用纸扎出来的马车,不仅有驾车的,而且还得有个牵马的…乍一看,真的可以以假乱真啊!
八抬大轿,侍女丫鬟,马队兵丁…烧掉即可跟随死者去另外一个世界,坐拥荣华富贵——一种中国乡土式魔幻。
下面这个就更离谱了,居然还有“福特汽车”…后辈们想得真周到,不但给配了车,而且连司机也配上了,有钱人谁自己开车啊…
当时的工匠还真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啊…其实现在也一样,葬礼清明上,也会见到各种别墅、豪车,甚至还有苹果手机…
1917年,四川成都,编草鞋的老人,汉昭烈帝刘备,在桃园三结义之前,也是干这活的…
别看它是制成的,其实很透气又轻便,非常适合在炎热的夏季或是行走于山间田野时穿着,而且未必有你想象中那么扎脚。
老北京采冰人正在工作,在那个年代没有冰箱,人们夏季消暑用的冰块都是在隆冬时节采集。
采冰看似简单,其实也有挺多道工序,首先要在结冰之前“涮河”,去掉水草杂物,建临时坝蓄水,待冬至后冰冻瓷实才能采冰,租河要花钱,买水要花钱,闸官闸兵也要额外得些小费。
以前生活条件不好,很多东西损坏了不舍得扔,修修补补也能用,甚至陶缸也能补看看这照片右侧的陶缸,但是居然还能像衣服一样补起来!
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手艺。其实陶瓷破损了是可以补起来的,甚至碎了都可以修复!
清末的邮政“快递小哥”,1896年3月20日,清朝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不过那个时候应该叫邮差,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条件下,大多数只能靠“11号”,也就是步行…
当时邮递员非常辛苦,负责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运送信件、包裹等物,常年在外奔波,全靠扁担和双脚。虽然很辛苦,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还是国企员工…
云南,两个纳西族男子身穿革囊,背后放着一个皮筏,准备渡过长江。革囊又被称为“浮囊”,由单个牛羊皮制成,头部、四肢及尾部的孔洞扎紧,囊中吹气,膨胀如气垫,捆缚腰间,身体多赤裸,环抱或骑跨牛羊皮囊渡水。
史书记载,1253年忽必烈率十万大军进攻大理,今宁蒗县境内用革囊横渡天堑金沙江,也被称为“元跨革囊”。
四川阿坝州,一个中国老百姓用圆形皮船渡河,这种皮船内以木棒或粗柳条作骨架,用整张的牛皮或马皮蒙在上面,包裹船体,缝制而成。
皮船下水后,在激流中上下起伏,不惧礁石碰撞,轻巧灵活,河道深浅皆可划行,是横渡江河的绝佳工具。
为啥老照片里的山都是光秃秃的?因为都被砍来烧了,据文献显示,中国古代老百姓,平均每人一年需要烧掉四五百斤的柴火,除了柴火,还有牛粪,可经烧了…
以前的农村主要的能源来源就是柴火,无论是取暖、煮饭、烧水,甚至是照明都离不开它,照片中的农民用牛车拉了满满的柴火,但是这些柴火用不了多久。
柴米油盐,柴排在第一位!所以砍柴就是成为以前农村的一个重要的生活日常,以前农村争柴山经常械斗,城里人理解不了柴的重要性!
1900年代的老照片里面不论华北还是江浙地区野外大多光秃秃的,不仅是树木,连落叶枯枝枯草都会搜刮一空,1917年,浙江农村,两个年纪约莫六七岁的孩童,合力抬着捆捡来的枯枝当柴火。
自古以来,我们利用风力干了很多事情,风力提水、灌溉、磨面、舂米,后来用风力驱动大型的船只在海上航行。
照片中这种用风力帮助驱动独轮车的不多见,挺巧妙的办法,可谓是最早的“混动”了…这种独轮车,又被称为“加帆车”,适合在开阔地区使用,照片拍摄于1905年的华北。
1926年,一名年长的苦行者腰间有一个特别大的木鱼,一边在庙堂上边敲边念诵佛号,一手拿着行善功德簿,募化街巷上来往的行人。
最吸引人眼球的那根穿透面颊的金属物体:锁口剑,为了表示虔诚,会进行一种极端的自残形式——使用长约六寸的青铜短剑横穿自己的面颊,以此“锁”住嘴巴,象征着信徒在朝圣过程中的禁语、禁食与苦行。
1900年,北京城里的一位苦行僧,乍一看以为是丐帮帮主,画风神似武状元“苏乞儿”…
他脖子和脚踝上有粗重的枷锁,连接着一根沉重的铁棍。虽然衣衫褴褛,但目光坚定,腋下夹着的钵提示了他头陀苦修者的身份。生为人都有枷锁,为自己的信仰茹苦者,实值得尊敬。
最硬核的下酒菜:一个口含铁钉的人,看神态像是喝醉了…老辈人说过。一根铁钉,舔一下,喝一口,这就是一道标准的下酒菜,可能是四氧化三铁和酒精里的乙醇起了化学反应…
也有人称,“老铁”这个词,可能就是这道“下酒菜”而来的…
1917年四川灌县(今都江堰)的背二哥,又被称为背老二,对从事体力劳动,特别是背货行业工作者的一种俗称,多见于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
照片中的这位背夫头顶着一根加工过的方木,看起来应该是造房子的木梁,背后撑着一个三角形撑子,起到稳定作用,能够稳稳地在山路行进,实在让人惊叹又不禁捏一把汗…
3000多年前,古蜀道上就有专职的挑夫了,因为蜀道难,挑夫专门肩挑肩背货物长途贩运来谋生。在大山里,野兽多、土匪多,悬崖峭壁多,挑夫往往要成群结队互相照应。
1917年,这位背着整套家具的挑夫,满负荷的驮运,全程都是靠两条腿走,没有点“实力”干不了这活!
农民种地必须要先犁地,疏松的土地有利于作物生长,庄稼才能丰收。犁地是繁重的劳动,一般都是用牛才能拉得动,有些比较硬的土地需要两头牛协力才能完成。
家里有牲口的可以用牲口替代沉重的劳苦,连牲口这样的财产都没有的只能人去拉。照片中这样用三个人代替牲口犁田的,一家老小一天下来得累成狗。
然而,你敢相信吗?其实在二三十年前,不少中国农民还过着人力耕地的生活,现在的年轻人总说自己过着牛马一般的生活,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在那个年代,一般人家都没牛,有牛的人家都是小康之家,要用人家的牛是要给钱租用的,那个年代买牛的代价和现在买车差不多吧!
其实,中国人吃饱饭,不过30多年而已…
热门跟贴